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计划【3】
从那个生锈的铁门出来,已经过了中午。陈文瑶回到雨岭石桥站前吃了午饭后,立即动身前往文件上第二个地点——雨岭洗煤厂遗址。雨岭洗煤厂遗址其实离刚才的雨港和雨岭货场不远,但是最近吃饭的地方在雨岭石桥站,所以只能多走一公里了。
现在雨岭洗煤厂遗址早就变成了一个小区,名叫“雨岭花园”。1962年雨岭煤矿关闭后,雨煤集团试图进口原煤通过铁路和水路运送到洗煤厂加工,但是发现成本太高,无法和电厂达成电煤合同;而随着家庭采暖向液化气转移,洛铁也在加速内燃化,洛格尼西亚的煤炭市场进一步缩小。双重压力下,雨煤集团在1965年关闭了雨岭洗煤厂,并把土地卖给了开发商。1966年,雨岭花园小区建成,是当时典型的“赫鲁晓夫楼”。
陈文瑶走进了这个小区,和同时期的小区不一样,这个小区没有领袖雕塑;和现代的小区不一样,这个小区没有艺术装饰。小区一进门的广场上,横陈着一台洗煤机。
洗。煤。机。
卧槽这么硬核的吗?
陈文瑶走近这台两人高的机器,边上一块白铁皮做成的牌子讲述这台机器的历史。这是一台1929年由理查德北约德赫斯特郡的一家工厂制造的机器,为雨岭洗煤厂工作到倒闭为止。这台机器出现在这里,非常突兀,却又奇妙地适合这个地方。与其说这些人不愿意从历史中走出来,不如说这里的时间被定格在了1965年雨岭洗煤厂被拆除的那一天。陈文瑶被这台机器彻底的迷住了。这种时代的厚重感让她一次次按下快门,当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已经拍了将近一百张照片了。
陈文瑶回过神,意识到她不能在这一台已经化为雕塑的机器上耗费太多时间,于是往小区的深处走去。她很快发现了第二个工业遗迹:位于小区北门的一段传送带。传送带的下方,是同样的白铁皮牌。这里曾是沃江省最长的传送带网络,长五公里多,从雨岭煤矿到这个洗煤厂,再到她刚刚去过的雨港和铁路货场。曾几何时,数以万吨的煤从这个传送带上流过,而承载着这一段历史的传送带,现在只剩下这么一小段了。陈文瑶虽没有同龄的女生一样那么感伤,但是这些历史遗迹和背后的故事太令人动容,她还是忍不住闭上眼转过头,试图让自己不哭出来。几个小时前她对雨岭的歧视荡然无存,取代这份歧视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雨岭镇的敬佩。
从洗煤厂遗址走出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没时间去雨岭煤矿的矿坑,只好回到办公室。她回到了雨岭石桥站,惊奇地发现了为数不多的一趟停靠雨岭镇的长途车:沃明开往锦程的FI347N次。中部城铁集团特急的车票可以用于所有路局的快车,也就意味着她可以搭乘这趟车回到石家河站。回到公司之后,她选了一些照片导入电脑,开始着手撰写雨港的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