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七节 惊变
本期作者:锦帆游侠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按说,司马懿在七十多岁的年龄发动政变,是冒了极大风险的。虽然司马懿跟曹爽不对付,但曹爽至始至终保持着之前政治斗争的风气——不把事情做绝。在表面上,曹爽对司马懿的尊崇和优待一样不缺,也没有咄咄逼人让司马懿毫无退路,目的只有一个:慢慢架空司马懿的权力,等老头儿退休,权力的交接就十分顺利了。在这个目的能达成的前提下,曹爽甚至不介意给司马懿点甜头吃,对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提携就是很好的例子。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太傅您退休了吧,您儿子们我帮您好好照顾,保证待遇比之前还要好!
应该说,这种方式对曹爽和司马懿本人,都是不错的政治选择:曹爽可以温水煮青蛙,靠着年龄的优势和权谋手段慢慢集权;司马懿虽然要交出权力,但他毕竟也是七十岁的老人,考虑到身后事,把儿子们托付给在政治斗争中尚且算厚道的曹爽,并不算一个很差的选择。但政治场上并不只有曹爽和司马懿双方,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倘若曹爽取得了胜利,曹魏的元老和勋贵集团将获得怎样的下场?在曹爽的“改制”中被扫地出门吗?名望最高的太傅司马懿尚且要被迫退休,其他人的待遇可想而知。更何况,曹爽的政治举措对旧士族和外戚集团的打击也极为沉重,就这样,元老勋贵、世家大族、外戚集团迫切希望能发起一次行动废掉曹爽,而主持这次行动的最佳人选,就是司马懿。
对发动政变,司马懿也是思考了很久的:诚然,发动政变风险很大,朝政基本都归于曹爽派之手,发动政变最需要依赖的禁军,绝大多数也被曹爽把控。但这件事一旦成功,不仅能借此博取朝中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与信任,对子孙的后事,也不无好处。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利益,也许不仅仅是大权独揽?
既然如此,那就来分析风险有解决的可能吗?答案是有。虽然朝政基本归于曹爽手里,但只要解决了禁军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是前代的窦宪、梁冀、何进等人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以上三人,全都在东汉的政变中死于禁军之手)。靠着司马师中护军的权力,加上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只要计划部署得当,尚有可为。司马懿决定:玩一票大的。
要做,当然不能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司马懿还争取到了司徒高柔和太仆王观的帮助。
高柔是袁绍的外甥高干的堂弟,出身名族陈留高氏。之前在曹魏政权里担任廷尉的职务二十多年,等到曹爽掌权,他又担任了掌管宗庙的太常,最后做到三公的闲职,没有真正进入过权力核心。发动事变前一天,司马懿对他说了一句话,让高柔感受到了他所做的事情的正义性:“您应当做周勃!”
周勃,那是安定了汉室的人,学周勃,这件事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何况,周勃最后的地位,是多么显赫!
而王观曾经和司马懿一起担任过曹操的丞相文学椽,是司马懿多年的老同事,和司马懿私交极好。和高柔一样是曹魏的四朝元老,在曹魏政权中都是地位甚高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人物。这两人,加上司马懿的弟弟尚书令司马孚、掌控禁军的大儿子司马师,就成为了这场谋划的核心集团,由于事关重大,司马懿甚至一开始都没打算和二儿子司马昭通气。
该来的机会最终还是来临了。正始十年的正月初五日晚上,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高柔、王观在太傅府上聚集,他们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明天,也就是初六,皇帝曹芳要去拜祭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全部陪同前往。

起事前的一天晚上,司马懿让人仔细观察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的房间,想到即将干一番大事,司马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辗转难以入眠,而司马师则很快响起了鼾声。
“子元,你不简单。”司马懿满意的笑了。
第二天清晨,曹芳带着臣子们浩浩荡荡出了南门,前往高平陵,曹爽三兄弟伴随曹芳前往。
随着他们的离开,司马师的手下分别奔向了三处,而最重要的部分,是由司马懿亲自带兵前往的宫城内最重要的地点:武库。
先交代一下,平日除了担任巡逻、宿卫的军士,其余的禁军的武器一律保管在武库内,士兵不准随意携带兵刃。所以尽管司马师豢养了三千死士,但这三千人并没有相应配套的武器,必须依仗武库的供给。控制了武库,一方面己方有了武器来源,另一方面也切断了对方的武器来源。曹爽的府邸安排在武库南面,司马懿亲自带兵控制武库,足见双方对武库的重视程度。
前往武库的路上必须经过曹爽的府邸,曹爽的部下发觉不对劲:没有命令,谁让太傅带兵去武库的?操起弓弩上箭楼就瞄准了司马懿,有人悄悄拉住了他,提醒:“天下事,未可知。”曹爽的部下犹豫了:射吧,万一没中,太傅成了事,不知道我死的多惨;不射吧,作为大将军的臣子,就是这么尽责的吗?反复犹豫间,曹爽的部下把弓弩抬起又放下了三次。
而一边的司马懿没有丝毫犹豫,十分坚决地下达了命令:不要和大将军的部下纠缠,直接占领武库!
