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做企业,想做百年老店,我们这一代,只想赚快钱!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


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他心里的一团火,我在脑子里寻遍当初所学的所有模型,在心里找遍平日所写的所有经历,但却不知该怎么开口,最后还是对他说了一句,你这个创业项目,还是放弃吧!对方沉默了,甚至没有问我,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北海先生,在做这个频道之前,因特殊时期在家里出不去,很焦虑,就尝试着在抖音做过几个月的直播,每天晚上讲故事,讲的内容其实就是现在这个频道里《创业经历》和《人生故事》两个合集里所写的,但我直播间的人数基本上维持在10-20人,相当可怜,每次直播前,我需要做的笔记要花掉几个小时,后来包括我妈和我老婆在内,不止一人劝我,将其内容做成长视频,放在抖音里,可供他人任意时间观看。但那个时候,我其实已经是一个多年的哔友,我固执地认为,我那直播间的惨状,跟内容无关,跟展示形式无关,也跟我的长相无关,其实北海还是挺帅的,因为每次去买衣服的时候,都会被店员叫帅哥。在我看来,其实是跟用户习惯有关。抖音之所以吸引用户,它的奥秘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和被动接受的轻松,刷抖音,更多是消遣。我正襟危坐在那儿讲故事,连个背景音乐都没有,人家刷到你了,唉太累了,不想听。上传哔站以后的心路历程,往期视频都讲过了,充满了幸运和惊喜。
等一切恢复正常以后,我们从家里返回了公司,有个业内经验丰富的朋友提了建议,你们可以在抖音里直播售卖自己的产品,但不要自己叫卖自己的东西,缺乏信服力,你们可以找第三方职业的带货公司帮你们卖。就好比,你去小红书,看到宝妈推荐的婴儿车,很信服,但一看到下面有购买链接,就不太信了,而如果看到发作业的up主是某某婴儿车公司官方号,那更是基本上就直接忽略了。现在的消费者,对广告已基本上免疫,广告的意义,已经从过去的“这个产品多么多么厉害”,变成了“这个公司多么多么有实力,都能花重金找人打广告了,肯定不差钱,至少不是杂牌”。而你这个产品的好,应该交给素人来推荐。
然后我们就找了几家职业的带货公司,结果一问价格,惊呆了,不是我们需要支付的费用,而是他们给出的指导价,以及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承诺一个销量和金额,我们需要配合他们修改线上所有平台的价格,以确保他们带货的价格全网最低。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牺牲已有的售卖渠道,来配合他们赌一把。我觉得相当扯,因为就算他们可以确保一家独大,一个渠道的销量覆盖其他所有被牺牲掉的渠道,但对我们来说,赚取的利润总和,差别并不大,而且即便成功,我们的客户也会从多元化,变得很单一。
我之所以要在开头铺垫这个往事,就是想引出,其中我看到的一个时代的创业认知的改变。回到开头,我面对一些前来咨询的观众,为什么会很纠结。因为我心里清楚,他们是对的,但我不能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你可能会疑惑,这管人家直播带货什么事儿?怎么就入不了你的眼了。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网络带货会打击实体经济,但其实真正的影响,并非这么简单,这么表面。带货和实体店,只是销售渠道的相互竞争,对于制造业来说,打击不算大。但对于大多数热血澎湃的创业青年来说,一个是,不知道还能火几年、干几年,反正不管那么多,先赚几年钱再说;一个是,我要好好地研发、制造一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然后大力开发市场,争取销量逐年递增,吸引风险投资,登陆资本市场,完成IPO上市。如果你是一个创业青年,你愿意选择哪一条路?
