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病原 第二章 第二三节

2020-02-26 12:21 作者:元素_Element  | 我要投稿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学

一、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生长因子:细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如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流感嗜血杆菌需要X因子(高铁血红素)V因子(辅酶Ⅰ或Ⅱ)

2.温度37℃

3.PH值6.8-7.4

4.气体环境:要求5%CO2,对氧气要求: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5.生长因子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结核分枝杆菌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氧浓度5~6%,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大多数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SOD、触酶、过氧化物酶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个体繁殖:二分裂方式(binary  fission);代时(generation  time)多数为20~30min

细菌的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迟缓期:准备阶段,  是细菌适应环境准备增殖需要的时间。细菌不分裂

对数增殖期:是分裂繁殖较快的时期。形态、染色性及生理活动都比较典型。对外界因素敏感

稳定期:合成代谢产物、产生抗生素、外毒素、细菌计数。

衰退期:细菌形态改变呈多形态的衰退形

细菌计数方法:液体培养基中细菌总数计数(死菌+活菌)

活菌计数法:Colony forming units colony

浑浊度法Turbidity(Cloudiness)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

细菌的酶不一样,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不一样

1、糖发酵试验

2、IMViC试验;

IMVIC是吲哚(indol)、甲基红(methyl red test)、伏-普( Voges--Prokauer test和柠檬酸盐( citrate test)四个实验的缩写。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多用于水细菌学检查。

大肠杆菌虽非致病菌,但在饮用水中超过一定数量,则表示受粪便污染,产气肠杆菌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检查水时要将两者分开。

I-吲哚(indol)试验:吲哚试验是用于检测吲哚的产生,某些细菌可产生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色氨酸→吲哚→吲哚试剂→玫瑰吲哚

M-甲基红(methyl red)实验;甲基红试验是根据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这个原理进行的测验。

甲基红的变色范围是PH4.4-6.2,意思是说:其pH值在4.4-6.2区间时,呈橙色。其pH值<=4.4时,呈红色,故又称之为酸色。其pH值>=6.2时,呈黄色,故又称之为碱色。

VP(Voges-Proskauer)是用以检测某些细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非酸性或中性末端产物的能力,例如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二乙酰,后者与蛋白胨中的胍基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

产气杆菌+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二乙酰+胍基化合物→红色化合物

大肠杆菌-葡萄糖→丙酮酸

C-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验, 

利用枸橼酸盐生长+

不能利用-

3、硫化氢试验Hydrogen Sulfide(HS) Production

硫化氢试验也是检查肠道杆菌的生化试验。

硫化氢试验检测硫化氢的产生,细菌分解含硫有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等产生硫化氢,硫化氢遇培养基中的铅盐或铁盐等形成黑色的硫化铅或硫化铁沉淀。

硫化氢试验也是检查肠道杆菌的生化试验+(FeS黑色)

4、尿素酶试验

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培养基变红为+

四、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与致病有关: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源;毒素;侵袭性酶;

与鉴别有关:色素

与抗菌有关:细菌素和抗生素

与生长有关:维生素,利菌也利人

五.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源,细胞壁的脂多糖(LPS)

致热作用;耐高温。

注射用试剂防pyrogen污染

除去方法:蒸馏或活性炭吸附

2.毒素: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

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血浆凝固酶

4.色素:意义:可用来鉴别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水溶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脂溶性。

5.维生素:能合成维生素例,可被人体吸收利用。如大肠埃希菌,能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6.细菌素:抗菌蛋白质,如大肠菌素;体外杀伤近缘关系的细菌;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7.抗生素: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如多黏菌素、杆菌肽等。抗菌谱比细菌素广

六.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2.培养基的分类:

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

增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

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厌氧培养基(anaerobic medium)

3.培养基的分类(物理性状分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4.人工培养方法:纯培养;分离培养

5.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纯培养:

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均匀混浊生长;沉淀生长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半固体培养基:针状,刷状动力检测(有无鞭毛,可否运动),保存菌种

 6.培养基的用途

液体培养基:增菌

固体培养基:纯化,增菌

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保种

7.细菌的人工培养

在医学中的应用:诊断;细菌鉴定;生物制品。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

1.表型特征分类:数值分类法、传统分类法

2.种系分类:DNA(G+Cmol/%)测定、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

3.分类的层次及相关概念

基本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species)亚种或变种、型(type)

株(strain)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分离株,自临床或动物检测出的细菌。

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

4.细菌分类:科、属、种、型(血清型、生物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

细菌命名与书写法:双命名制属名+种名(例如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E.coli)




病原 第二章 第二三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