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讲稿】承古创今,再探脾胃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青囊要与诸位聊聊我们中医所讲的脾胃,下面是本期目录:我们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很多虚损性的疾病和免疫力低下都可以从脾胃来论治。再者,“脾为生痰之源”、“胃不和则卧不安”,很多痰热内扰心神导致的精神疾患,还有像是代谢性疾病如肿瘤等也可以从脾胃方面来考虑。我的母校福建中医药大学对中医脾胃病有着非常深入与成熟的研究,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索相关资源。也可以看看我们中医大家李杲先生编著的《脾胃论》,他强调“脾旺四季不受邪”,“脾为孤脏,以灌四傍”,由此可见脾胃对于我们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疾病都和脾胃相关呢?这与它的生理功能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的功能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升降相因、纳运相合、燥湿相济,其实也分别对应着我们现代科学中物理、生物和化学三大分科。首先,我们来看“升降相因”,脾主“升”而胃主“降”,这个主要是从气息运动的角度来探讨的。《黄帝内经》中说: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人之气,当与天地相参。人体阴阳取象比类于自然,也要保持升降的平衡。阳气升而阴气降,阳道实而阴道虚。如《四圣心源》所总结,脾胃,位处中焦,在肺气肃降、肝气上升中维持中和,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其次,我们来看看“纳运相合”:胃主“受纳”而脾主“运化”。“纳”与“运”是生物得以生存的基础,纳是运的前提,而运在体内也具有有选择性,就像我们常说的靶向运输。中医认为,食物、药物都具有归经特性,这其实也是一种靶向运输的观点,而这一特性的发挥,除了食物、药物对本身脏器的靶点作用外,也要取决于脾对于它们的识别筛选功能。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燥湿相济”,脾是“喜燥恶湿”的,而胃则是“喜润恶燥”。“燥”与“湿”是一个相对的运化状态趋势。内经上说,水火是阴阳之征兆;那么我认为,燥与湿便是水火转化的机要。正如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的正常面色,其实也是“燥湿相济”的表现。从中医整体来看,人体主要有“水循环”与“气循环”两大系统,而这两者间的转化需要“燥”与“湿”两大反应条件。从微观角度,燥化与湿化,实质上是提供了两种化学反应的内环境。燥化,是由水类物质到气类物质的转化;湿化,是气类物质到水类物质的转化。现代医学将人体的气的功能与ATP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发现脾与线粒体有相似之处。亦有认为,脾的功能主要通过各种反应酶的催化作用来实现。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们中医为什么这么重视脾胃的功能了,为什么在脾胃失调后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其实核心在于这个“化”字:也就是脾主运化、脾应四时、脾在体为肉而肉合五体、脾在情为思而思主七情、以及脾土灌四傍。其实很多时候,脾胃功能可能只是一个代称,它的实质是机体各部分中“运”与“化”的能力、“燥”与“湿”的转态以及“升”与“降”的平衡。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的脾胃功能普遍下降呢?一方面与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但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现代人缺乏运动,长期不接触“土气”以及“天运不济”所致。但作为普通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做到“吃动平衡”。对于脾胃虚弱,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补,更重要的是要去“健”、去“运”,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循环代谢功能。网上有非常多的相关资料,在此就不赘述了。
现代对于脾胃的研究有非常多,在此,我也简单与各位分享三个现代脾胃相关的研究成果。一个就是我在前面也一直提到的从能量与循环代谢的角度,它主要把人体内环境与大自然生态做对比,认为人体可以从温度、压力等客官物理参数来进行研究,从而类比得到肝肺调控体内气血压力,而心肾影响人体气血温度的观点,比较成熟的像是日本民间的这张中医能量转化研究图。但其实在很久之前,我们老祖宗就把风水学的理论应用在医学上了,大家也可以看看我们的这幅画。
第二个研究,就是灵龟八卦腹针,它的原理,其实也是通过调控“脾主运化”的功能来改善全身的疾病状态,因为我们知道,“脾主大腹”,因此,在腹部画出人体后天八卦方位来布阵,再进行治疗,就能从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升降”、“燥湿”和“运纳”三个层面来改善机体功能,相当于是从腹部的“小周天”,来影响机体的“大周天”。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减肥美容”、“缓解焦虑抑郁”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一下。
最后我想与诸位分享的这一个研究非常有意思,其实,也是我的一位外国研究中医的朋友和我一次偶然的谈话提醒了我。他说他刚开始不知道“脾”这个字怎么读,查了一下字典,不小心读成了我们圆周率的π,但他对于中医的圆运动非常感兴趣,所以一直在用数学演算的方式来探索中医。其实,我们很早在河图洛书中,就有关于脾胃与“象数”的研究,发展至今,甚至有人发明了用象数来治脾胃病,但还在起步过程中,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与验证。有一位哲学家就说过,当任何一门学科与数学结合之后,一定会取得飞速的发展。在我们现在理解看来,也可以说是“大数据”带来的跨越。
其实,中医的理论远远不止用在医学领域,还渗透在航空、工程以及社科人文等诸多方面。我们“天人相应”的观点,给宇宙探索者提供无限的思维联想空间;我们中药药性原理,更是为现代药理研究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给予一片灵感的天空;而我们的精气理论,似乎也成了打开“超弦”原理大门的钥匙。最后,我想引用我的老师李灿东教授强调的观点:“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要有中医思维,要用中医的眼睛来丈量世界,而不是用各种西方科学的指标来“刻舟求剑”、来“缘木求鱼”,这样最后往往会是“削足适履”的惨剧,以及“盲人摸象”的笑柄。
好的,今天和各位聊了很多,很感谢大家能观看到最后,希望今天的分享对诸位能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如果关于中医脾胃或者其他中医方面你有什么想说或想了解的,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青囊和声,助力中医成长,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谢子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