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7国考「言语理解-段落概括」难题解析

2018-11-16 23:34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5.2千
阅读时间|17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从选项入手破解带有「散文」性质的题

2.切勿对成语「望文生义」

3.公考段落概括题的巅峰水平

4.注意「引出背景」的非核心句子

本文为2017国考正确率≤60%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难题解析。

一、从选项入手破解带有「散文」性质的题

【2017国考地市级卷44题/省级卷37题】在古代,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不只属于儿童。中世纪的绘图师们在绘制地图时,并不把未知地带留为空白,而是画上海蛇和想象中的怪兽,并标记「此处有龙」。几个世纪以来,探险家们穿越大洋,攀登高山,逐渐在地图上把这些想象替换成了真实的标记。现如今,我们可以从外太空拍摄照片,感叹地球之美。通信网络造就了「地球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科技让世界更美好
(B)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良药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科技让世界更美好
(B)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良药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正确率52%,易错项A

本题难度较高,由于题干就是一篇小散文,描述本身就具有文学抒情色彩,因此讲述的点很多,需要考生耐心概括。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在古代,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不只属于儿童。中世纪的绘图师们在绘制地图时,并不把未知地带留为空白,而是画上海蛇和想象中的怪兽,并标记「此处有龙」。
(2)几个世纪以来,探险家们穿越大洋,攀登高山,逐渐在地图上把这些想象替换成了真实的标记。
(3)现如今,我们可以从外太空拍摄照片,感叹地球之美。通信网络造就了「地球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

拆分后发现,(1)提到了古代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2)讲述了探险家逐渐排除未知恐惧,(3)用「外太空拍摄+通信网络」的科技组合来收尾。也就是说,本题和「克服恐惧」「科技进步」有关。

解析后可发现,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读书」和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求知」显然不是本段的重点,直接排除。

A「科技让世界更美好」和B「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良药」其实都是本段所要表达的意思,「科技」和 「知识」在本段中大致是一个意思,然而「克服(治疗)恐惧」是一个有很强针对性的描述,而「让世界变的更美好」则属于一个泛泛的描述。

本题大部分都在讲述「克服恐惧」这个事情,显然针对性更强的B更适合。如果没有B选项,那A其实也是勉强合适的。

相对于B来说,A的问题是描述的面太大,用词太宽泛。「让世界更美好」总给人一种某电器、保险或者汽车广告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让生活更舒适,让信息交流更快捷,让出行更便利等方面,和题干大部分在描述恐惧以及克服恐惧无关。

散文较难吃准核心含义,因此提炼关键词,从选项入手是破解此类题目的要点。

二、切勿对成语「望文生义」

【2017国考地市级卷55题/省级卷46题】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A)睹物思人
(B)物尽其用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A)睹物思人
(B)物尽其用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正确率60%,易错项C

对段落拆分解析:

(1)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
(2)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
(3)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本题是一篇散文,和公考中出现的其他「散文类言语理解题」一样,正确率并不高,说明此类题目的确是不折不扣的「考生杀手」。正因如此,感受散文作者的精神,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考生才更加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说,面对这种错误率高的题,如果考生能用技巧提升自己的正确率,那么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极大优势。

分析可知,(1)中作者印象中的文物遥不可及,高冷古板,在(2)说到了作者后来接触了一些收藏家和文物之间的故事,和之前的印象并不相同,因此(3)中作者说「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即「『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并认为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本文前面说的较为松散,但后面说的很紧凑。从(3)中可以看出,「传播文化」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而通过「交织着个人的情感」、「老物件的温度」等词可看出,这种文化的传播是充满温暖、充满个人感情的。

A「物尽其用」显然是不合适的,该成语要表达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但是原文只是提到了 「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完全没有提到「充分利用」这个概念,所以排除。

B「睹物思人」这个成语强调的重点是「思人」,如果段落强调「看到某件文物想起了某位历史名人」,那么该选项才合适。本文主要提到的是「情感」,是「传播文化」而不是「思人」,排除。

C「超然物外」这个成语强调的重点是「超出世俗之外」,形容一种眼界超脱的状态,例如形容某个大文豪、大艺术家的境界、风度等,显然不符合文意,排除。

D「寄情于物」是唯一提到了「情」的选项, 而且以「情」为核心,情在物中,感情寄托于文物,符合题干叙述,因此D为最适合本题的答案。

本题需要注意的是4个选项都提到了「物」,只有「寄情于物」提到了「情」,其他的几个选项的核心都不在「情」上。易错项C「超然物外」的意思是「超出世俗之外」,形容一种眼界超脱的状态,不是「通过文物联想到了文物之外(例如感情和文化)」,这是望文生义的想法。近年来公考针对「望文生义」这个易错点考察的越来越多了,一定要加强对词语的掌握能力。

三、公考段落概括题的巅峰水平

【2017国考地市级卷58题/省级卷48题】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B)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C)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D)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B)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C)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D)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正确率42%,易错项B

本题正确率不到一半,难度极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干扰项设置的非常优秀,让考生难以确定到底谁是正确的;另一个原因是本题问的「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而不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其中的细微区别,考生应当仔细体会。

对段落拆分解析:
(1)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
(2)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
(3)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
(4)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所以,________________.

