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不是生命的全部
前言:
聊聊生命与物质。

先前有读者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静下来并花很多时间去思考。
我的回答是,生活之中本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和对物质的追求,如果让脑袋也被物质占领,生活就会太过于无趣了。
在我看来,生活的色彩与我们的主观选择有很大关系,与物质的关系反而比较小。
物质当然会影响生活的色彩,只是它对生活色彩的影响力度,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小很多。
比如你可能觉得必须要有多少多少钱、得到多少多少东西,才能过得快乐——其实不需要这么多钱、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就能快乐。
钱与东西有一个刚需量,就像如果你天天饿肚子,恐怕没心思去快乐了。
不过一旦超过这个刚需量,它的效用就会降低。
生活到底有多少种色彩,主要取决于我们怎么解释当下的处境。
如果你将你的处境定义为没钱,并认为没钱的人生是灰暗的,那么你就会将你的处境解释为灰暗的处境。
带着灰暗的想法,目光也是灰暗乏力无生气的,目光所视之处的一切都会被朝着灰暗的方向解释。
由此,在生活中见到的一切,自然都是“没什么色彩、清一色的灰暗”的。
对处境的消极解释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与“ 钱”有关,它可以与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关,比如个人能力。
如果你将自己解释成一个没什么能力,并且很笨拙、不容易学会新东西的人,你见到的世界也会缺乏色彩。
更确切的说,不是你见到的世界缺乏色彩,而是你的世界缺乏色彩。
你依旧能见到美丽多彩的世界,但因为你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学会新东西,所以你会在多彩世界的前面停下脚步,拒绝继续前进——对于那些值得学习的东西、很有意思的东西,你认为你学不会。
所以尽管世界很美丽,但你的世界却缺乏色彩,毕竟你的世界里只有寥寥几种“你已经掌握的技能”的色彩,你认为其他的色彩不是你能触及的。
由于是「解释」,所以还存在这种情况:即使你能学习和尝试新鲜事物,你认为只要学不到精通,就不算色彩。
也就是说,只把「达到某个程度、过了某条及格线」视作为「色彩」。如果是稍微接触到某个领域、稍微学习了一些皮毛的程度,则不被视作色彩。
选用这种解释方式当然是可以的,只是这种方式会降低自己生活中的色彩度——除非你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人,学什么都能迅速的越过那条及格线。
生活跟考试不一样,考试会有一些最低标准,会要求你要过及格线,以确保你的基本能力是达标的。
生活没有这种要求,只要你开心,无论是“过了及格线”还是“没过及格线”都无所谓。
更何况这条及格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你自己定下的,它并不是真的「及格线」,它只是一种由你构想并选择的方向。
回到原题。
我之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一部分原因是我认为思考是值得我花费生命去做的事。
关于物质,我是这样认为的:人的生命有限,所以人的一生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很有限的事,生命的长度和做事的周期限制了人在一生中能做的事的总量。
说白了,一辈子能做的事,就那些。
只会更少,不会更多。
在有总数限制的情况下,必须把一部分生命用在「自己认可的事」上。
「思考」就是我所认可的事,它值得我在这上面使用我的生命。
「物质」也是我认可的事,我认为物质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必要性,所以我也会为了物质而使用一部分生命。
但「追求物质」不是我认可的事,因为它是一个目标。
大体上可以这么来理解:挣钱吃饭,这是为了得到物质,因为是用钱换食物。
攒够1000w,这不是得到物质,这只是得到了一些货币。
你要是打算用这一些货币做一些事,它仍算是你得到了物质,因为钱最终被转化成现实物质或精神资源了。
如果你不打算做什么事,只是单纯想攒这么多钱,你就只是追求了某个目标,没有得到「物」本身。
物质包含许多种可能性,花钱买剪纸,花钱做手书…物质蕴含丰富的色彩,说不定哪些色彩就能充实我们的生活。
但追求物质是单一的,因为它是一个目标,对目标而言只有成功实现和未成功实现两种结果。
且不说这种目标容不容易实现(因为很容易制定过高的目标,比如攒半辈子的钱),就算实现了目标,通常也只意味着生活多了一抹色彩。
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换来的仅是一抹色彩——值吗?
更何况当自己没能实现目标后,自己很容易把「没能追求到物质的人生」解释成灰暗的人生,亲手把自己的世界变成灰暗的世界。
在我看来不值,所以我不会把时间用在纠结物质和追求物质上。
正因为生命总体上是有限的,所以那些能为生命增添各种可能性的行为、事、物质、精神…都能为生命带来各式各样的色彩。
对我来说,思考可以帮我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它是使生命更灿烂的一个方式。
我思考,是因为我认为值得思考。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98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