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言语理解-段落概括」解题思路:「概括反推」法

2018-11-16 23:29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3.8千
阅读时间|13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题型特点

2.「段落概括」题型类别

3.「段落概括」解题思路:「概括反推」法

「段落概括」题的难度是行测中最低的,但对考生的解题速度要求很高。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题型特点

所有的「段落概括」题都是由「一段文字材料+一个问题」所构成,题干材料往往很好理解,但问题提问方式极多,包括但不限于: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着重强调了什么?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什么?
下文最可能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没有从什么角度讲述某概念?
本文中某个概念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了对某概念的什么观点?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什么?
(一般横线位于文章接近开头和结尾的地方) 
以下哪项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符? 
这段文字反驳/支持了哪项观点?
…… ……

由于「段落概括」的上述特点,因此备考时千万不要盲目去在「提问角度」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否则很容易劳而无功。

二、「段落概括」题型类别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段落概括」题的题型种类和提问方式一样千变万化,提问有多少种,段落概括的题型就有多少种。

所以,在做题时要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段落中心思想,并根据问题的角度确定对应的答案。

三、「段落概括」解题思路:「概括反推」法

「段落概括」解题思路有两个核心,为主的是「概括」法,适用所有题型;为副的是「反推」法,专门用来解析难度较高的题目,尤其是「二选一」很纠结的难题。

「概括」法:对题干段落进行概括,然后根据不同的提问方法来确定正确答案
「反推」法:在遇到较为困难的选项时采取「假设正确、反向推理」的思路来排除

以下是详细解析。

(1)「概括法」

概括法是适用于所有段落概括的通用解题思路,在概括段落后,结合不同提问方法的侧重点,寻找对应的正确答案。

举例来说,某段落概括的结果是:

「大部分小朋友爱吃苹果,小明爱吃黄色苹果,小红不爱吃苹果」。

那么不同的提问方法和答案如下: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大部分小朋友、小明、小红对吃苹果的不同选择

小红和小明的同学对吃苹果的态度?
→大部分爱吃,小部分不爱吃

下一段可能讲述什么?
→小朋友们对吃苹果不同选择的原因

如果非常对段落概括非常熟练,那么在概括原文后,有时自己都能感觉到干扰项会怎么出。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如果选择「和原文相符」的正确选项是「小红不爱吃红色苹果」,那么干扰项可以这样出:

所有小朋友都爱吃苹果
→2个小朋友,显然不能代表所有小朋友

小明爱吃所有颜色的苹果
→小明只爱吃黄苹果 小红不爱吃黄色苹果,但爱吃其他颜色的苹果→小红不爱吃任何颜色的苹果

当然,上面举的例子比较简单,但是从中可以感受到段落概括题的解题思路。只要概括好段落的内容,无论是文章讲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起什么题目还是没提到的概念、关键词的含义都很容易做出来。

概括法的核心,是把原文进行「浓缩」。

「段落概括」的题干都比较长,一般由3-6个长句组成,共150-250字。在解题时,通常以段落中的句号作为节点,对段落进行拆分解析并粗略概括其大意,达到「浓缩」的目的,最后根据问题的问法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这样概括可以达到2个目的:

一是掌握原文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段落概括题的原文所讲述的往往是我们不熟悉的事物,例如军事、科技、历史、人文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如果考生急于掌握全文每一句话的含义,往往会顾此失彼,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而精简概括后,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意义随之自然得出,在此基础上,再去根据原文提问的角去寻找正确答案,难度就低很多了。

二是在概括中排除出题者设置的陷阱。

段落概括由于字数较多,出题者很容易根据某句话的或某个词制造出陷阱,甚至故意出一些「反套路」的选项诱骗考生上钩,这种做法对迷信「秘籍」,尤其是坚信「不用看全文就能做出正确答案」那种「秘籍」的考生特别有杀伤力。

对此,可以对段落进行概括,通过寻找关键词、把握全文中心思想的方式,避开那些无法概括全文的陷阱项,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总的来说,段落概括题的提问方式千变万化,不仅题目文本字数很多,选项中还经常针对段落中的某个概念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如果能很好的概括文本,那么不仅能应对各个角度的提问方式,也能避开干扰项的陷阱。以下题为例:

【2016国考地市级卷49题/省级卷45题】相关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 :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至2个纬度;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水稻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喜温作物玉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作物。除了利好消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各种病虫害危害加重,都会导致农业减产。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悲观 
(B)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C)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日益扩大
(D)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悲观 
(B)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C)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日益扩大
(D)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

正确率42%,易错项A

从本题仅40%的正确率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没有准确掌握该段表达的重点。

对段落拆分解析:
(1)相关研究表明________。
(2)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好处:冬小麦种植界北移,东北地区产量面积上涨,喜温作物玉米成为第一大作物。
(3)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坏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病虫害加重。

