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半夏 Ban xia
【性能】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1O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天南星 Tian nan xing
【性能】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3~l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鉴别用药】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禹白附 Yu bai fu
【性能】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用法用量】煎服,3~5克;研末服0.5~1克,宜炮制后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烈,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孕妇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内服。
附药 关白附
白附子之名,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evl) Raip的块根,称关白附。至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禹白附)何时收载入药的尚待进一步考证。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的正品广泛应用;而关白附毒性大,功效偏于散寒湿止痛,现已较少应用。
白芥子 Bai jie zi
【性能】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皂荚 zao jia
【性能】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旋覆花Xuan fu hua
【性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3~10g;布包。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Chuan bei mu
【性味】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未服1~2g。
【使用注意】反乌头。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浙贝母 Zhe bei mu
【性能】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鉴别用药】《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至明《本草汇言》始有本品以“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 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瓜蒌 Gua lou
【性能】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蒌1O~20g。瓜蒌皮 6~12g,瓜蒌仁1O~15g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
【鉴别用药】本品入药又有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之分。瓜蒌皮之功,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蒌仁之功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则兼有瓜蒌皮、瓜蒌仁之功效。
竹茹 Zhu ru
【性能】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竹沥Zhu li
【性能】甘,寒。归心、肺、肝经。
【功效】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用法用量】内服 30~50g,冲服。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瓿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对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天竺黄 Tian zhu huang
【性能】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粉冲服,每次0.6~1g。
【鉴别用药】竹茹、竹沥、天竺黄均来源于竹,性寒,均可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喘,竹沥、天竺黄又可定惊,用治热病或痰热而致的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天竺黄定惊之力尤胜,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竹沥性寒滑利,清热涤痰力强,大人惊痫中风,肺热顽痰胶结难咯者多用;竹茹长于清心除烦,多用治痰热扰心的心烦,失眠。
前胡Qian hu
【性能】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用法用量】煎服,6~10g;或入丸、散。
【鉴别用药】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化痰,治疗肺气上逆,咳喘痰多,常相须为用。但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前胡性偏寒,兼能疏散风热,尤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
桔梗 Jie geng
【性能】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用法用量】煎服,3~lO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海藻 Hai zao
【性能】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反甘草。但临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昆布 Kun bu
【性能】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同海藻,常与海藻相须而用。
【用法用量】煎服,6~l2g。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Ku xin ren
【性能】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紫苏子 Zisuzi
【性能】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5~1Og;煮粥食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百部 Bai bu
【性能】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紫菀 Ziwan
【性能】苦、辛、甘,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款冬花Kuan dong hua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用药鉴别】款冬花、紫菀,其性皆温,但温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润肺,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前者重在止咳,后者尤善祛痰。古今治咳喘诸方中,二者每多同用,则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枇杷叶 Pi pa ye
【性能】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桑白皮 Sang bai pi
【性能】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葶苈子 Ting li zi
【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鉴别用药】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常相须为用。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而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对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强,可兼治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白果 Bai guo
【性能】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用法用量】煎服,5~10g,捣碎。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紫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呼吸麻痹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