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按下葫芦浮起瓢——浅析QBZ95步枪和QBZ191步枪之对比

2020-07-21 18:34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早在去年大阅兵以前,有关于中国换回有托枪的流言就不绝于耳。可是,自从建国70周年大阅兵出现了QBZ191(真实名称还未确定,这里暂按网上流传的消息称之为QBZ-191)之后,中国论坛上的画风陡转——一窝蜂的开始支持95步枪,贬低191步枪。这种论调,就和95当年替换81步枪如出一辙,真不愧是历史的重演啊。不知是不是中国轻武器界也有“文必师古”风格,每次出现新武器的时候,不是拿去和海外最新水平对比,反而是和过去几十年的老存货对比,这种论证武器“是否先进”真是迥异于世界啊。

那么,咱们放下心态,让我们从头谈一下95和191步枪到底是在哪出现了意见的分歧。

未来的发展潮流是无托枪还是有托枪?

在20年前95式步枪横空出世的时候,当时一大堆人举出“世界作战经验最丰富的美俄都采用有托枪”来指责中国设计“样貌怪异”的95式步枪。但是,让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世界各国就会发现,其实上世纪80-90年代正是无托枪的繁荣年代。在那个时候,以奥地利AUG步枪为首,FAMAS突击步枪、SA-80/L85突击步枪,开始进入欧洲多国服役序列,算上当时红极一时的G11,P90,以及TAR-21,F2000等少数采用的步枪,几乎都是无托设计,而且到了F2000时,原先被诟病的“无托扩展性不好”、“弹壳打脸”等问题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其实早在1965年苏联TKB-022就解决了无托抛壳设计),所以说95那时候反而是追随世界潮流的体现,而过于保守的03式步枪则最终在中国只获少数部队采用。

虽然无托枪一度红极一时——但最终还是败在了市场的面前。由于美俄对世界各国的强烈影响力,M16步枪和AK步枪仍然获得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青睐。同时,由于冷战后各国军费不断削减,G11最终未能量产,P90也只能打入特种部队市场,而F2000步枪更是在2019年离开了FN集团官网的宣传页。结果到了2010年以后,各国主推的步枪,如FN SCAR,G36,HK416,HK433,CZ805,AK-12等又统统回归到了传统有托枪时代,而这时候中国191步枪还是顺应了这10年的发展。

看来,那些动不动就说“中国人思路跟不上世界枪械发展”的人,应该好好地擦擦眼睛了。

号称人机功效,扩展能力最好的无托枪FN F2000在2019正式退出FN 产品序列

枪管长度和枪身长度问题。这篇文章我在《我们需要多么长的步枪》里详细说过一次。从

结构上看,无托枪确实是能够在保证足够的枪管长度的情况下让全枪更短,更适合“乘车作战”,但是现实中,各国装甲车在21世纪基本上放弃了车身开枪眼,士兵在车内对外开火的设计,同时比起步兵的小口径步枪,装甲车上的并列机枪、12.7高射机枪,30mm机关炮的威力都比步枪强一大截,那几英寸枪管带来的威力对比战车的高射机枪、机关炮几乎毫无存在感。


同时,正因为现代战争机械化比重大幅提高,就连中国也在军改后将剩余的摩托化部队都转型成了机械化部队(比如转换成轻型旅),因此需要步兵下车作战,且无法得到车载火力支援的环境中,就只剩下复杂山地作战和城市CQB了。复杂山地作战也分为进山扫荡敌寇和山梁上对射,而山梁上对射就算是最长枪管的M16也不怎么适合,美国为此在阿富汗翻出了M14改成M14EBR,而苏联更是在阿富汗把SVD配到每一个机械化班;进山扫荡类似于城市CQB,很多狭窄的空间其实连95这样的无托枪也不好进去,更加适合05式冲锋枪和95B型短突击步枪。所以,考虑到车载火力、精确射手步枪弥补了小口径步枪的不足后,实际上现在需要标准枪管的作战环境已经比过去少多了,M4等级的枪管(14寸)已经能够胜任绝大多数城区作战的环境。

因此,那些动不动就说“短枪管并不适合野战军”的人,你们的脑子里还停留在《三大战役》电影中徒步步兵向战壕冲锋的年代吗?是不是还会加一句“枪身长的步枪有利于拼刺刀”呢?

