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法国新浪潮的背景及艺术特色

一、法国新浪潮背景1.社会背景60年代战后西方现代现代社会普遍的精神危机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政策国家政府对新浪潮运动的资金支持。2.理论背景从1955年开始,法国《电影手册》在巴赞的带领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这些影评人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里维特等人,他们不满于法国平庸的商业电影(“优质电影”),提倡展现个人风格的电影,也就是“作者电影”。巴赞坚信画面本身具有原始的力量,他的“长镜头”理论,为新浪潮的纪实风格提供了理论基础。1958 年,巴赞去世,他的跟随者从影评转入拍片。3.技术支持新型的手持摄影机、便携录音设备为新人制作小成本影片提供可能。二、代表导演1.弗朗索瓦·特吕弗特吕弗是作者电影的首倡者,他的创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自传体”系列,如第一部长片《四百下》,以及此后相继执导的四部(《二十岁的爱情》、《偷吻》、《夫妻生活》、《飞逝的爱情》),共同构成五部互相衔接的自传体影片,在银幕上造成了一种罕见的真实感。另一类则试图探索爱情的情感本质,以及引起的人际关系的诠释。如《朱尔和吉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等。2.让-吕克·戈达尔戈达尔是新浪潮最多产,也是最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他是现代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对现代电影语言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创作了《筋疲力尽》、《疯狂的皮埃罗》、《法外之徒》《中国姑娘》等作品。戈达尔始终不渝地向好莱坞电影美学的霸权主义挑战,力图冲破已经定型了的传统叙事模式。戈达尔的影片经常采用跳跃剪辑法,也就是说,在不变换场景的情况下,把一个连贯运动中的两个不连贯部分剪辑在一起,使影片摆脱戏剧以及各种定型了的叙事模式的影响。萨杜尔认为整个电影史应以“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来划分。三、艺术特色1.制片技术和制片方式的革命新浪潮运动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式的革命:他们接受巴赞崇尚真实的电影观念,结束好莱坞式的制片方式,把影片的控制权还给“作者”。新浪潮的导演们确定了以导演为中心的制片方式:缩小摄制组、缩短制片周期、选用非职业演员、采用实景拍摄等。2.反传统、反体制的个性化色彩“作者电影”风格确立了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并在个性化的作品中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情绪,对于传统道德观给予否定。3.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具偶然性、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拍摄风格上写实为主,强调创作个性。(编导合一,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主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摄影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利用真实自然的背景和光效,长镜头、移动摄影、跟拍、抢拍等手法;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同期录音;剪辑上时空表现灵活;启用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和非职业演员)4.强调自由发挥剧情上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追求松散的因果关系、不连贯的剧情,不明确的结尾等;表现手法上不拘成规,强调自由发挥。5.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关注艺术和现实、人的关系,在思想感情上,与当时在现实面前彷徨、苦闷、冷漠的社会群体取得共鸣。且影片具有较强的互文性,电影文本变得复杂多义和幽默。

参考文献
1.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王宜文著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
2.外国电影发展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 2004
3.影视鉴赏- 袁智智主编 - NULL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