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子·尽心章句上》

2023-01-12 09:16 作者:这青苔碧瓦堆  | 我要投稿

《尽心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能殚精竭虑于如何行善,这就是了解了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或长寿,我都一心一意,只管培养身心,等待天命,就这样来立命安身。”

孟子说:“没有什么不取决于天命,但顺理而行,接受的便是天命;所以懂得天命的人不站在有倾覆之危的高墙下面。致力于行其正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命;作奸犯科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命。”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拓展:

  • 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平庸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能奋发有为。”

孟子说:“用韩、魏两家的财富来增强他,如果他仍然谦虚随和,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孟子说:“役使百姓注意劳逸结合,百姓虽然疲劳,也不怨恨。为百姓求活路而杀人,那人虽被杀,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欢欣鼓舞,圣王的百姓心情愉悦。百姓要被杀了,也不怨恨;给了他好处,也不觉得应该酬谢;天天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不知道谁使他这样。圣人经过之处,人们潜移默化;驻足之处,春风化雨,有如神助;上与天、下与地同时运转,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拓展:

  • 韩魏之家:春秋时期时晋国的韩、魏两家大臣。
  • 欿然:谦虚的样子。
  • 皞皞:即“浩浩”,舒畅自得的样子。
  • 君子:此处指君王和圣人。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 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 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孟子说:“舜住在深山的时候,和木、石为伴,与鹿、猪同游,跟深山中野老村夫不同的地方极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好的言语,看到一桩好的行为,〔便采用推行〕这种力量,好像江河决了口,汹涌澎湃,谁也阻挡不了。”

孟子说:“不做我不愿做的事情,不要我不想要的东西,这样就行了。”




译文: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那些受疏远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 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专以讨得君主的欢心为喜悦;有安定国家的臣,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张能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伟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万物便随之端正。”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译文:

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 但却不是他的快乐所在;立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是君子的快乐,但却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纵使他的抱负实现也不会增加,纵使他穷困也不会减少,因为他的本分已 经固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色清和润泽, 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用言语, 别人也能理解。”

拓展:

  • 睟然:清和润泽的样子。
  • 盎:音àng,显现。




译文: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住到北海海滨,听说文王兴起来了,便说:‘何不归向西伯呢!我听说他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

姜太公躲避纣王,住到东海海边,听说文王兴起来了,便说:‘何不归向西伯呢!我听说他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者的人,那仁人便把他那儿作为自己的归宿了。

五亩地的宅院,在墙下栽植桑树,妇女养蚕缫丝,老年人足以有丝绵衣穿了。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要丧失它们繁殖的时机,老年人足以有肉吃了。百亩的土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足以吃饱了。

所谓西伯善于赡养老者,是指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人民栽种和畜牧,引导他们的妻子儿女去奉养自己家的老人。

五十岁,没有丝绵衣穿便不暖和;七十岁,没有肉吃便感到饥饿。穿不暖,吃不饱,叫作挨冻受饿。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就是这个意思。”

拓展: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萍、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西伯:即周文王。



译文:

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饮食有一定时候,费用有一定节制,财物便用之不尽。老百姓离开了水与火就不能够生活,可是,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时,没有不给予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的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了,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 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 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拓展:

  • 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 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
  • 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 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译文: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本来是不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拓展:

  • 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
  • 跖:即是盗跖。春秋末鲁国人 ,姬姓,展氏,名跖,又作 蹠、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当时鲁国贤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氏。
  • 杨子: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 墨子:即墨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 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有学者认为是《说苑·修文》的颛孙子莫。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因为有大官做便改变他的操守。”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孟子说:“尧、舜爱好仁德,是出于天然本性;商汤和周武王是身体力行;五霸是借来运用,以此匡正诸侯。但是,久借不还,又怎知他不会最终拥有呢?”

拓展:

  •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 辟:同“譬”。
  • 九轫:韧,同“用”,古代量词,一用六尺或八尺,九例则相当于六七丈。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违背义礼的人,便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大为高兴。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百姓也大为高兴。’贤人作为臣属,君王不好,本来就可以放逐他吗?”

孟子说:“是伊尹那样的想法,就可以;不是伊尹那样的想法,就是篡夺了。”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 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 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信用。‘不白吃饭啊!’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 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 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

拓展:

  • 公孙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
  • 伊尹:己姓,伊氏,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二说为有莘国,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
  • 《诗》曰: 引自《诗经·魏风·伐檀》。
  • 太甲:子姓,名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 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不义地把齐国交给他,他都不会接受,别人都相信他;但是他那种义也只是舍弃一筐饭一碗汤的义。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要父兄君臣尊卑还大的。因为他有小节操,便相信他的大节操,怎么可以呢?”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说:“地位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拓展:

  • 仲子:即陈仲,也叫陈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战国时著名的贤士。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
  • 桃应:孟子的学生。
  • 皋陶:偃姓(一说为嬴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上古四圣”(尧、舜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 敝屣:破鞋子。
  • 訢:同 “欣”。
  • 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译文: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个样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孟子说:“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如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恭敬,那就如养鸟儿养爱犬等畜生一样。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前有了的。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虚留。”

孟子说:“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才能不辜负此大好天赋。”

拓展:

  • 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
  • 垤泽之门:宋国城门。
  • 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




译文:

齐宣王想要缩短守孝的时间。

公孙丑说:“守孝一年,不比停下完全不守强些吗?”

孟子说:“这好比有个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地扭吧,只要教导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便行了。”

  王子有死了母亲的,他的师傅为他请求守孝几个月。

公孙丑问道:“像这样的事,怎么样?”

孟子答道:“这个是想要把三年的丧期守满事实上却做不到。即便多守孝一天也比不守孝好,是对那些没人禁止他守孝却不去守的人说的。”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 方式。”

拓展:

  • 财:通“材”。
  • 淑:通“叔”,拾取。
  • 艾:同“刈”,取。
  • “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 的人便跟着他做。”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人的。”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 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拓展:

  • 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 公都子:战国学者,齐人,孟子弟子。
  •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 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 物。”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 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晚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于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拓展:

  • 缌: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
  • 小功:服丧五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这种。
  • 放饭流歠:大吃猛喝。
  • 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


《孟子·尽心章句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