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勘察报告
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勘察报告
《文物季刊》 1992年04期 马吉宽(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龙门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60多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地属太行山脉的天台山麓。寺周青山环绕,风景优美,泉水泉眼随处可见。寺东南比邻山谷,谷内奔流不息的清泉河水清澈见底。在山谷内望不见寺院,当登上谷边的云步山道,盘旋而登,寺貌豁现眼前,颇有“深山藏古寺”的韵味。
龙门寺内保留了五代至明清的数十座古建筑。全寺分前后三进院落,寺址坐东北向西南,东西宽约65米,南北长约78米,总占地面积约5070平方米。建筑依山势走向成阶梯状分布(图一)。一千多年的寒来暑往,使建筑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残壁断瓦随处可见。一九八六年八月,山西省政府将这处建筑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使这批文物得到妥善有效的深护,一九九一年九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龙门寺'的建筑进行了全面勘察,寺内大雄宝殿是这次勘察的重点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位于•该寺中央,建在高广的台'基之上,总高约12.30米,总体平面呈正方形。在大殿前后檐'的石柱上分别刻有"“绍''圣五年戊寅岁四月二十二月石城村维那樊亮'保家眷平安施柱一条……"和“金大定己丑•四月改朔邑令李晏……”来此游历的题记。、据此可知,该殿应建于宋绍圣五年(位1098年)左右。此后,除历代做过多次小的'修缮外,又在明万历五年至二十年(1577〜1592),清顺治九年至十年(1652〜1653),清同治三年至四年(1864〜1865)等期间做过较大的修葺。民国十五年(1926)当地的高级小学又据股为舍,砌筑了隔墙、火炕,券窗。经勘察,该殿许多部位虽经过多次的修葺和改动,但主体结构改动甚小,基本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征。
—、平面
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明间面阔3.66米,次间面阔2.65米,面阔与进深相等。大殿的台基全部由石条垒砌,台面东西阔12.12米,南北深13.20米,台表总面积为160平方米。前檐台明高于地表1.52米,正中设七级用石条叠置的如意式踏跺。踏跺底层的中部与0.78米宽的拼砖甬路衔接。后檐的台明因地势高起,较之地面的高差约15厘米。两山面台基的外侧分别设置了踏道,以便沟通院落和排水。殿内地面基本用规格为33X 33 x 5厘米的方砖铺壇,殿外台明则方砖、条砖杂用,为后人修补。据法号为演武的当地僧人回忆,台基前面曾有月台。经现场发掘,在殿前和角落下,发现有长短不等的条形基石,其断面为51X15厘米。基石南北方向距殿基5.22米,':东西阔5.05米,证实台基前曾设有月台,现存的如意踏石和甬路属近人增设(图二)。
大殿周围的坎墙是用九层规格为33X17 x 5厘米的千摆歓磨砖垒砌,坎墙里表的上缘平铺了一层3 x 7厘米的木骨板条,前檐窗台以上的砖墙厚30厘米,.无收分。其它三面墙,裙是由外表包砌28厘米厚的青砖、墙内'土坯、室内表壁约4厘米摩的泥皮这三部分组成,墙体上部总厚56匣米,外表墙体总收分7厘米,里表总收分4厘米,各墙高至阑额底皮,无上肩。坎墙以上的砖规格为28X14X 7厘米,砌法为“淌白姓缝",殿与内隔墙的砌法、规格、质地完全一致,盖为民国年间被学校占用时砌筑。其坎墙、土坯、木骨板条等物,为建殿时所做。
二、立柱
大雄宝殿整体构架主要由14根立柱撑托,柱质分石、木两种。前檐和四角置6根小八角石质方柱,其余为木质圆柱。各石柱底面尺寸为45 x 38厘米,檐下各木柱底径38厘米,金柱底径44厘米。各柱础皆为素面方形盘石,实测边长为84厘米,约接近各柱径的二倍。各当心间面阔3.66米,平柱高3.36米,各角柱因有升起,角柱比平柱高6厘米。各木柱均有覆盆状卷刹。这些与宋《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中“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柱高不越间广”、“三间升起二寸”等规定基本吻合。该殿檐下的普拍析至角柱出头垂直截去,无雕饰。阑额只延至角柱内,角柱以外部分为假出头,状如蚂蚱头。普拍枕与阑额叠交成丁字形,体现了宋金建筑的一般特征(图三)。