中国轻型旅已经广泛配备高机动车,车载机枪成为了步兵火力有效的扩展

发射药问题。今天看到的《191步枪不能替换95》的文章,居然说出“速燃发射药不适合中国,价格也比较贵”。我看这位兄台是根本就不知道速燃发射药是个什么东东。首先,他们嘴里的速燃发射药,应当是美国M855子弹的发射药,其膛压达到350-380兆帕,比国内的280-310兆帕的发射药高一些。但是别忘了中国56式步枪弹的母本苏联M43式步枪弹就已经达到了350兆帕,53式步枪弹也达到了这个水平,可见膛压高并不是理由;中国当时采用较低膛压的发射药除了成本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转向小口径步枪时,其小口径枪管深孔加工能力尚有不足,所以为了枪械安全才采用了低膛压发射药。但是这种发射药被诟病很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残渣率高,87式子弹在早期95型步枪发射2000发后就得清洁枪膛,而我找到的美国对federal 5.56黄铜壳子弹实验的数据中5000发仍然能够保持XM-15步枪(大毒蛇公司生产的AR-15)的枪机结构运转,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士兵较高的勤务支出;同时,中国这种子弹制粒效果不均匀,制造后通过碾压法制成扁球型发射药,在国内一篇对《火药颗粒对5.8mm子弹在88式狙击枪的弹道表现》中明确说明,因为这种子弹颗粒度不稳定,加上生产线的填充质量偏差较大,客观上导致子弹出膛速度极差和方差都较大,所以连朵英贤都在2016年采访中提到“应该引进俄罗斯的配方”,解决目前发射药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句“成本提高”能够带过的,要知道美国现在每年采购的M855A1的单价已经超过了0.3美元,而采购量都以亿计算。为了必要的性能增长,武器价格提升是必然的事情。

所以,在设计新子弹,更换发射药已成为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对于我们这样外行军迷再贸然说出“为了成本而不换子弹”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典型外行指导内行。

扩展性问题。长久以来都有人以“95式步枪扩充性不好”为由支持换回有托枪,而反对者以“没必要把枪包装成圣诞树”来反驳。在这里且不提国内生产的枪械配件种类和质量问题,单独从枪本身来看,95这种枪其实骨子里就没怎么考虑到扩展性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锅甩给设计师,毕竟1991年95式步枪开始研发,以至于2003年95-1式步枪开始研发时,国际上目前流行的M1913皮卡丁尼导轨(始于1994年)都不怎么流行,同期开发的日本89式步枪,韩国K2步枪等都未考虑扩展性问题。但在2010新枪都开始推出皮卡丁尼导轨的型号时,95-1仍然只有燕尾槽和准星前两个侧导轨,在扩展性上明显处于劣势。

大家可能会说,不是很多人提出了95的扩展套件吗?为啥不考虑引进这个技术改装目前的95式步枪呢?其实95步枪分解后,大家就知道问题了。95式步枪整个枪身都是工程塑料制成,枪身发射时会产生震动,导致直接贴在上面的瞄准器同轴性减弱——这问题就和AK-47的机匣盖上不能设置照门是一个道理。为了让瞄准器稳定,95式步枪利用一个L型金属架,从提把后端穿入,把照门直接固定在枪管上,这就减少了发射时枪管和外壳之间的差动。但这样一来,只有那一个金属架的顶端是稳定的,所以那里剩余的位置就只够插一个燕尾槽,而且不能把提把整个变成皮卡丁尼导轨。

那AK-12,HK416又是如何解决长皮卡丁尼导轨的问题呢?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用一个完整的金属上机匣盖扣住整个枪的上半部分就可以了。AK-12最终定型的版本结构基本上延续了AK-74的设计,但最大的改进就是增设了完整的上机匣盖,通过铰链固定在枪身上。这个完整的机匣盖关闭后,就可以和全枪构成了稳定的整体,受到震动的影响大幅降低,因此就可以把它上表面都安装上导轨而不怕震动了。而旧的AK-74N,则只能从侧面的华约通用导轨先装一个L型支座,然后顶部再装皮卡丁尼导轨,再装瞄准器了。所以看一把枪是否能够具备皮卡丁尼导轨扩展能力不能只看外观,需要分析整个枪身增加设备后的震动情况。

95步枪分解图,明显可见照门的支撑架

所以说,工程设计都有两面性,贸然只拿出一两条来抨击整个武器系统是不客观也不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得冷静的看到,很多宣传都有自己潜在的意识倾向,很多人——尤其是某些想要“搞出个大新闻”的无良媒体人和所谓的大V,他们贬低国产武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套取更多眼球,为了自己的知名度谋求利益。至于他们会不会误导别人,他们才不会想,甚至某些人还以自己观点的支持者多而沾沾自喜,如同某些在论坛上高谈阔论散播掺有个人私货的“大佬”们,他们为的不是知识的公正和启蒙读者,要的只是自己的流量和未来的变现可能。同时,这些“逢中必反”的媒体人,很有可能在背地里受雇于某些不可告人的机构,为的就是动摇中国人的爱国意志和必胜的决心,这点一定要警醒。


按下葫芦浮起瓢——浅析QBZ95步枪和QBZ191步枪之对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