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十三章、幸运者埃米尔阿布•哈桑•纳斯尔•本•艾哈迈德【纳斯尔二世】

2022-03-16 10:26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译自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 by Narshakhi,The rule of the amir Sa'id abu'l-Hasan Nasr ibn Ahmad

关于注释的说明:
无说明:英译本每页脚注,对于ABCD等字母的含义需看《前言》、《绪论》

译注:译注

尾注:英译本正文后的note部分

属于放飞自我的翻译,仅供参考,不具备严谨学术价值

 

当朝臣操办完殉教者异密阿合马德的葬礼后,其子纳斯尔[1][继位,并]获“幸运者”之名,他继位时年仅八岁。[2]阿布·阿卜杜拉·贾汗尼[3](Abu 'Abdallah Muhammad ibn Ahmad al-Jaihani)任大维齐尔,哈马维·本·阿里(Hamavaih ibn Ali)任大将军。[4]纳斯尔二世(除了幸运者)还有个称号叫“呼罗珊的创建者[5]”。继位之初,纳斯尔二世之王权不显,以致叛乱四起,他的叔公伊斯哈克·本·艾哈迈德[6]在撒马尔罕寻求支持,撒马尔罕的民众对其宣誓效忠;伊斯哈克之子阿布·萨利赫·曼苏尔[7]亦在尼沙不尔叛乱,并攻占了呼罗珊境内好几座城市;伊斯哈克的实力越来越大,纳斯尔二世派遣大将哈马维·本·阿里前往平定伊斯哈克。伊斯哈克不敌,哈马维的军队成功进入撒马尔罕城。但伊斯哈克不甘失败,再次叛乱,撒马尔罕民众再次表明立场,加入了他的队伍。由撒马尔罕民众组成的叛军与哈马维交战,可惜再次落败,伊斯哈克之后还不消停,继续发动叛乱,最终被擒。阿布·萨利赫·曼苏尔则死于尼沙不尔,一时间,呼罗珊与河中在纳斯尔二世统治下为之一清,法尔斯、克尔曼、塔巴里斯坦、戈尔甘、伊剌克[8]等地的虎土白皆诵念其名。

故事1:纳斯尔二世十三岁时移驾尼沙不尔,命宗室阿布·阿拔斯·艾哈迈德·本·叶海亚·本·阿萨德[9]留守布哈拉,这时(布哈拉城内的)加尔顿·卡珊区(gardun kashan)[10]爆发了一场大火,其火势之大甚至能连撒马尔罕的民众都能看得见。整个城区都被烧成一片白地,根本扑灭不了(只能等其自然熄灭)。
与此同时,纳斯尔二世的兄弟们趁此机会犯上作乱,造成了许多麻烦。最后叛乱(失败,其中)的核心人物阿布·扎卡里亚[11]带着一小批心腹急忙逃出,连衣服和食物都顾不上拿,就逃往呼罗珊;至于其他宗室则请求宽恕,纳斯尔二世原谅了他们,但让他们时刻待在自己身边不离半步,一场叛乱迅速平定。

故事2:纳斯尔二世统治时期的回历三二五年七月(937年5月),布哈拉城又发生了一场大火[12],整座集市区都被烧毁了。火灾最早发生在撒马尔罕门边(Samarqand gate)的一家粥店(porridge shop)[13],粥店伙计从粥锅下面集起灰,将它们带到屋顶装到上面的水槽(trough),然而他并不知道灰烬中有没烧完的余烬,这时一阵风把这团灰吹到了一座草屋顶,从而导致着火。火势迅速蔓延至整座集市,撒马尔罕门所在的街区也被整个烧没了。熊熊大火仿若浓云一般凝于空中不散,巴卡尔区(Bakār)[14]、商店街、法尔贾克(Farjak)的神学院、鞋店一条街、钱庄街、服装店,以及布哈拉城的另一边都被烧及,一路烧到河边。火焰过河,烧上了莫日清真寺(mosque of Makh),清真寺整个化为废墟。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布哈拉城民众在这场大火前显得极为无助,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麻烦,直到第三天火灾被扑灭才结束。百姓在火灾废墟中用了一个月的木柴。[15]布哈拉城百姓预计损失在十万第纳尔以上,他们再也不能将布哈拉的建筑修的像以前那样了。纳斯尔二世统治三十一年(原文为二十九年多),他无疑是一位处事公正的统治者,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他的功绩可谓多矣,不过鄙人若是将这些一五一十都写出来,那三天三夜都写不完(所以就不写这么多了)。纳斯尔死后,其子努赫·本·纳斯尔继位。

[1] 尾注322,关于纳斯尔二世(913-943在位):关于他生平事迹的史料很丰富。见突厥斯坦p240-245;不过关于他的事迹都是各种各样的叛乱、与叛军战斗的故事。当他父亲死去时他不过是个八岁的小屁孩。《伊本·法德兰游记》(托根德译本p7,俄译本p56,手稿197b)记载,他在921年见到纳斯尔时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

[2] B本此句后加:当他承继父王之位时

[3] 尾注323:贾汗尼,是萨曼王朝著名的大维齐尔、地理学家、学者。他全名是Abu 'Abdallah Muhammad ibn Ahmad,别像雅库特《学者传略》卷6,p59那样和他孙子Abu 'Abdallah Ahmad ibn Muhammad混淆了;而p293-294提供的贾汗尼的信息也很少。全史卷八,p59也只是提及了他被任命为维齐尔,对布哈拉史的补充微乎其微。

