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章句下》

《万章章句下》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狐媚之色,耳朵不听恶心之声。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乡野。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认为同乡下人相处,就好比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地炭灰之上。就在商纣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期盼着天下的清平。所以闻知伯夷高风亮节的人中,贪夫都能变得廉洁,懦夫也能独立不移。
拓展: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译文: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天下太平时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我是天生之民中的先觉者,我将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芸芸众生。’他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被尧舜之道的雨露所沾溉,便好像自己把他推进山沟里让他去死一样。他就是如此把匡服天下的重任一肩挑上。”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也不因官小而辞掉。立于朝廷,见有贤人,从不隐瞒,但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弃若敝屣之时,他不怨恨;穷苦困厄之际,他不忧愁。同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边上一丝不挂,哪能就弄脏我呢?’所以闻知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中,胸襟狭小的变宽厚了,刻薄寡恩的也敦厚了。
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滤干就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辞官就辞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拓展:
-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孟子又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白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平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像先敲青铜镈钟,最后用玉制特磬收束一样。先敲镈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特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就好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那么远,凭你的力量;能够射中,却不凭你的力量。”
拓展:
- 伊尹,己姓,伊氏,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二说为有莘国,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 。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
- 由:同“犹”。

译文:
北宫锜问道:“周朝排定的官爵和俸禄的等级制度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答道:“详细情况已经不能够知道了,因为诸侯厌恶它妨碍自己,都把那些文献毁灭了。但是,我也曾听说过一些大致情形。天子为一级,公一级,侯一级,伯一级,子和男合起来算一级,一共五级。君为一级,卿一级,大夫一级,上士一级,中士一级,下士一级,共六级。按照规定,天子管理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公和侯各一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各五十里,一共四级。土地不够五十里的国家,够不着天子,因此附属于诸侯,叫作‘附庸’。天子的卿,其封地等同于侯;大夫,其封地等同于伯;元士,其封地等同于子、男。
大国土地纵横各一百里,君主的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四倍,大夫为上士的两倍,上士为中士的两倍,中士为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和平民任小官者相同,其俸禄足以抵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
稍小一点的国的土地为方圆七十里,君主的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三倍,大夫为上士的两倍,上士为中士的两倍,中士为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和平民任小官者相同,其俸禄足以抵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
小国的土地纵横各五十里,君主的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两倍,大夫为上士的两倍,上士为中士的两倍,中士为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和平民任小官者相同,其俸禄足以抵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
农夫的耕种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田地的耕作,上上等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上次等养活八个人,中上等养活七个人,中次等养活六个人,下等养活五个人。平民之任小官者,他们的俸禄也比照上文分等级。”
拓展:
- 北宫锜:战国时期卫国人,五十多岁时新任卫国太宰。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如何交朋友。”
孟子答道:“不要仗着自己年纪大,不要仗着自己地位高,不要仗着自己兄弟富贵来交友。所谓交朋友,是心灵品德的交集,绝不能有所倚仗。
孟献子是有着一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位,我忘记了。
献子同这五位相交,并不会想到自己是有着富贵之家的大夫。这五位,如果也想着献子是有着富贵之家的大夫,就不会同他交友了。不单单是有着一百辆车马的大夫如此,即使小国之君也有朋友。
费惠公说:‘我对子思,只是把他当作老师;对于颜般,只是把他当作朋友;王顺和长息,不过是侍奉我的人罢了。’
不单单小国的君主如此,即使大国之君也有朋友。
晋/平/公/对/待/亥/唐,亥唐叫他进去,便进去;叫他坐,便坐;叫他吃饭,便吃饭。即便是糙米饭蔬菜汤,未曾没吃饱过,因为不敢不吃饱。然而也就做到这个地步罢了。不和他共有天授之位,不和他共治天授之职,不和他共食天授之禄,这不过是士人尊敬贤者的态度,不是王公尊敬贤者应抱有的态度。
舜谒见尧,尧请女婿住在另一处官邸中,也请他吃饭,接着互为客人和主人,这就是天子和老百姓的交友。以卑贱者身份尊敬高贵者,叫做尊重贵人;以高贵者身份尊敬卑贱者,叫作尊敬贤者。尊重贵人和尊敬贤者,道理是一样的。”
拓展:
- 万章:是孟子高足弟子。
- 孟献子:姬姓孟孙氏,名蔑,世称仲孙蔑 。春秋时期鲁国外交家、政治家,孟文伯之子,亚圣孟子先祖,先祖公子庆父,弑杀鲁闵公 ,后代出于避讳,改仲孙氏为孟孙氏,三桓之一。
- 乐正裘:春秋时鲁国人。
- 牧仲,又名牧中。春秋时期鲁国有名的贤人。
- 费惠公:费国君主,姬姓季氏。
- 颜般:乃颜子之子。
- 长息:公明高弟子。
- 晋/平/公:姬姓 ,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 亥唐:春秋时晋国人。贤者,隐居不仕。
- 蔬食:蔬,同“疏”。
- 尚:同“上”。
- 甥:女婿;舜是尧的女婿。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互相交流的时候,要抱持什么态度?”
孟子答道:“毕恭毕敬。”
万章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孟子说:“尊者有所赐予,还得想想:‘他得来这礼物合于义呢,还是不合于义?’然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因此便不拒绝。”
万章说:“我说,我不用言辞拒绝他的礼物,用心来拒绝罢了,心里说,‘这是他取自百姓的不义之财呀’,再用托词来拒绝,难道不可以吗?”
孟子说:“他依规矩同我交往,依礼节同我接触,这样,孔子都会接受礼物的。”
拓展:
- 尊者:与“长者”不同;长者以年齿言,尊者以地位言。