拆分后解析可知,(1)讲的是「全球变暖」是不能作为单纯的科学问题来讨论的,(2)提到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3)话锋一转,认为「因为时段超长,该问题不能仅依赖史料,还要通过地质材料等方法间接推测」,最后(4)提到了「地球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

逐一分析4个选项:

A「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对应文段的前半部分,对于后半部分的「史料」、「史料之外」、「间接推测」完全未提及,作为文段结尾句子显然不合适,排除。

B「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是易错项,其干扰点设置的非常巧妙。乍一看原文,最后一句话说「地球的行为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似乎能和B完美对应,于是考生就中计了。但是,本题另有玄机,让我们看一下原文:

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后面则告诉我们,「全球变暖」由于涉及时段太长、文字记载缺乏,地球不是人类(即没有人类的行为和规律)等原因,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

读完这几句话可以发现,「史料之外的东西」指的是「和历史有关,但未被史料记载,且和地球地质无关的内容」,也就是说考古发现、人文风俗、历史遗址等内容。所以,如果一定要填「全球变暖」和「历史问题」的关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全球变暖」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话题,因为它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无法通过「史料之外的东西」(未被记载的考古发现、人文风俗、历史遗址等)来推测。

而不是:
「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也就是说,「史料之外无法推测」≠「不能被视为一个历史问题」。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C就出现了: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因为无法通过「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

D选项「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丝毫未提及「全球变暖」、「历史问题」、「史料之外」等关键词,排除。

本题B选项非常精妙,只有仔细阅读原文,才能体会到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可以说,这道题代表了现今中国公考段落概括题的巅峰水平。

这道题理解透了,「段落概括」绝大部分题做起来就问题不大了。

四、注意「引出背景」的非核心句子

【2017国考地市级卷60题/省级卷50题】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是高校、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种力量多重考量的结果,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衡。要实现相对合理和均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比如确保大学在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集体论证。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推动并尊重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给专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在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之后,社会在评价高校专业时,才能有可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而不是把就业率的红牌等同于「专业不好」。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B)制度建设是保证专业评估合理性的基础
(C)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
(D)就业率不是评价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B)制度建设是保证专业评估合理性的基础
(C)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
(D)就业率不是评价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正确率40%,易错项C

本题错误率极高,原因是很多考生没有把握住原文的核心观点。

对段落拆分解析:
(1)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是高校、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种力量多重考量的结果,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衡。
(2)要实现相对合理和均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比如确保大学在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集体论证。
(3)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推动并尊重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给专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
(4)在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之后,社会在评价高校专业时,才能有可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而不是把就业率的红牌等同于「专业不好」。

本文(1)首先讲了「高校专业设置」应当多重考量,随后(2)认为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3)继续阐述,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在专业设置上「给予专业组织更多自主权」。(4)最后收尾,结论为「消除不合理制度因素」后社会才能「理性评价高校专业」。

分析后可以首先排除A「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因为没有提到「专业」,而全文都在围绕「专业」二字展开。

D「就业率不是评价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反套路」的选项,专门给「做阅读理解就读最后一句话」的考生挖坑。该选项只能概括最后一句话,除了最后一句话之外的前文提到了包括「多重考量」、「合理均衡」、「制度建设」、「专业自主」在内的多个角度,就是没有提到「就业率」。

D选项「挖坑」挖的如此明显,如果考生选择了该选项,请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劣质模拟题、劣质解题思路看太多、学太多导致中毒过深,需要解一解了。

C「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是易错项,因为该选项看上去概括的非常全面,也非常正确。然而,分析整个段落后,发现各个全文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

①高校专业设置应多重考量否则失衡→②避免失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③比如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集体论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专业组织更多自主权→④消除不合理制度因素后社会才能理性评价高校专业。

也就是说:
①引出了背景和作者想要讨论的话题;
②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③举例论述了作者的观点;
④讲述例子结果,用结果强化观点。

可以发现本文强调的一定是②和③,因为①是引出②观点的背景,④是强化②③的观点和例子。

所以本题的最正确答案为②③的结合,即:
高校专业设置要追求合理避免失衡,就要在制度上提供平台,比如设置专业时,经过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集体论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专业组织更多自主权。

可简化为:
高校专业设置需要好的制度。

所以,B「制度建设是保证专业评估合理性的基础」是最接近原文的选项,正确。而C「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过于笼统,它只是一个背景介绍并引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本身并不是核心。

这道题的逻辑结构非常复杂,但文字含义并不难懂,可以说是一道不错的题目。

纯裸考的考生也不会选D,一定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秘籍」。

2017国考「言语理解-段落概括」难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