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二)

2023-01-15 00:59 作者:Yolo小怪怪  | 我要投稿

只是兴趣而已,不考试,所以笔记不是很详细,只是方便自己日后回忆内容。

详细课程可以搜索吴晓明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

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启蒙是康德、费希特

但是黑格尔轻蔑的认为自己的是伪启蒙

黑格尔认为舆论这个东西是意见的领域,不是真理的领域。黑格尔认为是一个坏的主观性。没有实体的真理的东西。


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更倾向于康德、费希特。

马克思发现了问题,在康德、费希特哲学里,由于他们的主观主义,因而造成了应有与现有的无限的分离。

应有    现有

应当   是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内是论文内容)

论文完成于1841年

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比较稳定的,比较可靠的出发点。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是自我意识。

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几乎同时出版,比费尔巴哈稍微早一点

 

【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达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并列。】

 

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的进入到了费尔巴哈哲学。

但马克思在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是有保留的,是因为他发现了应有和现有,应该和是之间有着无限的分离和对立。

马克思比鲍威尔更加矛盾。

 

德谟克利特是较早的原子论者,伊壁鸠鲁被看作是自我意识哲学家。

【我认为在这篇论文里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之前几乎所有的哲学家认为伊壁鸠鲁是抄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在伊壁鸠鲁这里原子论没有丝毫进展。

【虽然黑格尔大体上正确地规定了上述诸体系的一般特点,但由于他的哲学史—一般来说哲学史是从它开始的---的令人惊讶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另一方面,黑格尔对于他主要地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也妨碍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认识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神的重大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三个派系:怀疑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

读哲学史可以从黑格尔第四卷,近代哲学的部分。

“黑格尔对于他主要地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是绝对精神的观点。

第一部分 一般差别

他们之间的原子论之间存在的差别

讨论他们之间关系的判断---【自古至今,都一致认为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

马克思对其翻案

提出---【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科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产生的困难】

【不过,这样就留下一个奇特的、无法解决的谜。两位哲学家教导的是同一门科学,并且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多么说不通啊!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或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

【(A)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判断看来很难弄清楚。他有一些互相矛盾的段落,或者不如说,不是这些段落互相矛盾,而是德谟克利特的观点相互矛盾。】

在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上德谟克利特是采取着怀疑论的、不确定的和内在矛盾着的观点。

伊壁鸠鲁采取独断的态度。

德谟克利特把真实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分开来,认为现象世界是主观的,是属于意见和假象,但是伊壁鸠鲁认为现象的世界是客观现象,把真实世界和现象世界重合起来了。

(真实世界分为原子和虚空(感官不可能触及的世界,理念的世界),现象世界属于意见和假象(感官直接报道出来的世界))

【(B)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理性的理论见解上的这种差别,又在这两位思想家的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实践上表现出来。】

德谟克利特既是一个原子论哲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幸福和满足,他极其轻视实证科学,他是科学的敌人,语法的轻视者。(语法指的是逻辑这类东西)

德谟克利特不满足于哲学而投身于经验知识的怀抱。

【(C)不能把刚才所指出的那种差别归因于两位哲学家的偶然的个性;它们所体现的是两种相反的方向。】

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反思形式。关于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说过,他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

【相反,伊壁鸠鲁说“被某些人当作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肯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必然性是不容劝说的,反之,偶然性是不稳定的。应该承认的是偶然,而不是众人所相信的神。”】

【为了避免承认任何一种可能性,伊壁鸠鲁甚至否定了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的基本形式是,或者A,或者B

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

【因此,我们看到,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相互对立的。一个是怀疑论者,另一个是独断论者;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另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现象。但是还有更深的矛盾。把感性自然看作主观假象的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相反,把现象看作真实的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到处只看到偶然,而他的解释方法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

 

第二部分 在细节上的差别

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第二章   原子的质

第三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第四章   时间

第五章   天体现象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偏斜运动

伊壁鸠鲁假定原子在虚空当中的运动除了直线降落以外,还有偏离直线的运动。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是认为有直线式的运动和互相排斥的运动,没有偏斜运动。

 

偏斜运动

 

原子论的基本框架:原子在虚空当中有降落运动,在降落当中,它们会彼此碰撞,在碰撞的过程当中,会形成原子旋涡,然后各种原子旋涡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整个世界。

西塞罗和比尔.培尔(古希腊)

1.       他们认为是为了说明碰撞

2.       说明自由(因为伊壁鸠鲁强调偶然性和任意性的)

 

但马克思认为这两种解释是互相矛盾的。【他们给伊壁鸠鲁加上一些彼此互相排斥的动机,似乎伊壁鸠鲁承认原子的偏斜有时是为了说明排斥,有时是为了说明排斥,有时视为了说明自由。但是如果原子没有偏斜就不会互相碰撞,那么用偏斜来说明自由就是多余的,只有在原子被决定和被迫互相碰撞时,才开始有自由的反面。】

当用偏斜来解释碰撞的时候,如果不偏斜就无法碰撞,也就是说,偏斜意味着原子被迫或被决定碰撞。但如果原子被迫或者被决定碰撞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就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原子是自由的,那么原子就是想碰撞就碰撞,想不碰撞就不碰撞,所以自由跟碰撞的动机必然是相反的。

当偏斜用来说明的时候,说明它是决定论的;当偏斜用来说明自由的时候,意味着它是非决定论的。

 

马克思提出了一种解释,要解释偏离运动,就先要解释直线运动。

原子,既然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了,它就会被赋与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定在 Dasein:某物,一个具体的物。