译文:
万章说:“如今有一个在国都郊外拦路抢劫的人,他也依规矩同我交往,也依礼节送我东西,这样就可以接受赃物了吗?”
孟子说:“不可以;《康诰》说:‘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是人人都可以杀掉的。’可见这种人是不必先教育就可以诛杀的。这种法律,殷商受之于夏朝,周朝受之于殷商,没有更改;如今这法律更是显赫昭彰,又怎么可以接受赃物呢?”
万章说:“今天这些诸侯,他们的财物取自于民,也和拦路抢劫差不多。假如做好交流时的礼节,那么君子也就接受了,请问这又如何解说呢?”
孟子说:“你以为若有圣王兴起,对于今天的诸侯,是不加区别全部诛杀呢,还是先行教育,如有不改悔者,然后分别不同情形再行诛杀?而且,不是自己所有,而取得它,将这种行为说成抢劫,这只是把它归类到‘义’的顶点才说的话。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鲁国人争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都可以,何况接受赐予呢?”
拓展:
- 御:拦截,禁止。
- 《康诰》曰:此指《尚书·康诰》。
- “越”:为语气词,无实义。
- 闵:同“暋”(mǐn),强悍,强横。

译文:
万章说:“然而,孔子出来做官,不是为了行道吗?”孟子说:“是为了行道。”
“既然为了行道,为什么又争夺猎物呢?”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规定祭祀所用器物和祭品,但不用各处的食物来满足文书规定的祭祀。”
万章说:“他为什么不离开呢?”
孟子说:“孔子做官,总要试验一下。试验之后,主张可以实行,君主却不肯实行,这才离开,所以他未曾在一个朝廷停留达到三年。孔子有因可以行道而做官,也有因为君主礼遇他而做官,也有因国君养贤而做官。对于季桓子,是因为可以行道而做官;对于卫灵公,是因为礼遇而做官;对于卫孝公,是因为国君养贤而做官。”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候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候也是为了奉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便该拒绝高官,而居于卑位;拒绝厚禄,而只拿薄薪。拒绝高官,居于卑位;拒绝厚禄,只拿薄薪,怎样才合适呢?去守门打更好了。
孔子曾经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他说:‘只是数字对得上而已。’也曾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官,他说:‘只是牛羊壮实成长了而已。’位置低下,而议论朝廷大事,是罪过;站在别人朝廷上做官,而不能贯彻正义的主张,是耻辱。”
拓展:
- 孔子先簿正祭器:孔子首先用修订簿书来匡正宗庙祭祀之器。
- 际可、公养:“际可”为独对某一人之礼遇,“公养”则是对当时一般人之礼待。
- 抱关击柝:抱关,守城门的军卒;柝,音tuò,值更所击的木头,中空,类今之木鱼。
- 委吏:管仓库的小官。
- 乘田:管畜牧的小官。

译文:
万章说:“士人不仰仗别国诸侯生活,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不敢这样。诸侯失去了国家,然后才仰仗别国诸侯,这是合于礼的;士仰仗别国诸侯,是不合于礼的。”
万章说:“君主如果送给他谷米,那接受吗?”
孟子说:“接受。”
“接受又有个什么说法呢?”
答道:“君主对于流亡者,本来可以周济他。”
问道:“周济他,就接受;赐予他,就不接受,为什么呢?”
答道:“不敢啊。”
问道:“请问,不敢接受,又是为什么呢?”
答道:“守门打更的人都有一定的职务,因而接受上面的给养。没有一定的职务,却接受上面的赐予的,这被认为是不恭敬的。”
拓展:
- 氓:自他国流亡而来之民。

