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一节 人是社会存在物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基本的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最具方法论的观点。它揭示了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起源,为人们思考光怪陆离、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本章从总的原则即方法论的意义上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这一基本原理。要掌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基本原理,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出发。正如所有的政治理论体系都必须对这些基本问题做出必要的判断一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这些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系统看法。
第一节 人是社会存在物
一、现实的人是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
任何政治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应是人本身。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的观念,便有什么样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因而它必然要对人本身和人的现实状况作出分析,对人与社会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规定的首要原则,是从现实社会活动着的人出发去分析人和观察人,而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概念或臆想的人的概念出发。马克思把与社会和自然界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确定为“现实的人”,并确定“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自然也就是政治生活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观察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他们指出:“这种观察方法前提是人,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象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象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1】正是这些现实的人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逻辑地把这种人与社会政治过程联系起来,又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2】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社会结构和国家”,“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均是从这种现实的人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从一定社会中从事一定活动的人出发来认识其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规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基本概念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现实的人是生产的人。所谓生产的人,即现实的人必须从事物质生产。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政治学说把人视为抽象存在的观点,指出他们对人的分析“没有任何前提,是纯思辨的产物”。而人类社会的存在从而政治社会的存在必须有“第一个前提”,这也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从事各类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强调,必须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考察人。在任何人类社会中,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并从这种基本活动中产生出复杂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可以说,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宏观理论,均是源自这一基本的微观分析的。
第二,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从社会出发来观察人。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组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个人是在社会中进行自己的活动,同时社会也给他各种限制和制约。因此,人是一种社会存在。马克思将人视为社会的人的观念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重要的超越。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受文艺复兴后西欧总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均是从人出发来构筑他们的政治学说体系的。但他们确定的人大都是概念化的人,而没有社会的规定性。最典型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学说。卢梭在分析政治社会的起源时,假设了一种“自然状态”,他相信人在这种自然状态下是孤独的,不需要结成社会。他有一段著名的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我看到他在橡树下饱餐,在随便遇到的一条河沟里饮水,在供给他食物的树下找到睡觉的地方,于是他的需要便完全满足了。”【4】卢梭确定的这个孤独的人的前提,使他的整个政治学说失去了现实的起点,变为一种抽象推论,因而也无法科学地说明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要求把人放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考察。
第三,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差别。马克思是在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扬弃中确定了能动的人的观念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5】基本的差别在于,旧唯物主义把世界视为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人的特点在于他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虽然,旧唯物主义看到了人的基础是肉体组织,而不是神学所崇尚的灵魂生活,但它把生命过程仅仅理解为自然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没有看到生命的根本意义是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旧唯物主义看到人的存在有赖于自然界的存在,看到人与自然有物质交换关系,但它没有看到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意义。而正是人的这种能动性,不断推进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变革,从而不断形成新的政治生活格局。
第四,现实的人是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现实的人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能力、人的意识、人的性格、人的本质、人的理想、人的观念均处在推陈出新的持续运动之中。把人视为发展着的存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以前的政治学说均没有这样的观念。古代人们把人视为道德上给定的伦理个体,中世纪神学思想家把人视为由上帝创造并且限定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则把人视为极端概念化的抽象的理性存在。这样,他们便不能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在社会政治历史中发展的运动过程。马克思强调发展过程中的人,实质上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原则。
第五,现实的人是经验的人。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的存在由于上述特征的存在而成为现实的经验过程,二是经验的过程可以被经验地确定,而不是靠主观的猜测和臆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6】
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
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是基于人的现实活动。在所有的现实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的一项特殊的本质的活动,这就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对人及人类社会的认识,与对劳动的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从劳动的角度来透视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关于人的理论的许多部分均源自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劳动本质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把人与劳动结合起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其一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二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结论主要确定人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肯定了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肯定“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结论。但马克思恩格斯不限于肯定这一结论,还力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从猿转变到人的联结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个联结点确定为劳动,认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相信,人和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亘古就有的。人也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有的。人最早构成与自然界完全合一的一部分,后来才在发展中慢慢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描绘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到的作用:几十万年以前,在热带生活着一种特别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这就是人类的祖先,它们满身是毛,有须和尖耸的耳朵,成群地生活在树上。这些类人猿受生活方式的影响慢慢直立行走,手和脚有了某种分工。手主要用来摘取拿住食物,在树林中筑巢,拿木棒抵御敌人,投掷。经过几十万年的过程,“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劳动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进行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这种共同劳动导致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劳动和语言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促进类人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在脑髓发展的同时,感觉器官进一步发展,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劳动和语言的发展。