三、斗拱
此殿各拱材高21厘米,横向拱材厚13.7厘米,纵向拱材厚15厘米,以32厘米为一宋尺折算,分别折合6.7寸、4.38寸和4.8寸。与“五等材广6寸6分,厚4寸4分,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的《法式》规定基本吻合。此殿斗拱主要有:外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内檐柱头铺作和捧节令拱等五种,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外檐柱头铺作。外檐柱头斗拱均为五铺作,柄斗外侧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为鱼脊形真昂,昂上叠置同形状的耍头。斗拱后尾偷心岀双抄,耍头后尾置于昂身之上,昂尾隐于梁腹之下,产生杠杆作用。杉斗左右两侧出泥道拱,上施三层柱头杨,无压槽杭,泥道慢拱为隐刻,里外各跳长度均为42厘米。《法式》规定:斗拱出跳之长以三十分为标准。此殿材分是1.4厘米。1.4厘米×30=42 厘米,恰与《法式》规定的出跳标准吻合。
2、补间铺作。补间皆为隐刻拱。在明间底层的柱头枋上隐刻有荷叶效,第二层柱头 杭上 隐 刻三升,两层枋间置一小斗,组成一斗三升式的补间隐刻拱。次间只在二层柱头枋上隐刻了棱形驼墩,上置小斗承上层枋材,形成次间的补间隐刻。
3、转角铺作。转角斗拱与柱头斗拱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在45°角线上增加了角拱一缝,其上设角梁,大角梁尾上置座斗、替木,承托下平抟与承橡枋结点,构造简练。但由于年久与后人不合理的修葺,致使翼角撑力失衡,造成部分角拱扭曲折裂。为弥补力点的失衡,后人又采用了 锯 短 昂尾,加入抹角梁,并在各角昂下设置擎糖柱的加固措施。(二)泥道拱与华操出跳相列,瓜子拱与切几头出跳相列,令拱出跳相列,身内鸳鸯交手。
4、 内檐柱头铺作。殿内金柱柱头直承伊斗,由斗口内向前后伸出尖拱,上承实拍替木。伊斗左右两侧的厚间紡隔间相闪,各通过铺作做出半拱构为一体,内额穿联于二金柱之间,使东西两缝梁架牢固地联结为整体。
5、 在次间的脊挎下,施有捧节令拱,拱初穿过侏儒之上的斗口,身内隐刻鸳鸯交手(图四)。
以上外檐斗拱中的瓜子拱、瓜子慢拱、令拱皆为60°的斜面拱头,其上的散斗、替木的斜率相同。正心拱、里跳华拱和柱头紡上隐刻拱皆为正拱,外跳华拱头为尖状,其上置与之相应的熨斗状尖斗(图五)。除实拍拱外,各拱都有分瓣卷刹和高深为2 x 1厘米的拱眼。令拱分为四瓣,.其它拱分为五瓣,与《法式》:“令拱五瓣,其余均四瓣"的规定略异。’此殿除在翼角处支撑抹角梁的坐斗无欹幽外,其它各斗皆有欹幽,其中伊斗欹幽深13厘米,各散斗欹幽深8厘米,基本符合《法式》中的有关规定。此外,各斗底均留有脚台,榜斗脚台高1厘米,其它各斗脚台高0.8厘米,这种做法在山西其它地区的同期建筑中尚未发现,在《法式》中也未见有介绍,可能是一种特有的地方手法。
四、梁架
此殿梁架采用六架椽屋四椽椎对乳楸用三柱的草楸做法。在四椽楸上方的平梁两端下部,是小八角方形侏儒柱,明间以北的侏儒柱下部两侧施合楂。紧贴北侧合梧之上,从柱身内伸出一根搭牵,穿过乳椎上部的杪斗,与替木相扣为结点,支撑后坡下平挎(图六)。这种作法在有效传递荷载的基础上,既减轻了四椽楸的净跨负荷,又节省了工料。明间以南的侏儒柱下部未施合楷,而是在南侧紧贴一根伸向外檐柱头铺作的扒梁,除此,前后坡下平挎下部的结点构造相同。在上平挎下方的侏儒柱之上,置有萨斗,与其上的厚间紡、捧节令拱、替木、平梁相扣为结点,承托上平挎。在明间中部的四椽楸与外檐承椽析之上,东西顺长的搭置了一根直径为25厘米的自然弯材,弯材中部托斗,支顶山面的内檐承椽植。.实际测量,内檐承椽杭断面仅为一材(21 X13.7厘米),在3.66米的净跨之内已向下垂弯约4厘米。后人采用弯度朝上的自然材加以支顶,有效地扼制了承椽紡弯垂度的继续加大。在平擊中段之上,是施有合槽的侏儒柱,从纵断高明间的侏儒柱之间有顺脊串牵联,两侧的侏儒柱受捧节令拱拉固。从横断面看,平梁两侧设叉手,叉手的上端由柱上伊斗两侧的斗口穿至其上的捧节令拱,与替木结扣成支点承托脊挎。纵横交错的梁朽拱材紧扣各个结点,构成了牢固的屋架网络。此殿大木构件断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规格:
由以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多数梁架构件的断面在3:2.3〜3:1.8之间。此比例用材比较经济,从工程力学角度来讲也可谓及力合理。
