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信心铭》翻译(二)观心不二
(二)观心不二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不要试图在两种对立的观念中寻找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正确与否因客观条件和要达成的目标而变化 的。
如果去赞成一方而否定另外一方,就陷入了固化的教条思维中了,陷入固化的教条思维,就丧失了灵活变通的判断能力。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对立”是相对于“统一”而产生的概念,对立的观念不能执着,“统一”的观念也不能执着。
“统一”会变成“对立”的,“对立”的也会变成“统一”的,明白了“对立”与“统一”同样是一体两面的。就不会执着于一定要“统一”还是要“对立”了。这样的话任何方法都可以随心使用而不会造成危害了。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随心使用一切法而不会造成危害,是因为认识到方法本身并没有对错,对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只要客观条件满足了,就可以使用。不执着一切法,并不是不用一切法。
人的某些观念会随着外在环境变化而消失,外在的环境也会随着人的观念改变而发生变化。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环境会受到人心的影响,人心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心与境互相影响,就好比把冰块放进热水里,热水会受到冰块的影响而变凉;冰块也会受到热水的影响而融化。
人心与外境,都是被宇宙虚空所包含的一个整体,既然是同一个整体的两部分,那么两者自然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以统一的整体角度来看,和以分开的两部分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两种观察视角都是在讲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互相联系的。
如果排除了细致的区分和粗略的概括两种表达方式,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偏见”和“恰当”的区别了。因为当你在局部的细微视角观察到偏见时,在整体的视角可能是恰当的;当你在局部细微视角观察到恰当时,可能在整体的宏观视角就是偏离的。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以大道的视角观察万物,其范围是无限宽广的,并不存在“困难”和“容易”的区别的。
认知能力差的人会心存疑惑,有些人认为这些内容太简单了,以为自己看一遍就明白了,不会继续深思了;有些人则以为这些内容太高深了,是自己的智商无理解的,就心生退却,也不在去思考了。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如果执着于自己的局限认知,便无法了解整体的状况是什么。
何不放弃自己固有的认知,完全依据自己本性的感受体验去重新领悟,对任何前人固有的解释都不认为一定对,也不完全排斥,说不定就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新的理解。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依据自身的本能感受,去分辨好坏,就能了解最本来的客观事实,这就是真实的大道。
如果执着于书本上的教条戒律来判断对错,就有可能与本能感受发生冲突,进而陷入痛苦迷茫中,反而会对“道”产生质疑。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内心的冲突会耗费人的精力,只会使人的烦恼迷惑加重。那么何必要执着于教条戒律中的对错呢?
何不抛开那些繁琐的教条戒律,只用自己的本性觉知去判断好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人天生本有的自然感觉器官。什么好看什么难看眼睛会判断;什么好吃什么难吃舌头会分辨;什么好听什么是噪音耳朵能感受到。
这就是自性本能的觉知,如果不相信自己的本能感受,去相信戒律教条中规定的美丑好坏,内心肯定会陷入无休止的冲突纠结之中了。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依据六根的觉性,去判断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好坏,不用厌恶美味、美色和美声。这才是回归了自然本能的觉知,本能的觉知,细微且全面:吃饱了自然知道该停止继续吃了;用眼过度,会出现视觉疲劳,自然就不想继续看了。一切感受只要过度了都会出现疲劳不适感,根据这个感觉就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有智慧的人不会执着于某一个固定教条,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真理。愚蠢的人就是想要找到这样的一个固定真理,然后坚持遵守一劳永逸,结果只会陷入内心的矛盾冲突中,无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