劳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作用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的形成。所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劳动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7】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作用理论,为其政治学说确定了必要的前提,也为现实的人确定了真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的基本规定性均是从人的劳动中产生的,受到劳动这一本质活动的规定。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确立击破了上帝创造人或抽象的理论,为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奠定了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意味着劳动是人的特殊活动,与一般的动物活动有质的区别。其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1)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必然要制造和使用工具。(2)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是人类劳动的特征,人类在从事各项劳动时头脑中有着明确的观念和计划,如盖什么样的房屋,制造什么样的工具。动物有时也有有目的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只是本能的活动。所以恩格斯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8】(3)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劳动的方向,人类劳动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在劳动中不断认识自然规律,从而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4)社会化的劳动是人类劳动的基本形式,人类劳动不是由单个人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在劳动的过程中出现。
基于上述对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才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的论断。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有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的理论,他们才特别强调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在他们的逻辑中,人类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劳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的劳动,各类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都可以在劳动的各种发展中找到答案。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劳动这一人类的本质活动,他们在做政治分析时才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对政治的制约作用,把劳动的异化视为人类的异化,把劳动的解放视为人类的解放,把私有财产视为异化劳动的结果,把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视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把现代社会劳动阶级的主体无产阶级的解放视为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正是通过对劳动的历史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才“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9】,并且宣布,要改变整个社会的状况,必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分析问题。要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0】,最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通过以上的分析,现在可以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这个概念的解释。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看法,是任何政治学说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本质和本性不应是一种脱离了社会条件的抽象的、静止的概念,而应从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活动出发来考察,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在这样一种框架下,马克思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发展着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从固定的人的本质的概念去理解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生产,二是交往。生产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交往指的是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们的相互关系又受制约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因为,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关系,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由此可见,对人的本质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关系中去理解:(1)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其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基本要素之一。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2】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地讨论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把自然属性与自然的实践的、能动的关系作为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对理解人的本质有价值,在于人通过自己的能动的活动改造了自然,使自然人化。正是由于自然的人化,自然界便能更深刻地被用来说明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一个对象世界的实践的创造,非有机的自然的加工再造是人类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族类存在,作为一个本质的证明。人类恰恰就在对象世界的加工中才作为一个族类的存在来现实地证明自己。这种生产是他的勤劳的族类生活。经过生产,自然就表现成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世界。这种能动活动就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而使人也具备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语言、思维、理性、交往、社会活动均是从劳动中产生的。人们不断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人自身的能力不断发展,受这种活动制约的社会关系不断改变,从而人也不断呈现其本质特征。(2)人与社会。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推进,必然要结成各式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多层次、多向度地展开,从简单到复杂,从直接到间接,从局部到整体,展现了无比繁复的网络。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生活在这个网络之中。这是现实的人的具体展开。社会关系最初、最简单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男女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的关系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走向家庭、村落、氏族、部族、民族、国家、世界。社会关系不仅有其形式,还有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关系中又有以阶级、财富、分配、政治、法律、宗教、意识形态等为轴心的关系。每个个人均生活在社会复杂的关系之中,受其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它们。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所有社会关系中,首要的是人们为满足生存的需要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现实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上去把握人的本质,注意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人际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等社会关系对人的作用,把握社会关系的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全面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含着人与社会统一的辩证观念。在一定的社会中,人的社会本性由其生活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生物本性通过社会本性而起作用,孤立的生物本性不能说明人在社会中的真正地位。马克思批判了18世纪流行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指出:“18世纪流行过的一种臆想,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本性的真正状态。当时有人想用肉眼去看人的思想,因此就创造了自然状态的人的形象。”【14】“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15】人与社会统一的辩证观念包括:(1)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获得与社会的统一,使社会关系构成自我的本质规定性。实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观中特别重要,马克思强调实践是“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变主观世界。(2)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6】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陶冶人性。(3)人的本质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和发展,人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本性和本质,人的本质随人的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人性和人的本质不可避免地要体现社会上存在的阶级关系;而在未来无阶级的社会中,人的本质又将除去阶级的属性,除去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本质的扭曲和压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性的复归。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发展的辩证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念指明了观察人的本质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蕴含着其政治学说的出发点和终点,从人出发,分析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状况,通过改造社会,变革生产关系,达成新的社会结构,为人的发展创造全新的社会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