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

《尽心章句下》

译文:
孟子说:“太不仁义了,梁惠王这个人哪!仁人把他给喜爱者的恩德推广到他不爱的人,不仁者却把他给不喜爱者的祸害推广到他喜爱的人。”
公孙丑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道:“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的缘故,驱使他的百姓去作战,暴尸荒野,骨肉糜烂。被打得大败了,预备再战,怕不能得胜,又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决一死战,这个就叫作把他给不喜爱者的祸害推广到他喜爱的人。”
拓展:
- 魏惠王: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国安邑人。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魏武侯之子。
- 公孙丑: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拓展:
- 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 《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 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很会布阵,我很会打仗。’这是大罪。国君若喜爱仁德,打遍天下无敌手。商汤往南征讨,北狄便埋怨;往东征讨,西夷便埋怨,说:‘为什么把我排在后面?’周武王讨伐殷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和百姓为敌的。’百姓都额头碰地磕起头来。‘征’的意思是‘正’,若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哪里用得着战争呢?”
拓展:
- 陈:同“阵”。
- 北狄:有的本子作“北夷”,应以“北狄”为是。
- 厥:‘厥’同“蹶”,顿,叩。

译文:
孟子说:“木工和专做车轮、车箱的人只能够把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却不能够让别人一定有技巧。”
孟子说:“舜吃干粮啃野菜的时候,似乎是要终身如此了;等他做了天子,穿着麻葛单衣,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好像这些本来就是他的。”
孟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杀戮别人亲人有多严重了:杀了别人的父亲,别人也就会杀他的父亲;杀了别人的哥哥,别人也就会杀他的哥哥。那么,虽然父亲和哥哥不是被自己杀掉的,但也相差不远了。”

译文:
孟子说:“古代设立关卡是打算抵御残暴,今天设立关卡却是打算实行残暴。”
孟子说:“本人不依道而行,道在妻子儿女身上都行不通;使唤别人不合于道,要去使唤妻子儿女都不可能。”
孟子说:“对利考虑周全的人荒年不会丧生,把心思用于道德的人乱世不会迷惑。”
孟子说:“珍惜名誉的人,可以把有千辆兵车国家的君位让给他人;如果不是珍惜名誉的人,即便要他让一筐饭,一碗汤,一张脸也会扯得老长。”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缺乏粮食;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国政荒废,国家的用度就会不够。”
孟子说:“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天下的,从没有这样的事。”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最轻。所以得到百姓的赏识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便做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清洁,祭祀也按时进行,但还是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便是这样。所以听到伯夷风操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也清廉起来了,懦弱的人也想着要独立不移了;听到柳下惠风操的人,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他们在百代以前发奋有为,而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奋发鼓舞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何况是亲自接受熏陶的人呢?”
拓展: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人’和‘仁’合起来说,就是‘道’。”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便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就走,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孟子说:“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是由于与两国君臣没有交往的缘故。”
貉稽说:“我被人家说得很坏。”
孟子说:“没有关系。士人讨厌这种多嘴多舌。《诗经》说过:‘烦恼沉沉压在心,小人当我眼中钉。’这是形容孔子一类的人。又说:‘所以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这是说的文王。”
孟子说:“贤人一定会用自己的明白来让别人明白,现在有些人自己还模模糊糊,却企图让别人明白。”
拓展:
- 貉稽:姓貉名稽的一位官员。
- 《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引用自《诗经·邶风·柏舟》。
- 《诗》云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引用自《诗经·大雅·绵》。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间,经常去走它就变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给堵塞了。”
高子说:“禹的音乐好过文王的音乐。”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曰:“因为禹传下来的钟钮都快断了。”
孟子说:“这个何足以证明呢?城门下车迹那样深,难道只是拉车的马的力量所致吗?〔那是由于日子长久车马经过多的缘故。禹的钟钮要断了,也是由于日子长久了的缘故哇。〕”
拓展:
- 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
- 径:同“陉”, 山路。
- 介然:意志专一的样子。
- 尚:同“上”。
- 追蠡:就是钟纽(钮),即古钟悬挂之处;追,旧读duī,蠡,音lí。
- 两马:大夫所乘车用两匹马。

