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听到《活着就是冲天一喊》真的喊出来!
看完得到推荐的“能解释当下的中国”的年度TOP10书单之后,就准备全都看一遍。
第一本便是陈年喜的《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初看书名,以为是一本励志向上的书籍,十分适合当下这种负能量爆棚的大环境阅读。
但打开之后发现,是我想多了,目前我看到了第18章,依旧没有看到这本书“喊出来”。
有作家评价陈年喜“文笔不错,但是写故事很弱”,陈年喜也说自己“全是凭着感觉写的”。
前18篇看下来也给我一种“想到哪写到哪”的感觉。
明明故事的气氛烘托到了一个高潮,却没有继续写下去,转而开始讲另一件事,不止在一个故事中出现了这种情况。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平淡,是一个中年人的波澜不惊。
但越往下看,我越觉得作者是在回避,他不想过多描述那些惨剧,不想记录那些惨剧的细节。
前面的感情已经铺垫得非常细腻,但是一到了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却是一笔带过,开始讲其他的事情。
如第5章《小渣子》,虽然标题是小渣子,但更多的是在记录王二的故事,小渣子只在王二遇险后出来“抵挡”了一下。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感觉不到他的“冲天一喊”,而是克制、压抑、不敢言,有时候还会把前后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放在一起,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并不算高,但是社会价值非常高。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矿工这个群体的艰难。
原本以为,矿工这种拿命换钱的工作,薪资会高一些,保障会多一些。
结果通过陈年喜的描述才发现,他们不仅工资低的可怜,还经常会遇上老板跑路的情况,欠薪都不是新鲜事,受伤、见血这都算是“小事”,有些工头都“懒得管”。
甚至因为抢夺一个矿坑,有些人可以罔顾人命。
用陈年喜在书中的话说就是:
这样的事,在黑暗的地下世界,时时在上演,有人无数次碰巧经历,有人侥幸错过而已。没有一克金子是无辜的。
虽然陈年喜“写故事很弱”,但是在他的书中,能够感觉到他对场景的描写十分细致。
描写家门口的五月桃:
桃子慢慢长大,白得像馒头,当顶上有一点红,那红色随着桃长大而加深,最后,变得像一滴血,洇开再过肉里。
描写打水路上的两棵树:
岩顶上长着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黄蜡柴树。两棵完全不同的树,长得异常亲密。松树的一枝枝丫搭在黄蜡柴的腰上,黄蜡柴的枝丫勾着松树的肩膀。
每一次看到书中描写场景的文字,都会顺着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具象出一幅画面来。
前18章的故事,如果说要扣书名《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个主题的话,那就是陈连年在替那些矿工,那些没走出大山的村里人,向社会呐喊,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个群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年喜“喊”的声音足够大,确实让很多人看到了他们。
但是,书中对那些矿工的感情克制,又让我感觉不到他的喊声……
或许,看完整本书之后,会对陈年喜的‘喊’有更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