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沟通技巧之窃行应对
家长带着自己的小孩逛超市或者商店的时候,总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即孩子会像在自己的家一样,想拿什么东西就拿什么东西,有时家长不注意就发现孩子已经拿着东西走出店门口了。当类似这种“窃行”被发现时,家长应避免说教,而是平静而威严地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东西,你应该还回去。”
小孩子在三岁之前,有一种全能自恋感,即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家长在三岁之前往往也是全然的满足孩子,所以这时候的小孩对物品的所有权是没有概念的。到三岁以后,小孩开始接触外界社会,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学会适当的拒绝孩子,并让孩子意识到不是所有东西都是他的,他也不是世界的中心。当孩子因为没有意识到物品的所有权而发生此类“偷窃”行为时,父母应直接指明这不是你的东西,并要求孩子将物品放回原位。
当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发生哭闹,试图让父母妥协,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新闻报道上并不少见,类似的新闻标题有“某商场一8岁小孩因家长拒绝买玩具而在商场哭闹不止”,“某地一10岁男孩因母亲拒绝买游戏机而殴打其母”...。对此,小编想说,最好的教育时机往往是问题第一次发生时,所以,当孩子因为想要玩具或者糖果而哭闹时,不要在第一次的时候妥协,否则孩子会很聪明的学会这招,并在之后的生活屡次使用。恰当的做法是,当孩子在哭闹时,父母安静的陪在一旁,不要试图安慰或者许诺说下次买,待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次重申“这不是你的东西,你应该把它放回原位。”父母平静而有威严的坚持会让孩子意识到,有些东西不是天然就属于自己的,而哭闹打滚的方式也不会有助于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孩子真正明白物品是有所有权的,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偷窃时,他们还是会有偷窃行为,如偷拿父母钱包里的钱,相信小时候干过这件事的读者不在少数,小编小时候也干过两次,也真的体验到什么叫做贼心虚了。当小编的家长发现后,和小编之前说的一样,家长就开始质问小编“你是不是从钱包里拿钱了?”,小编也不例外的撒谎了“我没有吖”。如前篇推文所说,明知故问是不合适的,直接告诉孩子事实是更好的选择“你从我钱包里拿走了两块钱,我很失望你没告诉我你需要钱。”
家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通过行为来定义孩子的品行,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者说谎的人。
极少部分的孩子会出现习惯性偷窃这一行为,而当孩子出现该类情况时,父母也不要忙于定性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个小偷,而是应该弄清楚为何孩子会发生这种情况,这里小编需要指出的是孩子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家庭问题。小编记得有个案例,小柒才10来岁,但已经多次因为在超市或者小卖部偷拿东西而被告家长。小柒父母对此也很头疼,孩子从来都是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零花钱去买东西,为什么要偷呢。后来在儿童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小柒父母才知道原来孩子是想通过这一行为博取父母的关注,平时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管过小柒,而一次小柒在小卖部忘记付钱直接拿东西走人的经历让小柒父母那段时间开始关心起小柒来。于是,小柒后来便学会了时不时给自己制造些麻烦以让父母关注到自己。
孩子品行不端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做父母的深思,诚如儿童心理学家所说,孩子问题的背后体现的是家庭问题,不要做急于下定论的父母。我们对待孩子时,要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希望他们尊重我们那样。这种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既充满关爱,又不失权威,并且还能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