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新好莱坞电影和欧洲电影运动的关系

2023-10-27 14:31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20世纪50、60年代好莱坞电影产业由盛渐衰,大量欧洲电影被引入美国的电影院,对从学院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电影人而言,同时引入的,还有欧洲电影的清新气息以及正在风行一时的“电影作者论"。年轻导演如科波拉、西科塞斯、斯皮尔伯格等都在积极为自己的电影树立独特的影像风貌。对于这些学院派出身的“电影小子”而言,对欧洲电影的认同由来已久,新浪潮之后欧洲电影影像那种不被既有观念与技术所束缚的清新气息正是美国电影需要的。

一、从精神层面的表达

欧洲电影的创作者们许多都是影评人、作家、艺术家出身,对于理论的掌握以及知识的积累非常充足,因此也让欧洲电影的气质显得尤为不一样。同样在美国,60年代末一批青年导演他们不仅受过电视训练更在电影学院中接受过“电影作为电影”的学习研究。既了解电影史的理论又能懂得当代观众的需求这使得青年导演在制作新电影时有意识地避免旧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手法和思路更多地运用在欧洲刚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技法来表现当代美国人的社会现状反映美国人的真实心态。 影片《邦尼与克莱德》从一个女人鲜红的嘴唇的大特写开始带着浓郁的性氛围摄影机向后拉开映出邦尼,她只穿着极小的内裤在房间里心神不安地来回踱步。而专门从床头栏杆间拍摄的邦尼显然隐喻了邦尼被现实环境所束缚、自己一心想冲出去的努力。这一段落镜头显然着眼于人的精神状态在“深度”体验中展示“焦虑”情绪甚至具有了《精疲力尽》式的现代主义色彩。《毕业生》中电影音乐与歌曲在全片的运用显然也是受着新浪潮电影风格的影响歌曲《无声的声音》从开场毫无关联地出现到结尾的暗示全片歌曲的象征意味明显不是旧好莱坞电影会运用的。

二、呈现现代主义的技法

这一时期电视的大量出现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同时好莱坞电影的青年导演们从电视中也看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成就。欧洲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电影技法在美国从制作到接受上都为人所熟识也就为新好莱坞电影在美学技法上实现突破准备了条件。而60年代为对抗以陈辞滥调为本的好莱坞而生的独立制片制度也为新好莱坞电影向欧洲电影学习提供了可能。 科波拉于1974年导演的《对话》导演本人都承认影片受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的很大影响科波拉在电影技巧的突破主要集中在声画对位的精妙处理上。这一时期美国新好莱坞中的许多电影借鉴了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的某些探索性手法,如长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挖掘而疏于有头有尾紧密勾连的情节编织、不连贯的叙事手法、大量的违反“三镜头”原则剪辑上因使用“跳切"而形成的新时空观念。

三、欧洲电影人的加入

1970年代初期进入一批欧洲摄影师开始进入美国电影制作,无论是之前在欧洲已声名显赫的阿尔芒多、斯托拉罗、尼克维斯特,还是以流亡者身份进入美国的齐格蒙德和科瓦克兹,一开始的时候并未进入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拍摄。 在技巧层面,欧洲摄影师在实景照明处理、面光源的开发运用、对低照度摄影的极限挖掘,用放烟、强显或照明等手段进行的色彩处理等等方面的先行尝试是给好莱坞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启发和示范。其次在美学层面,欧洲摄影师的艺术探索有两个重要出发点,一是对影像真实感的探索,另一个是关于影像表意和气氛营造的探索。 新好莱坞和曾经兴盛过的旧好莱坞一样其美学上的突破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欧洲电影运动却给好莱坞的“新”注入了力量。好莱坞从视觉呈现到技术革新,加之直接对人才的吸收,构成了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论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 蒋俊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5 2.欧洲电影摄影师与新好莱坞的影像变革- 张燕菊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1 3.电影馆系列:一个导演的故事- 林淑琴译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影史考点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新好莱坞电影和欧洲电影运动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