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弈棋棋谱记录法【2016邻家默小七原创版】
【前情提示:本玩法并非官方原版,乃是本人参考中国象棋棋谱记录法改编而来。】
大家好,我就是某位三国演弈棋铁杆玩家——邻家默小七。在2016年11月以前,三国演弈棋记录棋谱的方式仍然在沿用官方制定的人名记录法,不便于给新手看。因此本人在2016年11月提议,借鉴中国象棋的记谱方法,革新三国演弈传统记谱方式!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认识棋盘坐标
三国演弈棋棋盘坐标如上图所示,(为了方便讲解,我特地用的第二版)魏蜀吴三方每一方从自己的右侧开始,从右到左依次是1~17,东汉则没有,因为谁收了汉,汉的三车一炮就按谁的坐标走棋。每一方的本阵为5~13线,1~4和14~17则为邻国。比如吴国的1~4对应的就是魏国,14~17对应的就是蜀国。
二、棋谱记录方法概要
采用中国象棋记录法,即“棋子名称+原始坐标所在直线+运动方式(进、退、平)+到达坐标所在直线(或前进后退格数)”。并且由于对局中会出现灭国、结盟、杀汉等情况,在这里我借用部分国际象棋棋谱记录符号,灭国用符号“#”,结盟用符号“=”,杀汉用符号“x汉”。比如,车1平17#吴,即吴国被灭;马4进2=吴,即魏国与吴国结盟;马15进17x汉,即蜀国杀汉。
三、特殊记录法(划重点!!!)
1.同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相同的棋子
当己方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相同的棋子时,则用“前”“后”来区分。比如,

吴国双车(周瑜和吕蒙)都在10路线上,若是前面的车(周瑜)吃掉蜀国中兵(廖化),则记为前车平14。如何判断前后呢?那就是距离自己比较远的就是“前”,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就是“后”。
2.不同直线上均有两个相同的棋子
在“前”“后”的基础上加上线路坐标。比如,

如图所示,吴国8路和10路均有双兵并列。如果是8路前兵(丁奉)平移到9路,则记为前8平9。如果是10路后兵(潘璋)平移到9路,则记为后10平9。
3.不同直线上有3个及以上相同的棋子

如图,魏国被吴国所灭,魏国的棋子被吴国收编,被收编的棋子也要按收编方的坐标走棋,因此魏国的10路兵就变成了吴国的10路前兵。因此此时吴国在8路和10路均有三兵并列!
首先,如果只有一条线路上有三个相同棋子并列时,用“前”“中”“后”区分。抛开10路的三个兵不算,只看8路的三个兵,若是8路中间的这个兵(丁奉)平移到7路,则记为中兵平7。
其次,若是有两条或以上线路上均有三个相同棋子并列时(即六个棋子均为同类,这类情况一般发生在收编或杀汉结盟后),在“前”“中”“后”的基础上加上线路坐标。如上图,若是10路中兵(蒋钦)平移到9路,则记为中10平9。
4.多条直线上有多种棋子均存在两个或以上(极少出现,只是举个例子)

如上图,吴灭魏,魏国棋子被吴国收编。此时就不能简单的用“前中后+原始线路+进退平+到达线路”了,而应该加入棋子名称。比如吴国7路中兵(蒋钦)平移至6路,则记为中兵7平6;其余的以此类推……
5.同类棋子在同一条直线上存在4个及以上(极特殊情况)

