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久金:南方七宿的含义和星象

2022-10-17 15:49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陈久金

       井宿:井宿又名东井,它与鬼宿均横跨黄道之上。井宿八星虽然不很明亮,但也有一颗2等星,三颗3等星,其南北夹着明亮的南、北河戍星。曾被甘氏选作二十八宿之一的狼星和弧星,其星虽也很明亮,但位于远离黄道带的南方,故被井宿、鬼宿所取代。巫咸曰:“东井,水星也”。《黄帝占》曰:“东井主水”。可见古代的天文学家,都将井宿看成水井。其八星自西北向东南成两行分布,确实似长长的井壁。因此,东井之名,就是东面的水井,这是由于在其西面参宿之下,另有玉井和军井的原因(见图1)。

图片

图1 井宿、北河戍、天樽星与双子座对应图

       但是,从二十八宿恒星的分野观念来看,井宿之名,不应该理解成水井,而应该当作民族或地区之名才能相对应,因此当另求别解。东井、舆鬼对应于秦,雍州。按推理,在雍州之地当有以井为名、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分布。何光岳先生《中原古国源流史》指出,在陕西宝鸡曾建立有井国,它便是姜子牙在助周灭纣起事之前,于渭水南岸绿溪村附近垂钓的地方。姜子牙也因灭纣有功被封于井国为侯。井国因井人分布于此而得名。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灭井国和鬼方作为基地,建立起强大的秦国。故秦雍之地成为井宿的分野。
井人与鸟夷的关系亦有文献为证,《世本》云“伯益作井”,《淮南子》注说“益佐舜,初作井”。伯益及其后裔因发明了造井技术而以井为氏。井人曾很强大,建有多处方国,宝鸡之井国,仅为诸方国之一。秦人自称为伯益的后裔,伯益便是善鸟语、调训鸟兽、佐禹治水有功的大臣,舜赐姓嬴。从其擅长的描述中即可看出,其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
鬼宿:鬼宿四星,组成不太明亮的不规则的四边形,在有些星图上,鬼宿中间还有一星,名为积尸气。从西安交大星图中两人抬死人的形象即可看出汉人对鬼宿形象的描述(见图2)。鬼即死人的鬼魂。但从分野观念来看,这里的鬼宿不能作鬼魂解。前已述及,井宿和鬼宿对应于秦雍州,井既然被释作居于秦地的井人,那么这个鬼宿之名,当不是鬼魂而是民族名。这个民族就是居住于陕甘一带,长期成为西周边患的鬼方。周大臣申侯因怨幽王废太子宜臼,而引犬戎、鬼方兵杀幽王而灭西周,以后秦人以井、鬼之地为基础而强大起来,成为西方的霸主,故井宿、鬼宿对应于秦雍。不过,鬼戎原属西羌,被秦征服以后,很快也就融合于秦而以鸟为图腾了。

图片

图2 西安交大汉墓星图中的鬼宿图
(在鬼宿四星旁画有两人抬着一物,似死伤之人体,
象征鬼宿中积尸气对应于死人之含义。)