我们父辈那一代,做企业的,都特别喜欢四个字,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那个时候,他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都是百年老店,几代传承。但现在,不知不觉间,认知变了,全网都在教你赚快钱,割韭菜,我曾听到不止一个企二代说过,等我把我爸那一代欠的债还清了,我就找一个买家,把企业卖了,我现在就想早点退休。然后还不忘补充一句,哎对了,你那儿最近有没有什么事儿可以撸一把,其实就是指的一次性的快钱生意。但回忆父辈那一代,愿意搞研发,愿意培养人才梯队,愿意不停地翻新厂房和办公楼,愿意以厂为家。他们似乎总是想留点什么产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而我每当听到有观众咨询的项目,是一个类似于父辈那种心高志远的长期项目,我心底里是非常敬佩的,但我怕他们听了我的鼓励,会走上一条和我们家一样的路。上篇视频幼儿园,有观众看了几分钟,驳斥我凭什么认为十年寒窗能打败三代经商,我猜这个观众可能是经商的,以为我的心境是“凭什么”,其实我的心境是“没什么”,因为我家就是经商世家,我母亲的父辈就是经商的,我爸也是从我出生起就一直在做企业。看过我往期视频的小伙伴,也知道我们曾 经历和面对了什么。我很清楚这其中的荣耀、冷酷、反差、刺激。我特别喜欢答复那些短期小生意的咨询,尤其是作为一种副业创业的项目,不仅仅是因为即使亏了也没多少钱,更重要的是,不会毁掉一个人的信心和希望。
父辈教我的经商之道,是不要在意眼前的得失,只管给出你的产品和服务,对方会给你钱,会赐予信任,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生意。因此很多人问我,说咨询怎么收费,我都会告诉他,不收费,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可以给我充个电,如果我的答案你已知,没事儿,就当是缘分,点个赞就行。一锤子买卖在过去,是毫无疑问的贬义词,比如景区的饭店,那就是一锤子买卖,反正中国人多,不愁客源。但如今,一锤子买卖,已然成为了一个中性词。怎么样以最短的时间引流,获客,成了时髦的章法。
我就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觉得很好穿,过了一段时间,我翻看购买记录,想再买一件,哎,发现那家店不见了。当我们这一代人,创业、经营企业,都开始做短期生意,管它行业未来什么样子,先赚它几年钱再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那肯定是没问题的,有了钱,还能继续投资别的行业嘛,只要做好风险把控,甚至一个家族都不会阶层跌落了。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看到的,就是大家都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这里的碌碌无为,不是针对你我某个人,而是针对我们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十年前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企业家精神,里面讲了一个内容,我记忆犹新,企业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但不知从什么时候,社会责任感已经跟谈论梦想一起被列入了讽刺的范畴。
曾经有一个投资人问我(一副他是智者,我是土包子的对话场景):“你说你们的专利很牛,技术壁垒很高,那有钱的公司多的是,他们花钱把你们的工程师,研发团队挖走,不就行了吗?”我当时脑子里一堆辩论词,但我没说,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拿你最熟悉的汽车来讲吧,过去这些年,咱们国家不缺有钱人,也有很多老板买买买,但你今天看看,国产汽车,真正牛的,有几个品牌?不管是收了沃尔沃的吉利,还是基本上靠自研成长的比亚迪和长城,其实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进化。很多大公司,上市公司,他们买了一个公司,挖了一个团队,可能并不是为了继续做下去,踏踏实实赚钱,而是为了开发布会。他们看不上这点做加法的钱,他们要的是做乘法的钱,收购新技术,制造舆论和共识,才会有故事讲,市值才会上涨,这些技术和团队,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演员。老鹰变成了孔雀。
一个企业的土壤,是创始人一年一年沉淀出来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养出来的土壤。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北海先生这个频道,假如有人跟我说,你别讲故事了,你直接跳钢管舞吧,那我估计大家都会连夜取关。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频道的内容和节奏,对钢管舞没兴趣。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做出很牛的技术,不仅仅是因为创始人舍得花钱,更多的是,企业的主旋律就是尊重技术。工程师、工科人才,其实都是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人,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亚于物质。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是钱能解决一切,能换取一切的。技术人才,留在某个企业,他是灵魂的一部分,去了其他企业,可能只是一个零部件。
也好比我这个频道,我并非单纯是个输出者,我每天看评论区,也在大量吸收,我写的文章,有不少想法和灵感,来自观众。就像8月12号和10月20号那两期内容,就是观众给我出的题目。这就是土壤。
投资机构认为,可以通过大量的资金,造出一个捷径,缩短研发过程,缩短春耕秋收的过程,我最后实在说累了,不想一个一个解释了,于是但凡遇到此类想当然的问题,我不怕失去和错过那些人,现在不是很流行一句话嘛,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筛选,没有教育。我会直接不客气地回怼一句:挖不走,不信你们出钱试试。
一匹千里马,只有在草原上才能驰骋。你给它更好的草料,让它去到沙漠里,它那四个蹄再快,也跑不开。而某些投资人的捷径思路,其实就是前面讲的带货思路。没想过这企业能不能成百年老店,能不能做出什么惊天骇俗的先进玩意,只要这未来三年,估值能涨多少,翻多少倍,就行。所以,我不止一次跟小伙伴说,见投资人,别讲那么多技术,多讲盈利模式。
前两年我曾有幸到访过一位资深的工程师家里,其实他在他们行业绝对算是顶尖的科学家了。华为总是称自己的工程师为科学家,其实这并不为过,科学家并非都在研究所里,很多制造型企业里面的工程师就是我们小时候立志要成为的科学家。那位科学家住的环境特别差,老破小中的老破小,我给他带的礼物,他看都没看,让我放在茶几上,然后带我进了他的书房,那是他的宝贝疙瘩秘密基地,里面有各种试验的半成品和器材。他说他之前在研究所,后来发现在所里很多专利和研究成果无法转化成产品,便跳槽出来,去了一家很有研发精神的企业,但这些年,企业日子很难过,也没赚着什么钱,好在孩子比较争气,一路奖学金在国外读书,发展的还不错。他和老婆也没啥花钱的地方,日子嘛,怎么过不是过!