如图,吴杀汉又灭魏,此时吴魏汉的七个车全部并列在9路线!此时则需要用“一二三四五六七”来区分,位置越靠前,数字越小。位置越靠后,数字越大。比如,最前面的车(董卓)平移至11路,则记为一车平11,若是中间的车(吕蒙)平移至11路,则记为四车平11,若是最后面这个车(华雄)平移至11路,则记为七车平11。
若是七个车分列两条或更多直线,则按照第4点的方法来区分,即“位置(前中后或一二三四五……)+棋子名称+原始坐标+进退平+到达坐标”。
此外,魏国被吴国灭了以后,魏国的五个兵也都成了吴国的棋子,对于吴国来说,这五个兵都在4路线,也用“一二三四五”来区分,记录方法同上。比如最后面的兵(乐进)平移至5路,则记为五兵平5。
四、简化记录
若每方某些兵种只剩1枚棋子时,则可以简化记录为棋子名称+行进方式(进退平)+到达坐标或进退格数。比如,車平11、馬进2。
五、棋谱书写格式
按照吴国最先、魏国次之、蜀国最后,次回合另起一行,以此类推,并搭配阿拉伯数字按顺序来记录。比如,1.马6进5,炮12平10,相7进9,即吴国上右边马,魏国左炮平士角,蜀国右相飞中。若是研究残局或局面且魏或蜀先走时,则本回合吴国或吴魏的位置用省略号代替。例如,1.……,……,马5退6,则为蜀国先走;1.……,魏9退1,兵8进1,则为魏国先走。
此外,由于有被将先走这一规则,当一方将军其上家(吴将蜀、蜀将魏、魏将吴),有一方被轮空时,被轮空一方需要用“(轮空)”或其他符号代替。比如,1.车7平17,(轮空),士9退8。则代表吴国将蜀,魏被轮空。
若因本回合吴将蜀导致魏被轮空,则称之为“空心回合”;
若因本回合魏将吴导致蜀被轮空,则称之为“去尾回合”;
若因上回合蜀将魏导致本回合吴被轮空,则称之为“掐头回合”。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若因上回合蜀将魏轮空吴,本回合魏解将反将吴导致蜀又被轮空,则该回合称之为“掐头去尾回合”(也可以称之为“实心回合”)。
六、特殊记录
由于对局中会有困毙的情况,而困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因上家走棋被困毙而直接灭国,此时记录为“【困毙灭国】”;二是因下家走棋被困毙,需要待上家走棋后再做最终判定,如果上家走棋后解除困毙,则无需备注困毙,按正常记录即可。
七、对局结束的标记
当一局对局结束以后,还要在最后一回合后面另起一行,备注三方的状态。分别是“[胜利]、[灭国](被将死、困毙都算作此类)、[认负](长将判负也算此类)、[超时判负]、[强制判和]”这五大类。需要注意的是,状态标记的这一行不用标注这是第几回合,不计入总回合数。
八、关于对局标题
需要简明扼要注明该对局的进展情况,比如谁与谁结盟、谁杀汉、谁灭谁(困毙也算灭国,因此算作此类,但将死与困毙记法有别,稍后会说明)、最后谁胜利等。
格式如下:XX盟、X杀汉、X灭X(困毙则记为“X困X”)、X胜。每一段中间用“·”衔接,胜利需要最后注明。
若是一方将其他两方都消灭了,也要注意按照消灭的先后次序记录,先被灭的在前,后被灭的在后。记为“X灭AB”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结盟局,结盟发起方在前,被结盟的一方在后。比如:蜀马跳到魏点与魏结盟,则标记为“蜀魏盟”,若是魏马跳到蜀点与蜀结盟,则标记为“魏蜀盟”。虽然结盟的双方相同,但由于发起者不同,所以标注也不一样。
举例1:一个对局中,魏国杀汉,然后灭了吴,蜀投降,则这一局记为“魏杀汉·魏灭吴·魏胜”。
举例2:一个对局中,蜀马跳到吴点与吴国结盟,然后魏先灭蜀再灭吴,则这一局记为“蜀吴盟·魏灭蜀吴·魏胜”。
举例3:一个对局中,魏国杀汉,却被蜀国困毙,然后东吴反灭蜀,则这一局记为“魏杀汉·蜀困魏·吴灭蜀·吴胜”。
举例4:一个对局中,在未杀汉未结盟未灭国,三方都在且吴蜀认输,魏国胜出的情况下,则该对局简单记为“魏胜局”即可。
主动认输的一方忽略不计。
若是三方和棋局面,则只需要简单记为“和棋局”即可。
若是一方被灭,则需要注明谁灭谁,哪两方和棋。记录格式为“X灭X·XX和”。
举例:一个对局中,吴灭魏,吴蜀和棋,则这一局记为“吴灭魏·吴蜀和”。
【提示:该记谱方式完全适用于官方规则玩法。】
九、结束语:下棋需要留意保留棋谱,并养成每一局都保留棋谱的习惯。其实每一局棋都能表现当时人的内心世界,起码能看出那人的棋力,性格,还有对三国的了解,等等的综合实力。将来高手会应运而生,高质量棋谱将是众棋手学习研究提高的样本,也为今后规则的完善提供真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