该殿椽径大头12-12.5厘米,小头9.3厘米,中径为1。厘米,布椽较密,乱搭头摆式,椽当甚小,'-两椽心间距仅24厘米。檐出各水平距离:从柱头析心至撩檐挎中为84 厘米,撩槽挎中至椽头为80厘米, 长椽头至飞子头为48厘米。翼角椽、飞子各水平伸出37厘米,升起39厘米。《法式》卷五中所载:“用椽之制,若殿阁,径九分至十分,椽若布例,以两椽心间距九寸至九寸五分。造檐之制,皆以撩檐杭心出,若椽径3寸,即檐出3尺5寸,每檐出一尺出飞子6寸”。小三间殿翼角生出的大致标准为5寸。可见,此殿檐出与《法式》规定差异较大。在《重修惠日院记》的碑文中载“……大明正统乙未僧人对正殿易角重瓦……"。清同治七年的《重修大雄殿碑记》中载“……咸丰年间邀请维首修然灯佛殿成,越数岁,又□为大雄宝殿之争,后邀维那五人……始于同治三年春,落成于四年冬”。以此可知,该殿檐出的现状•实为明清时期的修葺所致。
大殿前后檐挎的中心间距10.52米,檐挎上皮至誉拷上皮垂直高3.16米,约等于3.3:1,总举高适在《法式》规定的3:1或4:1之内。此殿各举高自檐头算起:第一架5举,第二架5.7举,第三架7.5举。各架折数:自脊挎以下第一缝折34厘米,合
第二挎缝折17厘米,合点(图七),两山出际各1.10米,与《法式》中“折屋之法,以举高丈尺,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和六架椽出际3.5尺〜4尺的规定基本符合。
五、屋顶
殿顶为九脊十兽单檐歇山式,筒板瓦覆艺。各脊分别由若干块灰脊筒组成,脊弧线明显,脊上置扣瓦,脊下施披水。正脊高55厘米,厚26厘米。脊面饰花卉流云,五爪行龙穿跃其中,各龙首与脊中部的琉璃吞口聚汇。其它各脊的厚度均为21厘米,垂脊、俄脊高度为30厘米,岔脊高24厘米。垂脊前端置垂兽,后尾接兽面吞口,俄岔二脊之间施蝕兽。岔脊前端与角部眞伽的后背连接,给人以反曲高翘之感。各脊雕饰的卷草花卉,其造型风格与正脊饰面可谓异曲同工。在正脊两端矗立着两尊口吞脊筒的龙形琉璃鸥吻,釉色以黄绿为主,龙爪为三指,各吻上唇向上翻卷,吻尾装置的绿琉璃小曽头,分别向各自的上方和前方翘首,有较强的金元时期的吻兽风格。其中东吻通高1.98米,较西吻雄健,吻口恰吞正脊上下,吻身饰火焰、龙鳞与流云,光泽暗淡,釉色不纯,个,别部位釉色脱落,裸露出斑驳胎体,给人以苍古之感。西吻通高1.8米,绿釉偏多,光泽明亮,色调纯正,吻身饰火焰与龙鳞,鳞片较东吻下而密,吻口径较东吻小20厘米,未吞住正脊下端。东西二吻虽外形轮廓近似,但细部手法相异,东吻三品对接,西吻二品合成,东吻古朴,西吻鲜丽。显然二吻是不同烧造工艺的制品。其它大部分脊兽的质地与脊筒相同,其造型风格也类同,唯前坡的垂兽为形态相异的绿琉璃制品。在瓦件中,可以明显地见到早期遗留的青混瓦件和各种不同造型的勾头、滴水、筒瓦、板瓦等,为考证该殿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证。
六、其它
此殿前后檐下的明间各设四扇规格一致的六抹直棱隔扇门。门两侧施立挟,门下是三段石条拼合成的石地楸。地枢上所雕凿的如洞,除其中一部分与门梃,立轴能吻合外,另外的卯洞与门没有内在联系。经勘察,在前檐次间的阑额底部,发现了遗留的安窗卯洞'经测定分析,原殿窗总宽为2.42米,总高约在2.04米,而现状的地楸与门、窗,实肩后代修葺时补配。
勘察中还发现殿内绘有壁画,因大部分内壁巳被色灰覆盖,仅能从灰层脱落而露出的零星画面中粗略得知,有结聊而坐的佛说法内容。设色以石青、石绿、朱硬为主,色彩艳丽。与此同时,在表层壁画的残破处,又发现了如手掌大小的里层壁画的画面,内容不详,颜色为石绿、朱碟,色调浑厚,色感与表层画面迥然不同,经分析,认为可能是宋代原作。
七、患情分析
观察中发现,除两山的北平柱未见异常走闪外,其它各面明间的平柱柱头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内倾,致使部分阑额、普拍材扭曲折裂,尤以后檐平柱为甚,已内倾约14厘米。初步分析,主要由于这些内倾部位的柱头斗拱前部承受来自檐挎的压力,后部仅用昂尾挑压于梁楸之下,柱头之上无压槽植,失去正心力点,这样,昂底斜面前端的支点(华头子)在受力后,必然产生向下和向内的分刀,上部的压力越大,内倾的险情也就越甚;从而引发阑额、普拍植扭曲、裂变的不良后果。其次,因前檐是石柱,两山的南平柱受相邻的角柱和北平柱牵制,因此,它们的异常内倾度较后檐平柱小。
大雄宝殿的现状在反映宋代建筑的结构特征的同时,也展示了后代的修建风格,为研究古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参加此次勘察工作的还有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吴锐、冯冬青、牛郁波、郭合盛及平顺县文博馆的曹建考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