译文:
问道:“君主给他馈赠,他也就接受,不知道可以经常这样做吗?”
答道:“鲁缪公对于子思,就是屡次问候,屡次送给他肉食,子思不高兴。最后一次,子思便挥手把来人赶出大门,然后朝北面磕头作揖拒绝了,并说:‘今天才知道君主把我当狗当马畜养。’大概从此才不让仆役给子思送礼了。喜爱贤人,却不能重用,又不能有礼貌地照顾生活,可以说是喜爱贤人吗?”
问道:“国君要在生活上照顾君子,要怎样才能照顾得好呢?”
答道:“先称述君主的旨意送给他,他便作揖磕头而接受。然后管理仓库的人经常送来谷米,掌管伙食的人经常送来肉食,这些都不用称述君主的旨意了。子思认为为了一块肉便让自己劳神费力作揖行礼,这便不是照顾君子生活的方式了。
尧对于舜,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向他学习,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百官、牛羊、仓库全都具备,来让舜在田野中得到周到的生活照顾,然后提拔他到很高的职位上。所以说,这才算是王公尊敬贤者呀!”
拓展:
- 鲁缪公:就是鲁穆公。本名姬显,战国初期鲁国国君,他为鲁元公儿子。他注重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使鲁国一度出现安定局面。
- 子思:孔伋,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再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 鼎肉:熟肉。
- 摽:音biāo,挥手让别人走开。
- 稽首再拜:碰头于地叫作稽首;再拜,作揖两次;“再拜稽首”是吉拜,表示接受礼物;“稽首再拜”是凶拜,表示拒绝礼物。
- 庖人:官名,类似现在的食堂主任。
- 仆仆尔:烦琐的样子。
视频中缺少一段:
原文: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士子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不曾有过职位的人,住在城市,便叫作市井之臣,住在乡野,便叫作草莽之臣,这都叫作庶人。庶人不送见面礼而取得臣属资格,不敢去谒见诸侯,这是礼节。”
拓展:
- 传质:拿礼物(贽,也就是质)求见,必先由守门者传达,这叫作“传贽”。

译文:
万章说:“庶人,召他去服役,便去服役;君主想要接见他,召唤他,却不去谒见,这又为什么呢?”
孟子说:“去服役,是应该的;去谒见,是不应该的。而且君主想要见他,为的是什么呢?”
万章说:“为的是他见多识广,为的是他品德高尚。”
孟子说:“如果为的是他见多识广,那天子都不能召唤老师,何况诸侯呢?如果为的是他品德高尚,那我也没听说过想要和贤人见面却召唤他去的。
鲁缪公屡次拜访子思,说:‘古代有着千辆兵车的国君和士人交友,是怎么样的呢?’子思不高兴,说:‘古代人说的意思,是说以士人为师吧,难道是说和士人交友吗?’子思的不高兴,难道不是心里这样说:‘论地位,那你是君主,我是臣子,哪敢和你交朋友呢?论道德,那你是向我学习的人,怎么够格和我交朋友呢?’千乘之国的国君追求和他交朋友都办不到,何况召唤他呢?
齐景公田猎,用旌来召唤猎场管理员;他不来,准备杀他。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对这个管理员取他哪一点呢?就是取不是他应该接受的召唤之礼,他硬是不去。”
拓展:
-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

译文:
问道:“请问召唤猎场管理员该用什么呢?”
答道:“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旃,召唤士用旂,召唤大夫用旌。用召唤大夫的礼节去召唤猎场管理员,猎场管理员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礼节去召唤庶人,庶人难道敢去吗?更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
想同贤人会面,却不依循规矩礼节,就好比要请他进来却闭上门。义好比是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能从这条路上走,从这扇门里进。《诗经》说:‘大路平似磨刀石,又像箭矢一般直。君子在它上面走,小人以它为法式。’”
拓展:
- 旃:音zhān,曲柄旗。
- 旂:音qí,有铃铛的旗。
- 《诗》云: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大东》。
- 底:作“厎”,“厎”即“砥”字,磨刀石。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国君之命在召唤,不等车马驾好便径行走去。这样看来,孔子错了吗?”
答道:“那是因为孔子正在做官,有职务在身,国君用他担任的官职去召唤他。”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优秀人物才结交那一乡的优秀人物,一国的优秀人物才结交那一国的优秀人物,天下的优秀人物才结交天下的优秀人物。觉得结交天下的优秀人物还不够,便又追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为何许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一个时代。这就是上溯古人和他们交朋友。”
拓展:
- 尚:同“上”。
- 颂:同“诵”。

译文:
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事。
孟子说:“王所问的是哪种公卿?”
王说:“公卿难道还有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公卿。”
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宗的公卿。”
孟子说:“国君若有重大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废掉他而改立别人。”
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王不要奇怪。王问我,我不敢不告诉您正确的。”
宣王脸色淡定了,又请问非王族的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离去。”
拓展:
- 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 齐威王之子。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一直到齐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齐湣王立后,喜欢单独演奏,处士赶紧逃亡,这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
- 贵戚之卿:同姓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