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人的创业咨询,我曾讲过,我不推荐项目,我的认知有限,推荐项目,需要了解很多不同的行业,但分析项目是否可行,只需要了解通用的商业模型,和投资人的喜好,这些是可以通过所学专业和融资经验来修炼的。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跟你说,你身边但凡有人(这个人不是你的家人)跟你说,什么什么项目,不用你参与,你还继续该干啥干啥,只要投点钱,就能躺赚,那基本上就是割韭菜。创业的正确逻辑顺序是,你碰到了一个好项目,甚至已经有了稳定和可信的订单,然后再去找钱,这钱是来自于你自己的存款,还是投资人,不重要。而不是,你手里有闲钱,觉得放在银行里跑不赢通货膨胀,必须做点什么才踏实,然后到处找项目。这其实不是创业,是投资。不要小看这简单的次序颠倒,那是完全不同的逻辑。我不收费,也不卖课。因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魔方,有的人只能看见一个面;有的人挪动了身子,离开了舒适区,可以看见两个面;有的人不但离开了舒适区,还勇敢地朝天空方向跳了起来,然后他看到了三个面。什么叫降维打击,其实这就是维度的差距。我确保认真而负责的回答,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都受用,都有用,因此,有人给我充电,有人暖心地感谢,有人不再搭理我,甚至取关。其实,我否定并劝你放弃你选的项目,真的不是轻视你,你不要生气。你可以做个实验,你把自己的项目讲给身边的一些人,很可能,那些人会告诉你,哎呦真不错,夸赞你一番。然后你说,咱能不能一起做,或者能不能投点钱。你就能试出来,你的项目到底怎么样。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些项目是我开头所说,我是真的觉得很好,但结合你描述的经济和家庭状态,你面对的是一场豪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需要很多,五十万,就很难翻身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也可以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只是不愿看到,小时候学校里课本里教给我们的,应该成为的人,他们夜以继日,耗尽大半人生为行业做出贡献,掰开西方卡脖子的手,却只是成为了凑合着过日子的人。而那些莫名其妙,哗众取宠的人,却成为了每个人都知道的人,被羡慕,被嫉妒,被谴责,被模仿。
为什么那么多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坐在小房间里,一年一年的考公考编,我相信不是官本位,也不是求安稳,而是因为当下,能给他们的实现理想的机会太少了。
那个科学家,实现了儿时的理想,却放弃了生活的质量,只要孩子过得好,就行,日子嘛,怎么过,不是过。
那天离开他家的时候,我在一楼门栋口,摔了一跤,地上有个坑,我来的时候没注意。当时天色已暗,我看着模糊的天空,心中突然很难过。我们总说,长大后,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我们小时候喜欢什么?我是80后,我们小时候班里所有同学的理想都是科学家,像我这种不合群的,也不过是天文学家,但等我们长大了,就算你有这个智商、学历和机会,你愿意成为科学家吗?你愿意做一个创品牌造国货之光,而非赚快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创业者吗?
我心底里,致敬每一个胸怀梦想的创业者。祝你们无畏风雨,笑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