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木刻艺术<佛>与<气生道成>释义

2022-05-08 13:51 作者:太原超人  | 我要投稿

木刻艺术

佛(木刻)
本人创作的木刻<气生道成>(傅山)

木刻,指在木上刻图画的艺术或方法,主要是指在木料断面上刻制图画以供印刷机拓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刻名印》:“今 蒙古 、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雍正 ﹞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粮不善,远近各寨蠭起,徧传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此指传集人众的木雕符信。宋 汪逵 《淳化阁帖辨记》:“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 李廷珪 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诸刻为肥。”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参见“ 木板 ”。

即“木版画”,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是中外版画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版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等。用纵剖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横断板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画面者,叫阳刻,以凹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画面者,叫阴刻;也有阴刻、阳刻混用者。运用多块木版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作品,称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颜料性质不同,分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过去木刻多用以复制绘画作品,绘、刻、印三者分工,称为复制木刻。现代木刻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充分发挥刀木所特具的艺术效果,称为创作木刻。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类型刀具,根据画稿进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滚以油质或涂以水性等颜料而后拓印于纸上的画面,概称“木刻”,是中外版画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或表层细洁的三夹板、五夹板等。

理学家朱熹主张:“有是理,后生是气”,“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分阴阳,以此生许多事物”,“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颠倒了物质与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同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维路线。傅山先生不承认有脱离物质存在的规律,说:“老头尝谓,气在理先。气蒸成始有理。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虫鱼皆然。若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孙郅藏傅山手稿照片》)傅山考察了先秦典籍中所用的“理”字,最终认定:古代的“理”字一指物之文理(纹理),即物的结构;二指事之条理,即物运动的规律,有物始有理,而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气,肯定气是第一性的,理不能脱离气而独立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维路线。

木刻艺术<佛>与<气生道成>释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