拆分解析之后可知,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多」。而横线所处的第一句话则总领全文,概括全文,因此D「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正确。本题难度较高,在不概括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在全文复杂的叙述中,除了B「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扩大」在原文中只提了一小句话,明显错误之外,AC都不太好排除。

选择A「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悲观」的考生显然受到了社会舆论「气候变暖总体会产生负面效应」的影响,没有注意到文中叙述「利好消息」的一面远远超过「不利影响」的一面。A对应描述是「气候变暖虽然有不好的影响,但没有那么严重」,显然和本文内容冲突,排除。

选择C「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可以概括本文70%的地方,即「除了利好消息……」之前的叙述。然而,这个70%就是问题。

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话,本题的正确选项毫无疑问是C。无论是小麦、水稻还是玉米都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扩大了种植面积,即「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日益扩大」。但是在加上最后一句话之后,整个文章的强调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除了利好消息之外,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因为这句话,本文被分成了两部分:

这句话前面的部分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好的影响(叙述的较为详细,主要是种植面积扩大)」;后面部分则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好的影响(叙述非常简略,结果为减产,影响较小)」。

段落概括题一定要概括全段,这句话完全不涉及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因此是不全面的。另外,C选项没有加上「气候变暖使得」……的描述,缺乏「气候变暖」这个关键词,也是不够精确的。

综合考虑,D「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符合原文,正确。

本题的难点在于,如果没有仔细阅读全文,没有注意到「除了……也有……」这句话和前半部分的对应关系。

另外,有的考生可能会觉得「一个段落后面的部分比较重要」,其实这是某些机构喜欢强调的点,并不符合事实。在本文书中,该说法不成立,因为「除了+也有」的组合强调重点明显在前半部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段落强调的重点,仔细审题。像这种叙述又专业又绕的情形,一定要清晰概括段落,这样才能避免看文章过于片面。

注意不要根据印象中的「气候变暖」去蒙答案,要结合实际去做。

(2)「反推法」:假设选项成立,来反推题目的文本能否成立。

「反推法」是一种辅助的,用于难度较高题目的解题思路。由于段落概括题的选项一般非常精简,4个选项表达侧重点也有明显不同,因此在概括完题目的大致意思后,快速带入4个选项,就可以反推对应出正确答案了。

对于段落概括难题来说,避开选项中的陷阱比强行理解题目的细节重要的多。

下面这道题就是非常经典的通过「反推法」可解出的难题:

【2016国考地市级卷59题/省级卷58题】纵观世界,新的垃圾处理时代正在到来。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等离子技术来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并对城市生活制造的「污泥浊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为腐殖酸肥料。德国科学家创造出「风拣技术」,令世界看到了垃圾处理的广阔未来。该技术终结了垃圾的人工分拣,让风代替人去对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纸张等进行分拣,从而将垃圾处理工艺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B)科技:垃圾处理的关键
(C)风力:新时代的「机器人」
(D)无害化:垃圾处理的未来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B)科技:垃圾处理的关键
(C)风力:新时代的「机器人」 
(D)无害化:垃圾处理的未来

正确率59%,易错项D

对段落拆分解析:

(1)新的垃圾处理时代已经到来。
(2)俄罗斯新技术可以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并无害化处理「污泥浊水」。
(3)德国「风拣技术」可以用风代替人类对垃圾进行分拣,是非常先进的垃圾处理工艺。

分析后可排除C「风力:新时代的『机器人』」,因为这句话只能概括后半部分「德国的技术」。同时可以排除A「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因为原文明显在讲垃圾处理,而不是垃圾如何作为资源。

可以发现,B「科技:垃圾处理的关键」能够有效概括全文,但如果不能确定BD究竟谁正确的话,可以使用「反推法」代入解析。

代入B和D,可知:

如果B「科技:垃圾处理的关键」成立,原文应当讲述「科技在垃圾处理中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符合题干实际描述,正确。

如果D「无害化:垃圾处理的未来」成立,原文应当围绕「未来垃圾处理必须无害化」这点去展开,然而该段落只有前半部分在讲述「无害化处理」,后半部分说的是「德国的风拣技术」,这个技术是否和无害化有关难以看出,因此D不太合适。

本题AC较容易排除,解题关键在于如何确定D不适合作为题目。

「反推法」很适合二选一的难题,各位小伙伴可以多多尝试运用。

简单来说,「段落概括」的题型较为固定,解题思路非常明确,但想要做的又准又快,投入大量时间来练习真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言语理解-段落概括」解题思路:「概括反推」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