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2023-05-04 12:55 作者:铁山望江一闲人  | 我要投稿

原文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糖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泄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白话

正当长夏季节,湿热都很旺盛,热气蒸蒸像火烤的一样,人体感受这种湿热之邪,多表现为四肢困倦,精神差,疲乏懒动,胸中痞满,呼吸气促,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或是喘息气促,身热心烦,胃腕痞满,小便黄而次数多,大便糖薄,次数多,或下痢色黄如糜粥样,或像淘米水样;口渴或不渴,不想吃东西,自汗,身体沉重;或汗出较少,脉象洪大而缓,这是血先受病而气没有受病的表现。假如血气相搏,必然兼见迟脉,虽然疾病在症状上稍有差异,但是致病因素都是湿热则是一致的。宜用清热利湿的方剂治疗。

 

原文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茂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日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 (泔浸,去皮)、升麻已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 (炒黄)、橘皮、白术已上各五分、麦门冬 (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已上各三分、青皮(去白) 二分半、黄 (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白话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具有轻清上浮,司开合、固护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热则气泄。现在暑邪侵犯卫表,使卫外不固,因而患者身热自汗,以黄英为主药,甘温补益卫气;人参、橘皮、当归身、日草,H微温,补中益气作为辅药;苍术、白术、泽泻渗水利湿以除湿;升麻、葛根甘辛平,开散如风,善清热解肌且风性胜湿;湿胜困脾,健运失司则胃腕痞满,纳差,食物难于消化,因此,用炒六曲,味甘辛,及辛温的青皮消食导滞,舒利中焦气机。肾恶燥,应当急用味辛的药物滋润,所以用苦辛寒的黄柏借助参、茂等甘味药以泻火热,肾虚行使补法,应当滋补生化的源泉,所以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的酸甘微寒,兼治暑热侵害大肠。方名为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黄芪一钱(汗少,减去五分)、苍术一钱(去皮,淘米水浸泡)、升麻一钱、人参 (去芦) 五分、泽泻五分、炒神曲五分橘皮五分、白术五分、麦门冬(去心)三分、当归身三分、炙甘草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 (酒洗,去皮) 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以上药物切碎,混匀,加水二大盏,煎到一盏,除去药渣,空腹热服。药味组成,荆量大小,临证施治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

 

原文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及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英苓、灯心、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复立交证加减法于后。

 

白话

这种病都是由于饮食失常、劳倦过度损伤脾胃的元气当天气暑热时,湿热侵害人体而发病。由于暑伤元气,卫外不固,患者自汗身重,但也不可过用泽泻、猪苓、苓、灯心草、通草、木通等淡渗利尿之药,以免重伤津液。这类药大多在长夏湿热旺盛的季节使用,以泻脾胃湿热之邪,使湿热去,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从而达到补肺益肾之效。清暑益气汤已经是权衡各方面情况而制订的方剂,假如没有感受时令湿热,且脾运及胃纳均正常者;或者是小便次数多,湿热没有侵犯肝肾的人误用了上述淡渗利尿药,必然大伤肝肾真阴,使肾精耗绝。由于肾阴为元阴,瞳子属肾,肝开窍于目,因而先影响双目,表现为目涩或视物不清等。根据变证,再拟相应的加减法于后。

 

原文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檗以益真阴。

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白话

心火乘脾,是母病及子。脾受大侵,灼伤阴血,运化失职,清阳之气伏于脾土之中,不能升发;五行中,脾为士脏,因而地是指人体的脾脏。必须用当归补血活血,并用少许黄柏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以益肾阴。

素体脾胃虚弱的证候,必须用少量升麻,因为升麻是足阳明、足太阴两经的引经药。升麻可使脾胃下陷到阴部的清阳之气升到上部阳道,从阴引阳使阳气右升上注于肺中。春天是万物生发之季,为肝所主的时节,少阳与厥阴相表单,因此,少阳也主行春令升发的阳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所以,更要加上少量柴胡,引少阳脉气上行,用以协助脾胃等经升发阳气。清阳得升,浊阴可降,脾胃运化正常,阴阳生化才能源源不断,像春天的万物和调一样。

