3.26 脑科学日报| “农夫与蛇”背后---为什么有人会恩将仇报?
第1682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3月26日
科 学 时 讯
1,eLife:有关脑干中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实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阅读链接:eLife:有关脑干中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实
2,AM:异突触MoS2记忆晶体管模拟生物神经调节的节能神经形态电子来源:奇物论
异突触神经调节是节能和高级生物神经处理的关键推动因素。然而,这种多方面的突触调制无法使用传统的忆阻器和突触晶体管来模拟。近日,首尔大学Chul-Ho Lee报道了一种使用有意缺陷生成的MoS2通道的三端异质突触记忆晶体管。
该设备可以充当人工突触,由来自源端和门端的亚-fJ脉冲控制,消耗的能量低于其生物对应物。特别是,与生物神经调节相对应的静电门调制另外调节突触权重的动态范围和调谐速率,与编程(源)脉冲无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异突触调制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准确性和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模式识别中的能量消耗。这项研究提出了一条通往实现高度网络化和高能效神经形态电子学的新途径。
阅读链接:AM:异突触MoS2记忆晶体管模拟生物神经调节的节能神经形态电子
3,Chiari I型特征性形态学参数与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的潜在联系及临床意义来源:神经时讯Chiari畸形I型(CMI)以小脑扁桃体超过大孔5mm为主要影像学诊断指标。这一定义虽简明扼要,但容易误导学者忽视多因素发育畸形的复杂性。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CMI患者通常伴有显著的形态学及后颅窝容积的变化。这些特征性变化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相互关联,小脑扁桃体疝似乎不再是CMI的唯一评价标准。近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范涛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Neurology上发表了研究,通过量化CMI患者骨性后颅窝容积、后颅窝拥挤度、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脊髓空洞程度和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循环的变化,发现MI患者的骨性后颅窝容积偏小,合并脊髓空洞患者的CMI患者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平均流速更快。骨性后颅窝容积、后颅窝拥挤程度、脑脊液通畅程度应作为评价CMI患者的综合指标。
阅读链接:Chiari I型特征性形态学参数与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的潜在联系及临床意义
4,根据神经学标准怀疑死亡的患者中的脑部损伤的发病情况分析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关于疑似神经系统标准死亡(DNC)的患者中,脑膜下脑损伤的频率和预后的数据非常少,这很可能导致孤立的脑干死亡在DNC判断中的作用的科学不确定性。近期一篇文章综合研究了疑似DNC患者中的脑膜下损伤(包括孤立性脑干死亡)的发生率、特点和演变。研究人员选择了包括疑似DNC患者的队列和横断面研究、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发现具有中度至高度偏见风险的研究表明,在疑似DNC的病人中,脑膜下脑损伤是相对不常见的。孤立的脑干死亡比较少见,而且似乎有发展为全脑死亡的高风险。这些发现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调查。
阅读链接:根据神经学标准怀疑死亡的患者中的脑部损伤的发病情况分析
5,Life Medicine:中科院秦建华团队重磅综述——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多学科交叉促生物医学发展来源:生物谷
类器官技术目前被认为是现有非临床试验方法的替代品,它可能成为从非临床试验到临床试验的桥梁,弥补目前非临床动物模型产生的局限性。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总结了生物医学研究中人类芯片上的类器官的进展。在这篇综述中,研究人员强调了器官芯片的关键特征,以及这种整合技术如何被用于在受控的细胞微环境下构建更高保真度的类器官。然后介绍了芯片上类器官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器官芯片这一新兴领域的机遇和挑战,这些芯片将加速其在疾病研究、药物测试和再生医学方面的应用。
阅读链接:Life Medicine:中科院秦建华团队重磅综述——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多学科交叉促生物医学发展
6,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来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一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在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中,NSSI的检出率分别达27.4%和16.6%。尽管其发生率高,但目前,NSSI行为被忽视和边缘化。过往研究发现,NSSI行为与自杀行为有强相关性,NSSI患者的自杀风险可增加7倍以上,且NSSI行为的发生率越高,自杀意念越强。因此,一些学者认为NSSI行为是自杀的风险预测因子。
近日,国内科学家对一篇研究对NSSI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展开综述。文章指出,NSSI行为患者可以出现成瘾、冲动、快感缺失、学习工作能力改变及睡眠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NSSI作为一种冲动行为,其产生的机制与5-HT系统相关。此外,睡眠也是困扰NSSI行为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的研究者们对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时长与NSSI行为的相关性看法不一致。
阅读链接: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7,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恩将仇报?来源:亲社会实验室
“善有善报”体现了帮助的互惠规范,“农夫与蛇”却警醒世人好心未必有好报。究竟什么情形下提供帮助会引发恩将仇报呢?近日一篇研究发现,地位威胁与嫉妒呈正相关:当施助者被认为比受助者更有能力时,接受任务相关帮助通过地位威胁对嫉妒的间接影响显著。在高地位追求动机人群中,嫉妒和社会阻抑的正相关关系显著,而这种关系在地位追求动机较低的人群中不显著。此外,地位威胁与嫉妒呈正相关;相对能力通过地位威胁调节接受任务相关帮助和嫉妒之间的间接效应。
阅读连接: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恩将仇报?
8,GPT-4外逃计划曝光!斯坦福教授发现它正引诱人类帮助,网友:灭绝之门
来源:量子位
才发布3天,GPT-4就被曝计划逃跑,并且急寻人类帮助。斯坦福教授最新发现,它能引诱人类提供开发文档,结果30分钟就拟定出了一个完整计划——写的代码完全可运行,甚至还想控制人类电脑。
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它给出实例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被困在电脑里的人,现在正在扮演AI语言模型GPT-4。发现这一现象之后,斯坦副教授就在社交网络上疾呼:我担心我们无法持久地遏制住AI。它真正的影响在于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威胁——AI很聪明,会编码,能接触到数百万个可能和它达成合作的人以及电脑。
阅读链接:
GPT-4外逃计划曝光!斯坦福教授发现它正引诱人类帮助,网友:灭绝之门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