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反击,三大指挥所之外还有基本指挥所,另有重要功能
注:本文系力波教授节目发言整理
下面我给大家解释第三个网友提出来的问题,有个网友他很好奇,说1962年那场自卫反击作战,不管是瓦弄方向也好,还是西线的拔点作战也好,都是发生在西藏行政区划内,而张国华他作为西藏军区司令员,为什么没有直接指挥瓦弄作战和西线的拔点作战?而是要在西藏军区前指之外设立两个平行的、不受张国华指挥的丁指和康指。
就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说一下,其实在1962年那场反击作战的时候,我们不只有三个指挥所(军一级的指挥所),我们另外还有一个大家很少知道的西藏军区基本指挥所。
康西瓦指挥所我已经说了,当时是在1962年5月18号成立的,是最早成立的一个指挥所,为什么成立这个指挥所?是为了西段的反蚕食斗争的需要,第一个组建起来的中印边界的指挥所,它当时并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反蚕食斗争的需要。
后来形势紧张以后,根据这个情况,我们才成立了藏字419部队这么一个指挥机构,来协调东段这些部队的边境反蚕食斗争,而且是配合康西瓦指挥所西段的反蚕食斗争的。那么随着战局的临近,大仗的到来,中央才在这个情况下,不得不重新调整指挥机构,在打仗前成立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就是张国华在的这个指挥所,同时还成立了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指挥所,这就是西藏军区基本指挥所。
【谭冠三中将】
这个指挥所,是由当时西藏军区政委,也就是18军的政委谭冠三中将和西藏军区参谋长王亢两个人为主建立的一个,负责在中印边境除瓦弄方向和达瓦方向之外其他边境线上的反击作战任务的指挥所。
因为在昌都和林芝这个分区正面的边界线上,也有印军越过麦线设立的6个据点,那么这个基本指挥所就是要负责拔除这6个据点,同时牵制达旺方向和瓦弄方向的敌人,让它不能够集中力量对付我们主要作战部队,所以实际上是成立了四个指挥所,这四个指挥所都是军一级的指挥所。
而丁指是在第二阶段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第一阶段打完了,我们进到达旺以后,本来是把54军的130师由丁盛负责,给他权力让他成立一个丁指,但这个丁指当时它的任务是配合东段达旺方向的张国华前进指挥所的部队作战。
后来在瓦弄方向出现了印军大量增兵,给了我们察隅方向很大的威胁,所以临时又把丁指调到察隅方向,去专门负责瓦弄这场战役作战,以便由这支部队去牵制住敌人的瓦弄方向这些主力,不让它后面的二梯队去增援达旺方向的印军,是出于这么一个整个态势的战略考虑,又把丁指在第二阶段作战前成立起来的。
丁指的成立,实际上54军接受的整个作战任务,是在我们第一阶段打响以后才接到的任务。
总参命令54军做准备,由丁盛带着130师上一线是1960年10月21号,我们克节朗战役已经打响了,这个时候他接到任务以后,他才开始匆匆忙忙上去的,到了1962年11月3号,他才进入了西藏。
在西藏正准备往山南方向去的时候,又接到命令,让他去达旺方向、察隅方向去单独遂行作战任务,实际上临时调整过去的。
所以直到1962年11月12号,他的部队在瓦弄第一线还没有完全组织起来,都没完全到位,1962年11月14号,印军就向我们发动了进攻。所以当年瓦弄方向这场战役,丁盛将军指挥的130师打得很仓促,时间准备很少,这是个客观因素。
所以这4个指挥机构,它不可能由张国华一个指挥机构来完成这些任务,做不到。
第一,我们整个东段到西段这么长的边防线,你一个指挥机构你怎么顾得过来?顾不了。
第二,我们的阿里防区虽然是在西藏自治区,但是从军事上,我们自始至终、从过去到现在,我们都是交由新疆军区统一管理的,统一来进行边防、军事斗争任务需求来指挥的,到现在也没有变。
有的网友说这个康西瓦指挥所它指挥的地方都在西藏自治区的范畴内,这是不对的。
西段它是分成两段,一段在西藏,一段在新疆喀喇昆仑山口到空喀山口这一段,是在新疆的和田地区,空喀山口这一段到6795高地这一段,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行政区划它是在两个自治区,但是军事上我们始终是把整个西段交给新疆军区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没有改变过,所以它是不同的军区在指挥作战,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任务。
我们西藏军区的重点,是东段和中锡边界,所以当时分的这4个指挥所都是为了作战的需要,而54军它本身就是个机动作战的王牌部队,它上来就是为了单独遂行瓦弄这场作战任务,以配合主要的作战方向——达旺方向能够顺利地集中兵力,有效地给敌人以最大杀伤,才搞的这么一个布局。
所以,4个指挥机构它是平行的,是各有各的侧重点的,不可能张国华一个指挥机构就把它全部都包罗下来,是这么个因素所以有四个指挥机构在这,跟大家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