译文:
齐国遭了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都以为老师会再度劝请齐王打开棠地的仓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做一次吧。”
孟子说:“再做一次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变好了,士人都以他为榜样。有次野地里有许多人正追逐老虎。老虎背靠着山角,没有人敢于去迫近它。他们望到冯妇了,便快步向前去迎接。冯妇也就捋起袖子,伸出胳膊,走下车来。大家都喜欢他,可是作为士的那些人却在讥笑他。”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对于美色,耳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对于芬芳的气味,手足四肢喜欢舒服,都是人的天性使然,但是得到与否,却属于命运,所以君子不会以天性为借口而强求它们。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能够实现与否,属于命运,但也是天性使然,所以君子不会以命运为借口而不去顺从天性。”
拓展:
- 陈臻:孟子弟子之一。
- 棠:地名,今山东即墨南有甘棠社。
- 冯妇:冯,姓;妇,名。
- 臭:读作“嗅(xiù)”,气味,这里指芬芳之气。
- 安佚:今写作“安逸”,不辛劳,舒服;佚,音yì,通“逸”。

译文: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的人?”
孟子答道:“善良的人,有自信的人。”
“什么叫作善良?什么叫作有自信?”
答道:“发自肺腑的叫作‘善良’,有道德学养叫作‘自信’;把那善良、自信充实扩大叫作‘美好’;充实扩大之,使之光辉洋溢,叫作‘伟大’;将那伟大光辉化育天下众生,便叫作‘圣’;圣而臻于妙不可言便叫作‘神’。乐正子是介于‘善良’和‘有自信’两者之中,‘美好’‘伟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物。”
拓展:
- 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战国时齐国人。
- 乐正子:战国时人,仕于鲁。名克。孟子弟子。

译文:
孟子说:“逃离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向杨朱一派;逃离杨朱一派的,一定归向儒家一派。只要他回归,接受他就算完了。今天同杨、墨两家辩论的人,好像追逐走失的猪一般,已经送回猪圈了,还要把它的脚给绊住。”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有征收谷米的,还有征发人力的。君子只采用其中一种,其余两种暂缓征用。如果同时用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如果三种同时用,那连父子之间也只能离散而各奔东西了。”
孟子说:“诸侯的宝贝有三件:土地、百姓和政治。把珍珠美玉当作宝贝的,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拓展:
- 苙:畜养牲畜的栏。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死了!”
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
答道:“他这个人只有小聪明,但是未曾闻知君子的大道理,那便足以招来杀身之祸了。”
拓展:
- 盆成括:盆成,姓;括,名。战国时齐国人。仕齐被杀。

译文: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没有织成的鞋放在窗台上,旅馆中人去取,却不见了。
有人便问孟子说:“跟随您的人,连这样的东西也藏起来吗!?”
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鞋而来的吗?”
答道:“大概不是的。您老人家开设的课程,已去的不追问,将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怀着追求真理的心而来,便也就接受了,那难免良莠不齐呢。”
拓展:
- 业屦:未织成的鞋。
- 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所不忍心的人和事,把它延伸到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个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延伸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义。
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心,仁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挖洞跳墙的心,义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受鄙视的言行举止,那就无往而不合于义了。
一个士人,不可以同他谈论却去同他谈论,这是用言语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可以同他谈论却不同他谈论,这是用沉默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这些都是和挖洞跳墙类似的。”
拓展:
- 无受尔汝之实:“尔”“汝”为古代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如果平辈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表示对他的轻视贱视;孟子这话的意思是,若要不受别人的轻贱,自己便先应有不受轻贱的言语行为。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操守简单,效果却广大的,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浅近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最终可以使天下太平。做人最怕是放弃自己的田地,而去给别人耘田,要求别人的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孟子说:“尧舜的美德是出于本性,汤、武则是通过修身而将美德加之于己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无不合于礼的,是美德中达到了顶点的。为死者而哭的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贯彻道德,远离邪僻,不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行为端正。君子依法度而行,只是等待天命罢了。”
拓展:
- 不下带:指人通常所看到的在自己的腰带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见、目力所及的事情。