原子不是某物,原子是某物的真相,是某物的前提和条件。

在这条直线上的点,纯粹物质性的定在扬弃所有物质性的点而表达它的存在,而这个存在,必定是物质性的存在,即质料。为什么?因为一开始它就被空间规定。所以诸定在的存在,就是纯粹的质料,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我们知道,用空间来规定,就会得到定在,但是原子不是定在,然而,古希腊原子论者采取了定在的表达方式,在定在的表达方式当中,原子论者想要说的绝不是原子是一个定在,而是想说原子是一种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纯粹质料)。

当我们把原子理解为定在,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扬弃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就像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扬弃所有被空间规定的定在,而表达它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纯粹质料)

严格来说,不能说原子会直线降落。你如果说原子直线降落,那就是说原子就是定在。

原子不是定在,而是诸定在的根据。古希腊的哲学家只是用了定在的这种表达方式。(寓言的表达方式。)原子不是像粉笔头的那种运动,而是一种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原子是不被空间所规定的)

 

偏离直线的运动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原子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个因素便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

所以马克思认为,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说的是原子的纯粹的形式

形式是纯粹质料的反面,是纯粹质料的否定。

偏离直线的运动是否定直线运动,对直线运动的否定就是对原子作为纯粹质料的否定,因此它(偏斜运动)表示的是原子纯粹性的形式。

所以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的偏斜运动实际上表达的是原子的另外一个本质的环节----它(原子)是纯粹的形式。

总结:马克思认为,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达的是原子的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是质料;偏离直线的运动意味着原子是纯粹性的形式。(纯粹的形式指的是主观性和能动性。)

 

在马克思看来,原子的概念包含了两个环节:第一,纯粹的质料;第二,纯粹的形式。

古希腊人以天体运动来想象原子作为纯粹的形式。

【原子是纯粹独立的物体,或者不如说是被设想为像天体那样的有绝对独立性的物体。所以,它们也像天体一样,不是按直线而是按斜线运动。下落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

马克思最后总结两种运动:【“因此,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又以脱离直线的偏斜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对立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接对立的运动。”】

概括一下,在马克思的解释中,伊壁鸠鲁关于原子的两种运动,直线运动意味着原子被解释成质料,或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或受动的原理;偏离直线的运动意味着原子被解释成形式,或灵魂,或能动的方面。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只有直线降落,原子只是被理解为单纯质料,或单纯物质性的存在;伊壁鸠鲁不是这样,他使原子概念出现了两个规定,一个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一个是纯粹形式。

【所以,卢克莱修正确地断言,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

形式(灵魂)

直线降落是非独立性的运动,意味着原子只是受动的质料,也意味着世界被束缚在命运之中;偏斜运动意味着原子从受动的方面,命运的束缚当中,摆脱出来,解放出来,这就是形式,就是灵魂,就是能动的东西。

 

【西塞罗所要求的物理的原因会把原子的偏斜拖回到决定论的范围里去,而偏斜正是应该超出这种决定论的。其次,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培尔依据奥古斯丁的权威责备伊壁鸠鲁,说他想出了一个偏斜来代替这个精神的原则,那么可以反驳他说: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排斥具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所以,在排斥中,原子概念实现了,按这个概念来看,原子是抽象的形式,但是其对立面同样也实现了,按其对立面来看,原子就是抽象的物质。因此,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落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同伊壁鸠鲁相反,德谟克利特把那对于伊壁鸠鲁来说是原子概念的实现的东西,变成一种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可见,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观念方面来说,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东西的联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因为在德谟克利特那里还没有形式的、能动的、主观的方面,只是被理解为简单的质料。

按照形式的方面,原子应该是被理解为自我运动。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只有单纯物质的方面;在伊壁鸠鲁那里,有能动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有打破命运束缚的方面。

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在伊壁鸠鲁那里,包含种种矛盾的原子论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有了最后的结论,而这种具有抽象的个别性形式的自我意识对其自身来说是绝对的原则,是原子论的取消和普遍的东西的有意识的对立物。相反,对德谟克利特来说,原子只是一般的、经验的自然研究的普遍的客观的表现。因此,对他说来,原子仍然是纯粹的和抽象的范畴,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所以,这种假设也仍然没有得到实现,正如现实的自然研究并没有进一步受到它的规定那样】

经验的推动原则出现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当中。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立场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的。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脱离实物世界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作为纯粹主观的自我意识,它是脱离定在的自由。

康德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让我激动的东西,一个是天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内心深处的道德命令(也叫做绝对命令)。”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绝对命令一碰到现实就变得软弱无力。

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有一个缺点,就是它是纯粹主观的自由。

自我意识哲学强调和突出的自由有一个缺陷,那就是脱离定在的自由,不是在定在之中的自由,而是我们主观上的自由。


接上述的马克思对于自我意识有保留。

在道德方面,黑格尔认为,道德行为就是按照国家的一个习惯去生活。但黑格尔的认为也表现了他对于道德表现的行为的现实性的关注,也就是客观性的概念。

如果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那么,由于在事物本身的本性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个别性,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当然就被取消了。

这里的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指的是黑格尔的哲学。

如果抽象的主观性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那么现实的科学,真正的科学也就不可能了。

【可是,一切对于人的意识来说是超验的东西,因而属于想象的理智的东西,也就全都破灭了。相反,如果把那只在抽象的普遍性的形式下表现其自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绝对的原则,那么这就会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是破坏性的,它虽然使得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成为不可能,但同时使得迷信也成为不可能。

(那只在抽象的普遍性的形式下表现其自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绝对的原则:指的是黑格尔的保守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