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卓的长城游记(2)镇川口
今天我们从大同天镇出发,要去镇川口。镇川口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镇川口长城南2.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一路看到伫立在大同境北的这条蜿蜒起伏的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让我们不仅感叹祖先的鬼斧神工,更为我们长城的土砖石建筑工艺而自豪。想到当年长城苍龙翻山越岭,过沟壑跨原野,城堡墩台星罗棋布,成龙配套,那是一派多么神奇壮观的景象啊!而今这样雄伟的景象已逐渐消失,只剩下点点印迹,有的甚至完全消失。现存较为连贯的堡城城廓,关城只存南、北墙残段,堡城与关城门均无存,堡内建筑均无存。
在镇川口村庄中穿行,最大的感觉就是静。有房屋开着门,望进去,没有见到一个人。在村口我们遇到了一位在大树下乘凉的大爷,在静坐发呆。从大爷那我们了解到全村只有六十口人左右,大部分都是老人。他说年轻人留下来,意味着清贫、平庸,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他们的儿女都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老了,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也不愿意背井离乡,最终选择了坚守家园。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一辈子的他们,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土地撂荒废了,只好自己拿起锄头、扁担,走到田间地头,当起了“壮”劳力。他们不仅要耕种田地,还要自己做饭、洗衣,忍受着与日俱增的寂寞与孤独。
汽车沿着平坦的公路行驶,路旁的村庄里家家户户的院墙、裸露的黄土层断面、土崖上闲置不用的窑洞、乡村土路上久久不散的黄尘……满眼黄土,黄黄的没有尽头。这里的许多窑院已经荒废了,从门缝里看进去,杂草丛生,毫无生气,但宽敞的院子和考究的建筑风格还能依稀可见窑洞主人当年的气派。在一户已没人住的窑院,我发现窑洞里的床用的 “炕”,夏天里面很凉爽,因窑洞实际是在地下,到了冬天整个窑洞都要生火的。床头都有很多手绘的图案,可想当时还是比较讲究。这里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村子比较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静的可怕,荒凉的可怕!
从村里另外一位张大叔那我们了解到,今年由于降雨不足,水量跟不上,镇川口村民饮水都出现了困难。每三天送一次水,我们从他家里看到大大小小的盆和缸,里面都装满着水。他们收成主要靠种植玉米,黍子,黄豆,胡麻,土豆为主,将部分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种植了松树。在和张大叔聊了一会以后,我们惊讶的发现大叔是一位民间艺术家。我们看到他家窗户上用刀刻的小鹿,层次纹理十分清晰。之后还在大叔用来盖房子的水平尺上看到他刻的图案,老人家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非常兴奋,也非常乐意跟我们分享,在我们画画的时候还积极的给我们当模特。
今天当我看到长城时,心中激情澎湃。真正的长城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雄伟壮观,像一条金黄的巨龙伏卧在群山之巅。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伟大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