随着武库的被占领,在京城内受曹爽统领的禁军绝大部分被瓦解,司马懿很快让司徒高柔暂行大将军职务,接管曹爽的部下,太仆王观暂行中领军职务,接管曹羲的部下。与此同时,兵分两路,司马孚和司马师率兵占据司马门,控制了司马门,就控制了宫城内外的联系,隔绝开了宫城和京城的禁军的联系;而司马昭则率兵直接控制宫城内最重要的两宫。就这样,司马懿用极其坚决的行动控制住了宫城内的局势。
接下来,就要给自己这次的行动提供合法性了,永宁宫的郭太后已经控制在手,不用说,她是站在司马懿这一边的。而要上奏皇帝宣告这场行动的正义性,需要一位重要人物的背书,太尉蒋济就是最好的人选。
蒋济,那是当年跟郭嘉、程昱、董昭、刘晔这些曹操的老牌谋士们相提并论的人,是曹魏的老资格人物。内能出谋划策,外能将兵作战,又长期在禁军内担任过中护军、中领军的职务,不管是在朝廷上,还是在中央和地方军队中,都是数一数二说得上话的人物。蒋济一直看不惯曹爽的改制和作威作福,从内心来说,他希望司马懿能站出来重振朝纲。自然,蒋济是支持司马懿的行动的,而有了蒋济的支持,司马懿的底气足了很多。司马懿立即和蒋济草拟好表章,送去给了正在高平陵祭扫的曹芳之处:“当初烈祖嘱托臣后事的时候,臣曾经说:‘武皇帝和文皇帝也曾经把后事嘱托过臣(曹操:???我啥时候嘱托过你了?),臣也从未让先帝失望,抱着以死奉诏的决心辅政。’现在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大臣的职责,僭越礼法,专权独断,将禁军变成了他的私军,以此为非作歹,甚至把太后和陛下强行分隔开来弄得天下不安,这不是臣当初受命托孤的时候想看到的。现在太尉蒋济等人都认为曹爽目无君上,不该如此跋扈,上奏太后,太后下令让臣率军接管曹爽兄弟三人的职务,不得有误。现在臣即将尽快据守洛水的浮桥,以防非常之变。”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之中,然而司马懿掌控的兵力还是不够,还没有完全控制住京城内的一切局势。在京城的一片慌乱中,一个人已经替曹爽事先察觉到了危险——大司农桓范。
之前桓范就提醒过曹爽:你们兄弟三人现在掌管着禁军,绝对不可以同时离京,否则一旦关闭了城门,你们谁还进得去?曹爽不以为然:谁敢这么大逆不道?并没有在意。
如今一语成谶,桓范叹了一口气。
此时一项新的任命交到了他手里:中领军。很显然,司马懿在拉拢他。
如果就此投靠司马懿,毫无疑问桓范之后不说平步青云,至少没有性命之忧,为了儿子着想,桓范是有过投奔司马懿的念头的。但想起曹爽在九卿之中对他特别加以尊崇的待遇,又想起之前因为写过《世要论》被蒋济看不起的前事,加上儿子认为曹爽控制着皇帝,掌握道义高地,极力支持父亲协助曹爽平定兵变,桓范下定了决心:帮曹爽!
要帮可以,首先得出去,此时大司农的属官全部劝桓范不要去,桓范头也不回,拿上印绶直奔平昌门:守备平昌门的司蕃,是桓范的老部下。到了平昌门,城门已经关闭,桓范大呼:“有诏书召我,快开门!”司蕃想看看诏书,桓范大怒:“你忘了当初是我提拔的你吗?”司蕃顿时不知所措,让人开了门,桓范趁机逃出了京城。
此时司马懿得知桓范逃出京城的消息,大惊:“智囊跑了!”一边的蒋济微微一笑:“不用慌,桓范虽然是智囊,但是曹爽这种废物肯定不会听桓范的建议的。”
那是当然,之前就劝谏过你们兄弟不要一起出京,你们听了吗?傻逼只配跟傻逼在一起,桓范这样的智囊出的主意,曹爽是理解不了的。
曹魏重臣辛毗的儿子辛敞也接到了曹爽的司马鲁芝的呼唤:“快和我一起去辅佐大将军!”
