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今日印度》和印度《经济时报》等多家印度媒体的报道,据称莫迪政府可能在即将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提出将印度的国名更改为“巴拉特”。多位人民党领导人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发声支持这一决议。此外,莫迪本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去年8月15日,莫迪总理在一次讲话中呼吁印度消除所有奴隶制的痕迹。用于运送总统、副总统和总理的专机上也刻有“巴拉特”之名。国大党领袖贾伊拉姆•拉梅什在社交媒体上证实,印度总统府向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会议代表发出的晚宴邀请函上将总统的称呼改为“巴拉特总统”,而不再使用“印度总统”这个通常的称呼。

“巴拉特”一词在印度的历史中有着久远的渊源。根据印度“TimesNowNews”网站的介绍,“Bharat”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上它表示的是“寻求光明/知识的人”。在历史上,印度一直被称为“巴拉特”,意味着“寻求光明/知识的地方”。此外,“Bharat”、“Bharata”或“Bharatvarsha”这些词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摩诃婆罗多》,该文献将“Bharata”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古印度雅利安人时期,存在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明智统治者。

相比之下,印度(India)这个称呼的确立要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因此相对来说历史较为短暂。之前就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申请,希望将印度的国名从“India”改为“巴拉特”或“印度斯坦”。他们认为,“India”这个词源自外国语言,而“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能反映印度的历史传统。然而,印度最高法院驳回了这项申请。法官认为,印度宪法已经明确规定“印度”(India)就是“巴拉特”(Bharat),因此对于为何还要改变国名的申请人的意图并不清楚。为了去除印度受殖民主义影响的痕迹,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根据《印度斯坦时报》的报道,于2022年9月8日晚上,在新德里印度门前方的国王大道举行了更名仪式,将其更名为责任大道。通过将其更名为责任大道,印度政府的这些举措显示出他们致力于摆脱过去的殖民印记,将印度置于一个更有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地位。这些改变不仅涉及国名的变更,也包括在国内一些名胜古迹和象征性的地方去除殖民印记。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努力有助于重塑印度的形象,强调其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并对世界发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