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第一个周末来了
昨天是第一次守晚自习,结果就碰到学生过生日。凡事都有第一次,今天是第一次改作业,第一次听员工培训会。
似乎之前在广州的时候听的培训课不多,可能跟那时候没有一个标准的外籍校长有关。光是Sophia她们这种纯粹管理人员的话是无法给我们“上课”的,又不会有什么外人空降来上培训课。不过把话说回来,如果当初有一个外籍校长,估计在广州两年的经历又会不一样。
听培训听得多的还得是在宁波的时候,中方培训一堆,西方外教团队培训又是一堆。各是各的味道。
今天的是校长,一位老教师给我们讲课程设计,包括新授、复习、试卷评析的课程设计。也算是给之前学校的公开课听评课活动做一个总结。从他的期待来看,或者说一门课应该怎么弄的标准来看,他强调课程结构的重要性。也就是那种在教案书上能找到的思维导图或者说标准板书上那种东西。至于课堂过程,引入——新授——巩固——总结,或者订正——点拨——订正——点拨等等。有些东西我觉得还是可以去尝试的,突破我的舒适区吧。于我而言,重复当初的自己并不是我加入这个学校的目的。
会议最后提到两个“观众提问”,其中一个是国际课程跟中国的那种课程不一样。到了我现在这种“和稀泥”阶段,我既能说出一堆不一样,也能说出一堆一样的来。而另一个是关于一节课听课结果能不能评价工作能力。我想起了当初在深圳的时候我问过狄邦来评估的课程总监——一位让我一言难尽的英国人——的问题,基本上是一样的。不过当时我其实强调的是,假如课上面稍微弱点,而做出了一些其他的突破性贡献——比如我当时的希伯来语课程班,狄邦会怎么来评价。当然最后这不是个令人开心的故事,否则也不至于当时那么还是决定离开了,尽管那是人生最难选择没有之一。
中午吃饭的时候,汤的咸味让我觉得挺熟悉的,应该是在宁波时候的味道,所谓咸鲜,真咸得可以。于我而言,吃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倒无所谓,但对于比方我妈这样标准重庆舌头的老太太,我估计她会觉得怎么这么咸。对于善于煲汤的广东人,深圳广州喝的汤又是另一个样子了。
晚上赶在希腊语之前跑了趟印象城,算是继续认识这个城市。从家门口骑共享单车到新桥大概20分钟,2.5元,再从新桥坐地铁到惠民路,10分钟没几站,3元。所以其实要到城市中心区成本也没那么低就是了。
预约了明天去温州博物馆的一张票,明天去博物馆看看,也是六七八月旅行习惯的一个延续了。
晚上的希腊语这边,最后算是“正本清源”了一下,这是门基于孟恩思的教材的课程,不是现代希腊语,而显然刚开始那位理解错了。
另外本来今天是约了移动的上门安宽带,结果人家来了才发现这栋楼没有埋光纤。于是又跟物业沟通,物业又跟开发商询问,这通折腾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有点结果了。希望能尽快搞定吧,对我这个重度依赖网络的,每次都拿流量或者在学校蹭网总不是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