 

原文

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英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英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腾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夙@肉消而反行阴道故使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之出地,右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噬干者,加干葛。

 

白话

脾虚的原因,是由于心火亢盛侵犯脾土;其次是心火刑金,肺受火灼,肺气受伤。黄用量必须最多,其次是甘草的用量,再次是人参的用量,这三味药都是味甘性温的补阳药。脾虚,首先不能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到肺,因此肺气先绝,所以用黄茂甘温补益肺卫,固表止汗,不使自汗过多从而损伤人体的元气。呼吸喘急,少气懒言,须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心火侵犯牌土,须用炙甘草泻火而补牌胃中的元气。甘草用量最少,避免助长院满胸闷。如果素体脾胃虚弱,又发生急性疼痛,腹中拘急挛缩,腹肌紧张,甘草就应多用,以缓急止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病急的宜用药缓解。假若要权衡变证施治,必须加升麻从阴引阳,以防胃中浊阴之气坚盛不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运化失常,不但腹中急痛不止,反而导致腰臀部肌肉消瘦,阳气陷于下焦阴部。所以用升麻引下陷的清阳从肝肾阴道上升到阳道上部,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从而使阴阳调和。如果院腹胀满,去掉甘草;咳嗽历害的,去掉人参。如果口干、咽喉于燥的,加葛根以解热生津。

 

原文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悦 ;悦者,心感而烦闷不安也。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血逆行而乱。《内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已有甘温三味之论。或日: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少加黄檗,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主阳气矣。

 

白话

脾胃已虚,不能够升发清阳之气,是由于下焦阴火伤及到脾胃,致使营气、卫气化源不足,营血亏虚,营气伏于下焦肝肾,虚火炽盛,逐渐煎熬,使血气日渐亏少;况且心包和心都是主血脉的,应亏则心失所养,神无所依而心烦意乱,病名叫做愧;愧是心中感乱且烦闷不安。这种病,是由于脾胃的生理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互干扰,乱于胸中,使得全身经脉气血运行逆乱。《灵枢·官能篇》说:病从下而上的,就当引清阳之气上行以去其邪。所以应该用辛温和甘温的药物生发阳气,阳生则脏腑机能活动正常,就能促使阴血的生长。前面已经提出了用黄、人参、炙甘草这三味甘温药益气生阳的理论。或许有人会问甘温益气的药怎么能够生血呢? 它们又不是补血之药。仲景的方法是,血虚用人参补阳益气,是因为阳气旺就能够促使阴血的生长。更要加上当归和血。又官加少量黄柏以泻下焦之火,从而达到救肾水的作用。一般甘 (苦)寒之药可以清热泻火,火热得泻,心神无扰则心气平和,神自安宁。如果心烦意乱仍不能止,可以加少量黄连以清上焦之热。·-般泻心火可采用补肾水的方法,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自然能降扶持脾胃中的阳气,使阳升阴降,生化功能正常也非常重要。

 

原文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也。

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白话

如果下熊阴火上浮,扰乱心神,可用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如果心烦的症状减轻了,就不宜再服,以免苦寒重镇太过损伤阳气,甚至是迫使阳气下陷。如果胃腕痞满,也要加少量黄连。由于清浊之气相互干犯,逆乱于胸中,因此用橘皮理气调胃,又能协助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还能辅助人参、黄、炙甘草等甘辛味的药物补中益气。

长夏之季,湿邪太盛,容易困脾。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加苍术、白术、泽泻等具有发汗及淡渗利湿作用的药物,以便使湿热之邪在上从汗,在下从小便而解。湿气太盛,脾于被困,影响消化功能,所以患者表现为纳差、食不知味,可以加炒六曲以消食健胃,助脾运化。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以泻火热,益肺气,以免长夏湿热太盛,损害了肺气,待到秋天,肺气不足。以上这些都是长夏三伏气候湿热正旺所用之药。


9.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