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方言,国语配音最后的遮羞布?深度解析“中配”方言的真正问题所在!

2023-07-16 00:00 作者:悠哉日常看家王  | 我要投稿

个人感觉up对方言使用的标准与否的那个出发点是有失偏颇的。

我认为方言的标准与否确实会给人带来一定的观感影响,但在大部分时候,这是只针对于那些对所用方言本身有所了解,会说甚至是本地人的情况下才会有一定的影响。真正影响到方言体验的其实还是配音与画面的和谐与否,以及方言在剧情中的合理与否,还有则是不同语言之间发音衔接的顺畅与否。


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各类影视剧作品都是最少服务于全国范围的,而在全国范围方言数量有统计的便有上万种,想让所有观众都熟知的方言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哪怕是像北京话、广东话、四川话等等知名方言。大多数人都是只知其口音而不知其标准,换句话说就是人家只要操一口地方方言出来,大部分观众压根就不知道你这到底标不标准。因为观众观看影视剧本质的体验是音画结合,一般没有人会去特意凝神听一门陌生语言的发音。即便是王一博和王传君对飙上海话,不了解上海话的观众也往往不会特别注意到他们标不标准的问题,甚至如果出现没有人物设定介绍而两人口音差距却很大的情况,观众可能还会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是在说不同的方言。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名侦探柯南里面的服部平次,如果不对他是关西口音这件事做强调,不懂日语的观众有多少能想到他的日语是带地方口音的,可能顶多就是认为他讲话比较有特色罢了。也就是说,方言标不标准,其实对影视剧的观看体验影响极其有限。


如果一部面向全国的,甚至全世界的影视作品被大部分观众们认为方言让观感变得很差的话,那大抵是其他方面出现问题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方言影响了人们的观看体验呢?


一、音画的不协调感


相信不少经常涉猎影视剧作品的人都会有所感触,那就是一些国语配音影视剧中总会出现一些画面表现与配音表达完全不一致的情况让人瞬间出戏。这一点放到方言的使用上也是一样的,这也是国语配音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地方。我们经常能在各类影视剧中发现一些“用力过猛”“阳气不足”“音不对人”“各奔东西”的尴尬配音,举个例子就是配音在画面舒缓的地方极尽情感、在画面爆发的时候缺乏气势、在画面温柔的地方声线粗野、在画面起伏的时候平淡如水。如此在声音和画面的体验上予以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打击,这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配音尴尬最根本的问题。方言虽然换了种语言,但任何语言的配音都是殊途同归,国语配音存在的根本问题,大抵不会因为语种的切换而消失。


二、方言使用在剧情中的割裂感


这也是当前国语方言配音较为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一部主打国语配音的影视作品里,任何非国语的语言出现都应当先给观众们一个铺垫或者做一个特殊处理。因为当一群人都在用标准的国语交流或者观众已经长时间习惯了国语配音时,突入的其他语言非常容易就会造成观众在视听体验上的割裂。就像你正在和几个朋友用标准的普通话交谈,其中一个一直不说话的朋友突然莫名其妙就窜出一句方言,而你之前从来没听他说过,也没想到他会突然说方言,他也一直这样说着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你觉得气氛会如何。。但如果你们一开始就是在讨论方言话题,那朋友说方言是不是就突然顺畅多了,这就是铺垫。而若是你的朋友突然说一句方言就不说话了,你问他在说什么,他说他在骂你小可爱,你突然红温,气氛开始焦灼,这就是特殊处理。总的来说就是方言在影视剧内出现的时机要合理,要顺应剧情,如果张口就来毫无铺垫和修饰,那就会演变成一场尴尬的演出。


三、不同语种发声特点造成的突兀性


这个大家从一些新闻采访里就能对比出来,带有一口浓重地方口音的大叔大妈说着一口尖锐的普通话对比起记者显得尤为突兀。这也使得许多人对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变得尤为反感。因为尖锐的普通话和原先平稳厚重的普通话相去甚远,加之本就卷不起来却要说卷舌音的舌头,两者混合双打导致语言的美感大打折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一些方言它就是发音就那样,一个人从小说到大,发音习惯已经形成,他的口音就只适合同样尖锐且不卷的语言了。所以,当同一段时间要出现多种方言的时候,选择让何种方言或者口音加入场景,以及各语言之间的衔接顺序该如何调整使得现场不会突兀也是一门需要研究的视听艺术。

方言,国语配音最后的遮羞布?深度解析“中配”方言的真正问题所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