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哈苏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火箭发射的故事(plog合集)

2021-08-06 23:16 作者:pw0  | 我要投稿

剪了一个简洁的小视频,顺便整理一下那段时间每天写的琐碎的朋友圈,希望各位不会嫌弃。


[plog day 0]


这绝对是我打过最沉重的包裹,沉到约等于三四倍的初高中书包,所幸买了有腰封负重优化的专门背包。一机三镜(或者一机两镜一炮?)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感谢数码时代的单反。


感谢会长饭饭的罗德小蜜蜂2代和金主一加的哈苏,尝试披挂了一下效果还不错,虽然有时长限制——但毕竟是4k120帧,要啥自行车。


林林总总都挂上去了,各种带电的设备都在充电,尚存的几种卷都塞好铺满,强迫症甚欣慰。
现在满脑子都是“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说来快乐星球真的是科幻启蒙的良作。可惜我如今想的只是再见了南大今晚我就要远航,顺便暂时再见了各种学年论文课程pre——但怎么说,譬如王恒老师的海德格尔,我约摸着是死活逃不过去了。


fine,我至少还会有闲心思去挑战一下自己(的一年没锻炼的身体的负重能力),或许身心都还算不得廉颇,幸甚至哉!


文昌在下着雨,这倒是没所谓的——片子怎样还要期待摄影群里同行的大佬,乐子人终要图一乐罢辽。



[plog day 1]


照理说作为记录性质的东西都应当是以睡眠为界的,但我此刻难得得闲,再也应不会有什么写日记的余裕。何况,深夜发动态的浏览量也不容乐观,索性现在写了。


这包真沉,真的沉。


我本以为凌晨到海口这种操作应该不会有几个人能作到如此地步,不想群里就有四个老哥前后从全国各地于凌晨一点左右抵达海口美兰机场,也是有股别样的滋味了。


夜里的禄口机场颇有几分星际公民里空港的感觉,让人倍感舒适。之后的日子,怕是不只是劳累那么简单了。


龙楼镇和海滩之间五公里负重越野可不可行暂且不论,现在的天气已经让人头疼。即便可见度能容许拍摄,但拍什么,怎么拍,倒易率失效怎么办,我是全无经验。恐怕人类历史上对于“用胶片如何拍摄雷雨雾气中数公里外的火箭发射”也没多少经验,曝光怕是更只能依赖高宽容度了。随手抄了超婴带着,说不定可以拍个长曝……各焦段的镜头,各感光度的卷都带着,总不会没了办法才是。


这趟行程注定不会顺利,甚至有些教人气恼(譬如一加手机不能用外置麦克风录视频)。但无论如何,借用w女士的一句话,与那个充满浪漫的东西在一个时空里或许就足够了吧。


[plog day 2]


首先吐槽一句,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我素来是排斥写日记的,因为这种事往往会在第二天疲惫,第三天厌倦,第四天放弃。因此起初我是作随笔,现在遂视作“重大事件纪录”而已。


到位了,一切也都就位了,至少现在的天气是有盼头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但少了前两日的向往和浪漫,反倒是充斥了琐事——这是合理的。


手机全程录制的弊端很快暴露——容量。我本以为可以通过网盘替代硬件传输减少负重,但事实证明是我想得太多,即使是超级会员也救不了。租机位不便宜,环境闷热潮湿,见到了难得一见的卫生评级c且吃出蚂蚁只作寻常的饭店。


但这些都是无妨的,因为我在拍火箭。


一路上遇到了若干友善的老哥,在航天小镇可以说是绝不会孤单。架上机器,视野开阔,平日只能电视中见得到的场域于是展开。


而最为震撼的,当属哈苏1000定的66腰平取景器里,发射塔架浮现出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起来——就如同一年前严寒干燥的珠峰脚下,这个炎热潮湿的南方小镇也有了意义。


看着一个个长枪短炮,不禁想起一个词,“剑指”。我们的剑共同指向、汇聚于一点,而这一点,终将突破天际。我们都变成了光。


很小的时候,每天七八点钟就要去睡觉。神舟五号发射时,我睡了一大觉在“深夜”醒来,发现父母正在隔壁背着我看电视。后来作业多了,熬夜也多了,从十点钟不睡就会焦虑,到日常地分不清是不是“今天”已经指代了“下一天”。在没有多少人出没的深夜和清晨,我总会凝视着路上往来的车辆,揣测里面载着怎样的故事。但我自始至终无法理解凌晨时,连地上都只有稀疏的故事连轴运转时,来自天上的飞机引擎的轰鸣声——这么晚,还在天上作甚?直到刚刚我才意识到,我也成了其中一员。