       柳宿:以上对井、鬼含义的解释,只涉及井人祖先对鸟的崇拜,尚未论及星宿的形象。古人将南方七宿看成鸟象,为一只自东南向西北飞翔的大鸟。人们并未将东井与这只鸟相联系,只是首先从鬼宿开始,到翼宿结束。《天官书》正义曰:“舆鬼四星,主祠事,天目也。”《观象玩占》也说:“鬼宿一曰天目,朱雀头眼。”鬼宿四星配以中间的积尸气,很像朱雀的头眼,只是舆鬼一名与鸟无关。
       关于柳与鸟的关系,古人是这样陈述的:“咮谓之柳。柳,鹑火也。一曰注,音相近也。”即这个柳宿之名,在甘氏二十八宿中称为咮,也即注,也为借词,是鸟嘴之义。由此注,柳为鸟嘴的关系也就清楚了。在柳宿之八星中,前五颗围绕在一起似脑袋,后三颗星为与其相连的脖子,合起来确实像鸟嘴。不过仍然存在一个未解之谜,这个石氏星名为什么叫柳?
       笔者以为,柳、星、张这三宿对应于河南的南部和安徽的西部,正与安徽西部、河南东南部的六安地区相对应,六安之名源于上古之六国,追溯六国的历史,可上推到少昊氏的曾孙皋陶。为了纪念这一历史遗迹,天文学家便以六作为二十八宿星名,六、柳、刘读音相近,均为皋陶氏遗裔之大姓。又按《乙巳占》的说法,这个柳宿星名是为了纪念周之祖先公刘的。公刘以农立国,打下了周的基业。平王东迁伊洛,失去了秦雍的基地。故周的分野为三河,与柳宿相对应。为纪念公刘业绩,以刘为星名,柳为刘的借词。
       星宿:星宿又名七星。南方七宿均不明亮,其中最大的两颗星井宿三和星宿一,也仅为2等星。《天官书》曰:“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故七星为鸟的脖颈和咽喉。可能这个七星之名,也与参为三星一样,是以星数作为星名的。
       张宿:张宿六星,其中间四星呈不规则四边形,其对角两星东西向,两角星外又各有一星,组成纺锤状。张宿这个星名很令人费解,古人除释之为鸟嗉即朱鸟之胃之外,别无其他解释,但张这个词除作姓氏之外,与动物或用品均不相涉。故笔者以为,它可能是河南地区鸟夷民族的大姓。《史记》载有东张城、西张城,为张泽之封侯于此所建,地处三河地区的蒲州虞乡县。可见此地与张人居此有关。
       张姓是华夏族中少数几个大姓之一,这个姓氏人口众多,也与后来不断有其他民族部落加入有关。西周时河南西部的越章人数众多,楚国兴起之时,首先征服了越章地区,分封其三子为句亶王、鄂王和越章王。章人因受到楚人的打击逐渐南迁,故安徽、江西有豫章之称,皆因章人的迁入而得名。章与张读音一致,故星占家将其作为星名时均写作张。这个张、章大姓分布之地,在分野上与张宿正好相合。
       翼宿:翼宿是二十八宿中最为巨大的一个星宿,它虽然大星不多,仅翼宿五为3等星,其余均为4、5等小星,但散布于太微垣以南的广大空间里。翼宿又是二十八宿中星数最多的一个星宿,达二十二颗之多。在南方七宿中,只有翼宿的含义最为明确,是朱鸟的翅膀和尾巴。
轸宿:轸宿是二十八宿中的最后一宿,但它的组成却与鸟的形体无关。据汉以后天文学家的解释,轸四星为车底座下的四根横木和车架,再配车辖二星,那就更像车子了。将轸释作车,与二十八宿的分野观念不协调,笔者认为,这个轸宿,亦当与国名有关。在春秋以前的随国以南有轸国,此正与轸的分野为楚相合,故轸为楚地国名。
       笔者以往在论及轸宿的含义时指出:
       楚在西周时原仅是江汉之间荆山地区的小国,据《左传》等文献记载,直至东周前期,楚国“土不过同”。“同”是指土地面积,方百里为一同,即领地方不到百里之意。另据何光岳《楚灭国考》的考证,荆山位于汉水下游左岸,而轸国在汉水东(今湖北应城一带),与荆山隔水相望,故说轸国在楚之东。到了楚武王和文王在位(公元前740~前675年)以后,是楚国开始强盛之时,楚于鲁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即公元前701年)派屈瑕与其东的贰、轸两国会盟。建立同盟关系,对贰、轸来说是迫于压力,对楚来说可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
       曾侯之墓何以会出现在随国?一直无人提起而被当成一个谜。先说曾侯之曾,在古代有曾、缯不同写法,可通用。何光岳认为,曾国先民可上推到夏禹时的斟寻氏,在史籍中出现不同的异写,但都说他们原以姒为姓。轸国建立后,“子孙以国为氏”,后世再改轸氏为曾氏,所以轸、曾、缯为同一个国家。再说随本是姬姓之国,与轸相距不过百里之遥,古代常把轸、随并称,很难将二国具体分解开来,原因是轸与楚会盟后,虽已沦为楚的附庸,但轸国君主仍一直受到楚国的礼遇。随着楚国不断开疆扩土,轸国的地盘已成为楚的腹地,楚遂把轸君迁往已被灭了的随国,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国,所以曾侯墓才会出现在原来的随国之地,后世将曾、随并称也由此而来。由于贰、轸、随成为楚国的门户和腹心地区,故轸、曾、缯、斟都是同一个国名,成为楚地的代表。这便是中国星占为什么异常天象出现在翼轸时咎在楚地的道理所在。在轸宿中又附有长沙星(长沙为楚之后方),由此更证明了这一点。故至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二十八宿出土文献出现于随州也不是偶然的。

摘自《中国古代二十八宿》

青海人民出版社


图片




陈久金:南方七宿的含义和星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