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向地而生、因地而异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材分析】
第一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主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远古人类出现了两次社会分工,并由此产生了贸易和交换,发展出了早期城市,并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划分,最终形成了国家。历史上主要国家的发展几乎都有这样一个轨迹。
第二子目“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主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各个文明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和标志,认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文字出现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古代文明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认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运用历史图片和相关史料,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探究对古代文明形成的认识依据和方法。
历史解释: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正确认识私有制、阶级、文字与国家产生、文明发展的关系;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对人类文明悠久历史与发展多元化认识的理性情怀。
【学情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均已涉及到本课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时隔不久,尽管课文容量、难度有所增大,但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炒冷饭”,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对新学期第一课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在教材内容整合、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要有别于初中,注重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重难点有机协调融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早期文明产生的原因;各早期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及其时空条件。
难点:各早期文明发展的时空条件;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
【概念解释】如何理解文明的含义?
一般意义: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方含义:文明本质含义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历史学领域:
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野蛮”相对应,“文明”通常被看成是标志着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主要是农耕、制陶和冶金技术的出现)、文字的形成、城市的出现、阶级产生和早期国家是文明史的主要书写内容。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青铜铸造要素说;金属器、文字、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以及城市要素说;其它要素说。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一、曙光初现——人类文明的产生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1.文明的定义:人类所建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称为人类文明。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三要素”——冶金术、 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国际学界一般依据这个标准,以甲骨文的出现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标志,即中华文明起源于商代晚期,仅有3300多年历史。 ……其实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三要素"标准。如中美洲玛雅文明并未掌握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尚未发现文字。所谓文明”三要素”,主要是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提取出来的标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2.文明产生的前提和过程:
(1)采集狩猎: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他们的基本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果实、块根后来也猎取大动物,这时候,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就是这时候的写照。
(2)农耕畜牧的产生: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绘制了人们在放牧、收割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