[plog day 2.5]


胶片是什么,对于此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此刻,它扮演的角色是——延迟。


正如日记一样,影像最初的目的是让你能够循着它追溯到一段记忆,就像书架里的相册,而不是D盘里寻不到的文件目录。


我不喜矫情,点到为止。


胶片更多的,还是之后的一系列繁琐的故事(譬如过x光、邮寄、冲扫),有惊喜也有惊吓,这是无妨的,诚似人生。


在得知几乎是一整卷一整卷地欠曝或因抖动而糊片后,我久违地产生了一丝丝名为“遗憾”的情绪,这在我得知自己无缘保研时没有出现,却在当下出现了。


其实“遗憾”是老朋友了。


在高中时,任何一道题都会有遗憾,因为在意、因为难以预测自己的发挥,所以有出分时的紧张和得知答案后的遗憾。


用1000mm焦段、100iso的全手动胶片机拍摄火箭发射的现场,就是这样一道值得我全力以赴的,牵动我神经的题,久违地激情澎湃起来。


明知这是极难的,拍出一张就算胜利,且当日的天气确不允许胶片出片——在看到成片后,还是难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


长舒一口气,也罢。


今日这两张,算作是一个引子,我的plog还没有结束。


去拍火箭发射的小伙伴都是极有情怀的,记得有一位朋友感慨了一句“我们要见证历史”。初听时,只觉得怎么又说了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细咂摸,心里的波涛便停歇不得,一并感慨起来。看着头上十几米高的机位,预料着随后十小时的通宵和激动人心的发射,这个小小的民房天台也似乎神圣了起来。


若干年后,我或许可以在儿女指着历史书里中国首个空间站发射的图片时,跟他讲讲这张照片是哪个机位的哪位群友所拍,而你爹也就在离这几公里开外。


通宵蹲机位时,天羽群的群主说了一句:“我特别喜欢长曝时候加注燃料的这个烟,就让人想摸,就像猫的尾巴。”


我不知该怎样吐槽,但有些感慨,便记录了下来,或许这也是热爱的一种呈现。


你说什么?更多的拍摄故事?还有最重要的照片?


我说过,这只是个引子。


我现在又一次回到了那个激动的翘首以盼的夜里,期盼着cz5b在我的炮塔400里成功发射。


[plog day 3]


小时候总是被逼着写日记,写着写着一日懒了就想着下一日把前一日的故事和当日的一并找补回来。如此至多时一天要写五六篇所谓日记的流水账,很快便索性弃笔了。


有传闻道,21天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如此看来,人脑的惯性也无非二十天。而我当下所写的故事,正是一篇二十天前的流水账。


在若干pre和剪辑任务压身的当下,一卷冲洗好的胶卷把我扯回了在旗子上写下签名的晚上,扯回了王记文昌鸡。


书接上文,是日我吃过饭连句像样的道别都未有,便登上了顶楼天台的机位。如今想来,那一夜无论是在海滩还是在龙楼镇游走,都必是极惬意的。但背着数十斤的各色摄影器材好不容易赶到的我,已然没了气力,只想着尽快就位懒得折腾。


虽然只是个小镇子,各色招牌的彩光和饭馆烧烤店的油烟味萦绕身畔。


刚刚下过一场雨,我囫囵地擦了擦脚架上的积水,又从包里取出了哈苏500cm妥善安置,装增倍镜,装镜头。幸运的是,这次没有忘记上弦,也没有出什么故障。


另一位在广州工作的老哥也很快从热闹喧嚣中脱身,来到了漆黑的天台,架上了他的a7r4。我们攀谈一番,见他玩着舰c方舟,老二刺螈相视一笑,于是从屋内搬出几个塑料凳子互相炫耀着拍过的军舰。(我主要是被炫耀的)虽说都几是五十万的图像,却看着津津有味,如是打发着时间到了29日。


人总归是要有个盼头的,我首先要盼的便是燃料加注。夜里取景器中看到的塔架非常明亮,我果断拍掉了两卷rdp3。身后的楼房上也有架着机位的人们,我们也时而打趣攀谈,时而交流情报,到凌晨一点众人都沉寂了——许是回屋休息了。


正当我刷b站打游戏消磨时间而逐渐困倦时,天羽群的大部队出现了,约莫着四五个摄影的、望远的登到了我所处的狭窄天台。众人小憩过便闲聊,群主还给各位分了自己拍过的飞机明信片,气氛一时欢腾起来。