辛敞拿不准主意,先去问姐姐辛宪英:“天子在外,太傅关闭了城门,人人都说太傅要对国家不利,这事儿怎么办?”
辛宪英想了想:“就我看来,太傅不过是想对付曹爽罢了。”
“谁会赢呢?”
“很明显,我看大将军不是太傅的对手。”
“那我去不去?”
“当然要去,这是你的职责,忠于职守是做人应当遵守的道义,就算是看到了陌生人有危难也应当伸手相助,何况你掌握着职权却不做事,是很不好的行为。”
“不过,”辛宪英顿了顿,“你不是大将军的亲信,所以你只要随大流,尽职就可以了,至于替大将军去死什么的那就大可不必了。”
“我听姐姐的!”
果然,辛敞没有受到牵连。
这边,高平陵的曹爽得知司马懿兵变的消息,大惊之下,沿着伊水河岸边搭建了鹿角。此时洛阳的禁军和中央军营垒已经都被司马懿控制,行动不得,曹爽只能依靠京城附近的几千屯田军作为自己的屏障。
桓范飞马赶来,来不及喘气,赶紧催促曹爽:“大将军赶紧带着天子前往许昌,那里还有很多可以调遣的军队,再召集各州郡的兵力勤王,大事可成!”
曹爽有点犹豫,没说什么。一边的曹羲已经准备开小差了:“现在还不知道太傅准备干什么,这么做是不是太冒险了?”
曹羲其实已经在给自己找退路了:只要不把事情做绝,和大哥做的坏事划清界限,我也许还能不受罚呢。真要按桓范的想法来做,那绝对是死定了。
一边的桓范已经急了:“到这个地步了还看不出吗?你们读那么多书是干什么的?你们不想想你们的身份,失去了权势之后想当个贫贱人都当不了!匹夫还想着活命呢,现在你手里掌控着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曹爽和曹羲还是没说话。
桓范已经快绝望了,用最平缓的口气求曹羲:“您的营垒就在附近的南门,洛阳典农校尉的治所也在城外,呼唤谁来都不是难事。现在去许昌不过半天就到达了,许昌的兵甲武器足够使用,要担心的无非是缺粮,而我出来之前已经把大司农的印章随身带了出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曹爽和曹羲仍然摇了摇头。
此时的京城内,司马懿其实内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虽然掌控了京城,但是可以调动的兵力仍然不多,禁军大部分只听皇帝的命令,而皇帝在曹爽手里,一旦曹爽决定鱼死网破,司马懿估计要翻船。
当务之急,是稳定曹爽的心。
“只要大将军交权,我只罢免他的官位,绝不伤害他的性命!我对着这洛水发誓,我绝对信守我的承诺!请尹校尉跟大将军好好说说。”尹大目相信了,准备去劝曹爽。
这边,担任侍中的许允、尚书陈泰也参与了这次谒陵,得知消息的他们也劝曹爽投降。毕竟在他们内心,一直认为司马懿是信得过的人,不会伤害曹爽的性命。
尹大目回来了,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
司马懿回头对蒋济说了一声:“蒋太尉,现在得靠你了。”
蒋济支持司马懿,只是因为他一直相信这场事变不过是一场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而他看不惯曹爽执政的所作所为,支持司马懿出来拨乱反正而已。司马懿答应不伤曹爽性命,蒋济求之不得,毕竟曹爽的父亲曹真和蒋济也共事多年,蒋济实在不想让这场政争流血。
“既然太傅答应不伤性命,我就当这个保人吧。”
尹大目、许允、陈泰、蒋济,出面的人一个比一个郑重,一个比一个信誓旦旦,曹爽越发犹豫了:到底哪一条是不归路呢?
此时已经快到第二天的凌晨了,思考许久的曹爽抽出了宝刀,一边的桓范、鲁芝、杨综等人的双眼发出了亮光:“大将军准备动手了吗?”
曹爽将宝刀扔在了地下:“我还是能做个富家翁的!”
桓范双眼的光芒转瞬即逝,他愣住了。回过神的他两颊已有泪水:“曹子丹啊曹子丹(曹真的字),你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就生出了这些猪一样的儿子!我现在要被连累被灭族了啊!”
一边的杨综也慌了:“您现在掌握着天子和大权,一旦全交出去,是打算上东市口被人砍头吗?”
曹爽没有去看桓范和杨综,慢慢走进了曹芳的营帐:“陛下,太傅有表章送来,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将军职务吧。”
我投降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