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中国科幻的坎坷之路
《风带来了故事的种子,时间使之发芽》
以下是经过历史考据所梳理的中国科幻时间线,但文案也做了戏剧化处理,更多的会从一名普通科幻作者看待科幻史的角度出发,还请各位理性看待
一切都要从最初的那颗种子说起......
19世纪中,法国作家凡尔纳创作了他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以及《神秘岛》,这三部曲也是现代意义上科幻小说的鼻祖。
这颗诞生于异乡的种子随风漂洋过海,传入国内,静待时间的滋养,慢慢发芽。

不仅是国内,其实当初科幻在全世界都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持续了数十年,受凡尔纳小说影响的第一批人也逐渐长大。
1937年,美国科幻杂志《惊奇科幻小说》诞生,这给科幻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往后的二十年里,无数科幻巨著、经典、神作程爆发式涌现,著名的科幻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茵、阿瑟.克拉克也是在这段期间登上神坛的,这个时代被称为科幻的黄金时代。
到了1953年,雨果奖设立,这是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世界科幻史的一次里程碑,科幻小说终于撕去小众的标签,成为具备现实意义与影响力的一类幻想文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幻作品从探讨技术与幻想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对人与社会的思考为主,这个时代又被称为新浪潮时代。
我国的科幻行业也是在这个时代才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可考据的资料,国内最初的科幻作品形式并不拘泥于文学,1963年,《小太阳》我们的首部科幻电影面世,其中涉及了人工智能、反物质、人造太阳、共享汽车等多种科幻元素,而这些元素也是黄金时代与新浪潮时代间所诞生的科幻小说里普遍常见的。但受限于当年国民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这部电影能看懂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而在六七十年代这二十年间,不管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电影,国内虽也不乏人才从事创作,像外星人、超能力等话题也曾在文娱领域掀起过一丝波澜,但当时关注科幻领域的读者,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国外的名著。
直至1979年,一部杂志的创办改变了这个格局!
《科幻世界》,我们国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惊奇科幻小说》”,从前迷濛的国内科幻创作投稿环境也就此有了个明确的方向。
几年后过去,1986年,国内含金量最高的科幻奖项银河奖设立,大批优秀国产科幻佳作涌现,而在那段时期就开始展露头角如今人们也依然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家,有这么几位,王晋康、何夕、以及刘慈欣......
与科幻文学不同,科幻电影方面并不一帆风顺,《错位》、《合成人》等构思巧妙且前卫的影片相继诞生又相继被被埋入历史的长河里,只可待后人深挖才可发觉。

1995年科教兴国,具备一定科普意义的科幻小说自然也成为了时代的宠儿,不少学校引入《科幻世界》作为课外读物,在这千禧之年前后近十载的岁月里,《科幻世界》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读物。科幻离破圈,只差一口气了!
......
但...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文和电子游戏行业愈发生机勃勃,给传统纸质书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分流。《科幻世界》也难以幸免,这也让快发不起奖金的银河奖在日后会加上阅文杯作为前缀的事情埋下伏笔,不过网文投资传统科幻文学是好是坏那就是后话了......
这段昏暗的时光持续了好几年,其他的科幻形式仍没兴起,被予以厚望的科幻文学又几近衰亡,直到2015年,曙光又照进了黑暗的森林里.....

《三体》系列其实早有在《科幻世界》连载,但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还是雨果奖以及相关事件的营销,次年的《北京折叠》虽也获得了雨果奖,但掀起的波澜远不及这部全亚洲第一部荣获雨果奖的长篇小说。
我虽反感那些谈起科幻只会拿《三体》说事的浅薄之徒,但对于《三体》作者刘慈欣本人,又觉得...怎样夸奖都不过誉。相比起媒体常说的“以一己之力把国产科幻提高到世界顶尖水平”,我觉得三体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它给当时奄奄一息国产科幻圈带来了希望的种子。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票房大卖,国产科幻也做到了正真意义上的破圈,这一年也被人们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产科幻开启之年!
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落户成都,世界科幻的重心似乎都在往地球的东方转移,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行进着!

纵观历史的长流,国产科幻经历过萌芽、莽荒、百花齐放、衰落、以及如今以刘慈欣科幻小说为主的时代。
一个行业的兴衰,靠的从来不是谁单方面的努力,优秀的作品、合适的观众、具有影响力的宣发渠道、以及时代大背景,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能成为科幻破圈的标志,刘慈欣老师无疑值得敬佩,同时也不禁让人感慨“时势造英雄”,《三体》如果早个十年或者晚个十年诞生,整个国产科幻史或许又有不同了吧?
风带来了故事的种子,时间使之成为了如今的模样。若有一天被问道,国产科幻的未来会是怎样?我无法给出答案。但,我并不担心,毕竟从来都不缺少热爱仰望星空的人。一切就交由时间...和来自未来的新秀们...续写吧!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热爱科幻的创作者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