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和“偏见”产生的文化心理基础

文摘:
……
我们常常把多元文化社会理解为相互独立的、不同亚文化群体的集合体,强调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团结教育的视野仅仅局限在缓解文化和民族冲突上。由于对多元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不足,导致多元文化封闭在各自的一元之中。如果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只关注各自的民族认同,不同民族彼此看到的都是差别,怎么能和睦相处在同一个大家庭之中呢?把多民族关系比作一片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假如其中的每一块色彩都各自独立,色彩之间界限分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能够建构起来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一书中说:“将全世界的人都按不同的文明(文化、民族、宗教)分割开来,并将它们塞入彼此分离的小盒子中。看似多元文化,实则是强调多元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导致彼此隔离,这就是多元单一文化主义。”多元单一文化主义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宗教或文化群体,人们仅仅属于某个单一群体,导致了对人类身份的“单一主义”认识。如果在社会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民族这个单一身份,会使个体自觉地接受单一身份,自我归属为某一类人,并与其他身份相隔绝。社会心理学已经有很多实验证明,即便使用虚构的、微不足道的、不合逻辑的标准将彼此完全陌生的人随机分组,人们依然会不自觉地对和自己有同样标签的人更有好感。人们一旦以某种特定的群体身份看待其他群体,就自然而然会美化“自己人”,贬低“他者”。这种“内群体偏爱”心理倾向正是产生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心理基础。
……
——万明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民族团结教育 [J].中国民族教育,20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