[4] 尾注324,Hamavaih ibn Ali(或Hamuye,此名见诺尔德克《波斯研究(Persische Studien)》,SWAW,1888,p388-415):米尔洪德书法译p132简要地叙述了此人的一些功绩。加尔迪齐p26讲述了他与伊斯哈克·本·艾哈迈德的战斗;p29讲述和叛军艾哈迈德·本·萨赫勒的斗争。见《突厥斯坦》p21注释2和p241。

[5] 阿拉伯语形式是sahib-i vujud

[6] 尾注325,伊斯哈克·本·艾哈迈德:此人是纳斯尔和伊斯玛仪的兄弟,在阿合马德·本·伊斯玛仪统治之初,他被囚禁起来,见全史卷八,p5和加尔迪齐p22。艾哈迈德死后,有人发现伊斯哈克在撒马尔罕,并举兵反叛他的大侄子。根据拜科夫(A. A. Bykov)发表在《钱币部论文集(Trudy Otdela Numismatiki)》1 (1945), 110的《(Novyi Klad kuficheskikh monet . . .)》,伊斯哈克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伊斯哈克的两个儿子曼苏尔和伊利牙斯也加入了父亲的叛乱,见全史卷八,p59-60。据p60,伊斯哈克的第一次叛乱掀起的时间在回历三零一年九月(914年4月);之后他降而复叛,但被击败,擒往布哈拉;伊利牙斯则逃往拔汗那。加尔迪齐p26则记载只有一次叛乱,伊斯哈克困兽犹斗,但最终还是失败,,不过获得了特赦。接着他被带往布哈拉,直到他死去。尼沙不里在其书《尼沙不尔史》里把他叫作Ishaq ibn Ahmad ibn Asad ibn Nuh al-Samani Abu Ya'qub,是伊斯玛仪身边的一个亲信,极具影响力。

[7] 尾注326,Abu Salih Mansur ibn Ishaq:见加尔迪齐书p21,他曾被伊斯玛仪任命为剌夷城守;阿合马德时期他被派往锡斯坦,在征服锡斯坦的过程中颇具阻力。他曾被亲萨法尔王朝的叛军擒获,最终被萨曼军队解救,见加尔迪齐p23。据伊本·赫勒敦《历史》卷四,p338,侯赛因·本·阿里·梅尔维齐(Husain ibn 'Ali al-Marvazi)煽动曼苏尔发动反纳斯尔二世的叛乱,但在萨曼大军前来征讨他之前他就在尼沙不尔死去了。叛乱的时间大概在回历三零二年(914-915)。全史卷八,p154提到了Abu Salih Mansur ibn Ahmad ibn Ismail,可能是出错了,应该就是指曼苏尔·本·伊斯哈克,尽管其中提到的日期也不符。

[8] 译注:虽然原文为irak,但以当时的情势,应当不是两河流域的“irak”,而是河中的“irak”

[9] 尾注327:没有找到此人的资料,《塔巴里斯坦史》p260倒是记载了一个Abul 'Abbas 'Abdallah ibn Muhammad ibn Nuh ibn Asad,他是伊斯玛仪任命的塔巴里斯坦总督。

[10] 尾注328:如果是在集市(bazar)里,应该是“车轮城(wheel makers)”。

[11] 尾注329:Abu Zakariya Yahya,他的叛乱发动在回历三一七年(929)。据全史卷八,p154,他是阿合马德之子。伊本·赫勒敦书卷四,p342-343也记载了同样的事情。这件事被戴甫麦利翻译了放在米尔洪德书法译本p245-246的注释里。加尔迪齐p29-30简短地叙述了这件事:当纳斯尔移驾尼沙不尔时,把自己的三兄弟关在布哈拉的监狱里,但在纳斯尔不在的时候有个面包师/厨师把他们放了出来,于是便发生了叛乱。纳斯尔回驾把镇压了叛乱。三兄弟中的叶海亚先是逃到撒马尔罕,然后巴里黑、尼沙不尔,最后到了巴格达,直到死去。伊本·赫勒敦书卷四,p342记载叶海亚和另一个兄弟曼苏尔向纳斯尔自首,第三个兄弟逃到巴格达辗转到摩苏尔。见全史卷八,p157.

[12] 尾注330,这场大火:10世纪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木材。穆喀达西书p314记载,谋夫(Merv al-Rud)的清真寺有木制梁柱,同时p316记载并波悉林建造的尼沙不尔清真寺的敏拜楼(minbar)也是如此。见雅库博夫斯基(A. Yakubovski)《阿维森纳时代(Vremya Avitsenny)》 IAN (1938), 3, 97-8,他在其中做了简短的讨论。关于这一时期的木制结构,见《粟特-塔吉克考古探险队论文集(Trudy Sogdiiskogo-Tadzbikskoi Arkh.Ekspeditrii)》(莫斯科,1950),p210-220

[13] 尾注331,porridge:原文为harisa。雷科申译本p118说突厥斯坦的苏菲派会吃这种像炖菜(stew)多过像粥的食物

[14] 尾注332:雷科申译本p118将其翻译成纯洁之街(street of the virgins)。不过《尼沙不尔史》37a记载了一个可能是这个街区名来源的名字:Ahmad ibn Sa'id Nasr ibn Bakar al-Zahid al-Bukhari.《突厥斯坦》p103和p111注释10认为它位于Farjak。

[15] 原文为:For one month wood burned under the ashes


三十三章、幸运者埃米尔阿布•哈桑•纳斯尔•本•艾哈迈德【纳斯尔二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