随后,大家便各自到了各自的机位上就位,等待燃料加注。一时间,倚着栏杆的、倚着墙的、趴在洗衣机上的,睡成一团。


几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只是关注着天上的云团,祈祷着第二天会是个好天气。


随后,每到一级加注或开塔架时天羽就会记录下准确时间,群主则常常刷着推给网友直播。最难熬的是加注后到开塔架的那三四个小时,即天亮前的光景。起初我还在南大天协的群里给众人直播了一会,但熬着手机电量不足,众观众也都去睡了,便也只好关了。快到天亮时,我已几乎要在椅子上睡着,但每开一级塔架就又会猛地支楞起来一会,如是类推三次。


日出,我虽看不到,但它必是出于东方。多数人意义上的第二天到了,并不算一个好天气,阴云密布。


长5b的发射并不会因阴天而遭影响,但对于摄影师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说数码摄影师只是头疼拍不出蓝天白云和火箭同屏,我则是在头疼到底能不能出片了。


胶片的宽容度并没有那么好,测光也是难上加难。火箭的尾焰极亮,环境光因阴天而过暗,这对于rdp3(iso100的反转片)和最大16的光圈而言简直是灾难。


所幸,我有备案。以宽容度著称的炮塔400,更高的iso也提供了更快的快门。最后,如果取消二倍镜换来更大的光圈,就需要更广的取景视野,此时海滩就成了不二之选。


道路已封,两个机位间隔五公里。眼见着阴天的情况下龙楼镇机位已难以出片,我果断开始转场到海滩。幸运的是,前一天顺手揣在兜里的三轮车师傅的名片派上了用场,让我不至于走下全程。


海滩可谓是人山人海,我一路赶到合适的机位时已经没有了位置,不是挡到人就是被人挡,既要避免前方有可能在发射时乱动的孩童又要避免脚架被海水冲刷而不稳定,脑海里瞬间过了无数个可能出现的意外。


一番折腾、沟通和争执后,鞋里、包上、脚架上已尽是海水和泥沙,不过此时已顾不得那么多——但终于算是有了立锥之地。


此时距离最终发射已经只剩下十几分钟,和身旁的摄影师借来参数,拍掉一卷rdp,感受了一下过片的手感。装上炮塔400,拍一张作为试机,确保万事俱备,就是等待。


说来,其实也就等了不过几分钟,但一度浑身颤抖,双腿发软,即使是高考考场上答语文时也未曾如此。


紧盯着腰平取景器,时间不到一分钟,看着冒烟的瞬间按下快门,迅速过片,再按下快门,再过片……咔嚓咔嚓的声响并没有往日那样享受,腰平取景器里的火箭更是一点也不壮观(由于是腰平,甚至连余光都看不到火箭),但当时只觉得一股无名的使命感砸在肩头。在火箭飞出腰平视野时,我尝试移动脚架,却见到天和刚好也已经入云了,浑身霎时瘫软了一下。


确定收好了这卷胶卷后,我扶着脚架笑了良久,听着终于传到耳畔的轰鸣和众人的欢呼,已经疲惫到迈不开步子。


那时真的觉得,这卷胶卷简直像命根子一样重要。身旁的观众如潮水退去,我呆滞在原地,随后强撑着收拾好了烂摊子。


返回的途中,幸得京天“搭救”,不然我也不知道会拖着疲惫的步子走多久。


机位那里留的东西被好心的老哥们收拾到了各处,并无丢失,和另一个还没有走的正在导出照片的老哥打过招呼,卷好铺盖赶路。


下半身和背包都是海水和沙子,这样拼车到了高铁站,买了一盒饼干作午饭,直接席地而坐硬啃下了一整盒。火车是站票,便坐在狭窄的过道,下了车又是暴雨,又无打车点,走出约一公里方才打到去宾馆的车。


到宾馆时已经是晚上六点,之前的30个小时没睡觉,之前的20小时只吃了一盒饼干(和一个面包)。洗过澡后,打开外卖软件,想着睡一觉醒来再点外卖便好,醒来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十二点。点了几十块钱的豪华外卖,狼吞虎咽,就如这篇流水账一般,似乎是对这趟冲动之旅的草率作结。


我曾戏称过所谓摄影师三定律,摄影师是一群喜欢混到各种活动的好机位里,却永远留不下自己身影的人。这次更是一种骄傲的孤独感罢,当身边的人都在紧盯着欢呼的时候,我看不清我梦寐以见了半年有余的火箭,甚至大气不敢出,只是一次次地扣着快门。


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


或许吧。


用哈苏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火箭发射的故事(plog合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