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中国新学院派电影及其创作特征

2023-10-19 09:01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一、学院派

国产电影的“学院派”主要是指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一种影视风格。“学院派”影视风格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它将新中国电影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影视创作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影视风格具有明确的师承关系。由于国产电影的发展史比较漫长,并把几个时代的影片风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几个时代的电影创作风格形成了紧密的关联,促进了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电影创作理论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思维模式,中国的电影创作开始尝试美学的影视创作风格,这些影视创作人的风格日趋多样化,逐步成为国产电影艺术与国际电影艺术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新学院派

“新学院派”电影是 “学院派”电影艺术的延续,将电影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全新的改变。同时,“新学院派”国产电影的艺术创作别树一帜,颇具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出最具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力,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将中国的美学特征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弘扬新时代的精神理念,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从当前电影创作风格的潮流中,可以发现“新学院派电影”的创作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时代提倡的主题,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在原有电影的基础上,秉承了新时代电影创作艺术的总体特征,展现了文化强国的基本特征。

三、电影新语境与“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产生

“新学院派”电影创作是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学院派”电影创作并不是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它扎根于中国电影创作传统,萌芽于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活跃的产业环境中,并在富于挑战与机遇的国际电影竞争中不断成长。“新学院派”电影作品的诞生,是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顺应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电影业接轨国际电影业发展的趋势所至,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至今的必然要求。 1.相关政策鼓励,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阶段性成果,为新学院派电影创作风格之孕育提供丰腴的物质基础;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为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 3.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外部环境,呼唤“新学院派”电影创作风格之诞生。电影天生具有文化与产业双重属性,承担传播民族文化、振兴民族工业的双重使命; 4.内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是“新学院派”电影诞生的主观动力。 艺术积淀深厚的电影作品,是电影艺术工作者创作才情的凝结。只有开放活跃的时代,才能培育出为数众多、各种各样的艺术人才,才会产生出积极而丰富的艺术创作,才能呼应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呼唤。因此,创作人才的快速成长,是“新学院派”电影能够在更广范围内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正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交织而成的复杂历史时空中。

四、“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特征

1.“学院派”精神的传承,是“新学院派”作品品味的保证

相关院校教育以“传帮带”的手段不断提携后辈成长成熟,为中国电影创作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是学院派影人一贯的传统,是学院派影人不断发扬的精神,也保证了学院派影人在艺术创作水准和美学价值追求上的高度。以《万箭穿心》《狗13》等为代表的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作品,都是教学相长、教学实践、师生共创的丰硕成果之凝结。在校学生创作中,也守护着学院派精神,纷纷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如获得第 49 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的《拾荒少年》,杜晓雨的《猪肉与月亮》等等,均是高校在校学生作品精品。

2.弘扬中国美学的精神,是新学院派电影美学继往开来的诉求

主要体现在对主流价值观进行了敏锐的现实主义表达。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美学一贯的脉动。在当前时期,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着力于描摹社会变革现状,以直面现实的角度描绘个体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站在中国电影纪实美学传统之上,通过纪实风格的影像,展现个体的勃勃活力、爱憎情感、奋斗与成功,甚至命运困境、焦灼求索。比如《失恋33 天》《我的影子在奔跑》《许海峰的枪》等。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用“接地气”的真实摹写,在回归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基础之上,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如《泰囧》对幸福价值的诠释,《北京遇上西雅图》对爱情跨越世俗桎梏之宽容、个体之独立的刻画,《万箭穿心》对底层女性倔强的生存意识与不得解脱的精神困境之冲突的描写等等。

3.对青春主题的积极探讨,是新学院派电影对主流观众的回应

青春片是长盛不衰的电影题材与类型之一,中国梦是当前中国主流电影创作的母题,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抒发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是中国电影人应有的历史担当。当前,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 岁,主要观影人群是“90 后”。他们对表现与成长经历相近的青春题材,抱有浓厚的兴趣,这种观影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创作走向。学院派影人紧扣当前时代之脉动,通过青春片的形式展现普通人的中国梦。新学院派电影创作者从宏大叙事回归到微小叙事,承前启后地以年轻个体为主角,探索个人梦想与家国梦想、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对个体现状的刻画来实现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刻画 ;通过展现个体的尊严来展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通过对个体梦想的摹写来实现对家国梦想的摹写。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海洋天堂》 《狗13》等优秀中小成本电影,展现了个人青春梦想身上所承载的时代梦想,受到影院主流观众的普遍认可。

4.对类型电影的探索,使得新学院派电影丰富了电影语言与语法

在多元丰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作品的形态必然是多元丰富的。学院影人更敏锐地捕捉到电影发展趋势,结合本土传统文化,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创新创作形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新的创作类型。新学院派电影创作不但传承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的固有类型模式,而且还积极探索新兴的叙事方式与方法、技术手段比如《兔侠传奇》对本土功夫片和动画片相结合的探索,《百万巨鳄》对特效惊悚怪兽类型的尝试,《失恋33天》对青春片和爱情片的整合,《边境风云》对警匪片和黑帮片的另类探索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学院派”电影的创作艺术风格,继承了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并结合时代的背景进行创作。这些影视作品以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为观众带来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各种风格的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心理体验。同时,电影艺术风格的成功转型,延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了国产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试论“新学院派”电影的产生、创作特征及其现实期待- 侯光明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4 2.“新学院派”电影的艺术发展- 李岩 - 电影文学 - 2015

影视热点 | 中国新学院派电影及其创作特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