译文:
孟子说:“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菜肴满桌,姬妾几百,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饮酒作乐,驰驱畋猎,跟随的车子多达千辆,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那人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符合古代制度,我为什么要怕那人呢?”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纵然不排除早死,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某人欲望强烈,纵然不排除长寿,可能性也会极低。”
拓展:
- 榱题:本义是房椽子,此处指屋檐。

译文:
曾晳喜欢吃羊枣,曾子因而自己舍不得吃羊枣。
公孙丑问道:“烧肉末和羊枣哪一种好吃?”
孟子答道:“烧肉末呀!”
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烧肉末却不吃羊枣?”
答道:“烧肉末是大家都喜欢吃的,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就好比父母之名要避讳,姓却不避讳一样;因为姓是许多人相同的,名却是他一个人的。”
拓展:
- 曾晳:即曾点,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宗圣” 曾参之父,孔子 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
- 曾子: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 公孙丑: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
- 羊枣:小柿子,现在叫作牛奶柿。
- 讳名:古代对于父母君上的名字,讲不得,写不得,叫作避讳。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呢!我们那里的学生狂放而耿直,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那些狂放的人?”
孟子答道:“孔子说过:‘不能得到中行之士和他相交,又硬要交友的话,那总要交到狂放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敢于进取,狷介者还不至于做坏事。’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行之士吗?未必一定得到,所以只能想次一点的了。”
拓展:
- 万章:孟子高足弟子。

译文:
“请问,怎么样的人才能叫作狂放的人呢?”
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
“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答道:“他们志大而好夸夸其谈,总在说,‘古人哪!古人哪!’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做不到说的那么多。假如这种狂放的人还是得不到,便想结交不屑于做坏事的人,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
孔子说:‘从我家大门经过,而不进到我屋里来,我也并不遗憾的,那只有好好先生了。好好先生,是戕害道德的人。’”
问道:“怎样的人才可以叫他好好先生呢?”
答道:“‘为什么如此志大而夸夸其谈呢?说的挨不着做的,做的也挨不着说的。只是说,古人哪,古人哪。’〔又议论狷介之士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欢愁眉苦脸呢?’〔又说:〕‘生在这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过得去便行了。’事事迎合,处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拓展:
- 琴张:不知何人。
- 牧皮:不知何人。
- 乡原:原,同“愿”;也作“乡愿”。乡原指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也就是现代所谓“老好人”、“好好先生”。
- 踽踽凉凉:落落寡欢的样子。
- 阉:指阉人,即宦官。阉然指像宦官那样巴结逢迎的样子。

译文: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说他是个诚谨善良的人,他也到处表现为是个诚谨善良的人,孔子竟把他看作戕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
答道:“这种人,要非难他,却又举不出什么大错误来;要讥刺他,却也没什么可讥刺,他只是向世间通行的恶俗看齐,和这个污秽的世界合流,居家好像忠诚老实,行动好像清正廉洁,大家也都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正确,但是不能和他一道走上尧舜的大道,所以说他是戕害道德的人。
孔子说过,厌恶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巴草,因为怕它把禾苗弄乱了;厌恶满嘴仁义行为相反的人,因为怕他把义搞乱了;厌恶巧舌如簧辩才无碍的人,因为怕他把信实搞乱了;厌恶郑国的乐曲,因为怕它把雅乐搞乱了;厌恶紫色,因为怕它把大红色搞乱了;厌恶好好先生,就因为怕他把道德搞乱了。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经常正道就可以了。经常正道不被歪曲,老百姓就会振奋兴起;老百姓振奋兴起,就没有邪恶了。”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这些人便是亲眼见到尧舜之道从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汤,便是只听到尧舜之道从而了解其道理的。
从汤到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些人,便是亲眼见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文王,便只是听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
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便是亲眼见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像孔子,便只是听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
从孔子一直到今天,有一百多年了,离开圣人的年代竟然像这样地为时不远,距离圣人的故居竟然像这样地触手可及,但是没有继承的人,那就真是没有继承的人了。”
拓展:
- 皋陶:偃姓(一说为嬴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上古四圣 ”(尧 、舜 、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 伊尹:己姓,伊氏,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二说为有莘国,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
- 莱朱: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左相。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是商汤的贤臣。
- 散宜生:“散宜”为氏,“生”为名。西周开国功臣,周文王的贤臣,是“文王四友”之一,与姜尚、太颠等同救西伯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