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要试着去开悟?人生会有什么不一样吗?(3)



有人问我:什么是爱?
我告诉他:一般人理解的爱,都只是一种模仿,一种幻象。至少是一种狭隘的爱,是欲望、渴求、缺乏、从众的异化而成的爱,是套着“爱”的壳子,伪装的“渴爱”而并非真正的爱。
什么是“渴爱”?
释迦牟尼佛曾说过:“舍离一切,渴爱尽而解脱。”
释迦牟尼佛还曾说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得证。”
那么,两句话综合来看,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妄想执着”和“渴爱”是一边的。
哪一边?
是“解脱”和“得证”的另一边,是“不解脱”,是“不得证”。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妄想执着”就是“渴爱”。
也就是说,“渴爱”是一种假象、是一种“妄想”、是一种“执着”的症状。
“症状”是什么?
“症状”就是“表征”,就是:显露于外的征象。
所以,“渴爱”就是人生了病,生了“妄想执着”的病。
就像也有人说,人人皆是病佛嘛,“病”好了,自然也就成佛了。
那再细细追究一下,“渴爱”的根是什么?
是“分别心”。
我们常说,我爱你,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我需要它,我必须要得到它,我好爱这个世界,我好爱她的样子啊,等等等等。
你看,这就是“分别”。
“你”爱“什么什么“,就说明,你与这个东西已经产生了“分离”了。
你就不能感知“它”,理解“它”了,你的爱是你的“渴求”,而和你爱的东西或人没有任何关系了,那么就必然只是单方面的满足,就必然痛苦。

圣经里有一段话:(认真体会一下)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东西,若有人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 因为凡世界上的东西,好比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而是从世界来的。 这世界和世上的情欲都要消逝,唯独那遵行神旨意的人永远长存。
咱们琢磨一下。
毕竟是西方人的圣经嘛,文化习俗都不相同,所以某些词和我们理解的并不一样,但本质内涵一样,那我们来改一下,再来看一遍: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东西”,就是要“舍离一切渴爱。”
“若有人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
这个“父”是什么?父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大圣灵”、“本源”、“上帝”、“佛”等等。他们都是一个东西,只是名字不同。
那么这段话就可以这样说:如果你爱这个世界,有了渴爱之心,那么你便与这一切产生了分离,有了分别之心,于是你便于万物分离开来,陷入了孤独之中。而真正的道(万物本源),从来不存在分离,万物皆是一体,就像长在同一颗树上的枝杈绿叶,它们个个不同,又从未分离。
你看,无论是道啊、佛啊、还是外国的经典,它们都在向我们描述真相,我们却难以真正领悟这份真实,而陷入苦不堪言的幻想。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没有“分别心”呢?
就是“理解”,我们上一篇详细的讲解了“理解”这个词,就是这样。
你必须要去理解“自己的念头”才能理解一切,可能有人到这里就迷惑了,不应该是去理解万物吗?理解了万物,才能不存在分别心啊?
理解万物,那还不得累死啊,哈哈。
不需要啊,我们上上篇文章讲过根本修行的方法:回溯念头。
你只要把成千上万的念头回溯到一,这万事万物,就已经困不住你了,你也就理解了一切。
简单点说,人其实并不是活在世界上的,而是活在自己的头脑里,活在念头上的,你把自己的念头都理清楚、弄明白了,你理解了万物,也就开悟了。
(想详细了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前两篇文章哈)

所以,开悟之后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是理解一切的人生。是没有恐惧、没有担忧的人生,是一种慈悲的人生,是会忽然发现原来自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原来大家、这万物,皆是一体。又何来生老病死,又何来忧惧烦恼,一切都只是变化而已。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思考人生万物,有一回夜晚入睡,我想一个问题,人死之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是不是没有痛苦忧惧,可以自由自在,我想了很久,然后我就假装自己死了,闭上眼躺在床上,假装假装假装,然后忽然发现,我死不掉,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我死了,只要还有人活着,那他就会成为我,他的一切喜怒哀乐,都会变成我的喜怒哀乐,我是死不掉的。
所以,打那时我就懂得,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皆因我们的环境经历不同,才有所不同,如果我经历他的环境和人生,那么我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决定,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的。
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他们都是我,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实质上,是同一颗树上而生的不同的灵魂,我们有相同的来源。
我大学时候有了这种感悟,但是理解还不是很深,后来,我又看了很多书,才把这种感悟,又重新的梳理了一下,才有了更深的领悟。
这就是:“我不爱这世间上的人和物,但我们已经融为了一体。”

所以上面那个问题:什么是爱?
我的回答是:爱是一种理解,理解他的一言一行,懂得他为何喜悦,又为何愤怒,为何难过,又为何愉悦。理解他的一切,就算他打了我一巴掌,我也不会愤怒,因为我知道他心中的“贪嗔痴”在发作,我知道他内心的业火在燃烧,我怜悯他,我担心他,我希望他能快一点清醒过来,我希望他不再受“贪嗔痴”三毒的苦,我想要解脱他,这就是慈悲。
慈悲才是真正的爱。
这也是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区别,小乘佛法讲的是度己,大乘佛法讲的是度人。
但是大家不要有分别心,这只是两个过程,如果度不了己,又何谈度人。
有人问我怎么学习佛法?我就说,如果你真的想学佛法,就认真坚持学,先从小乘佛法学起,至于大乘佛法,如果小乘佛法修好了,去学大乘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不要分别心太重,从小做起。
《金刚经》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还未成佛之前,有一世是忍辱仙人,正在林中打坐。被歌利王带着出来游玩的宫女们,看到了忍辱仙人气质庄严,都围了过去。歌利王嫉妒之下,说道:“你是忍辱仙人,那我看你有多能忍?”抽出宝剑,砍断了忍辱仙人的四肢。忍辱仙人告诉歌利王,并同时向天发愿:“如果我没有生嗔恨心,请让我身体恢复如初。”话毕,忍辱仙人身体恢复如初。
你看,佛并没有生气,哪怕一点愤怒也无,最后释迦牟尼成佛之后,第一个度化的人就是这个歌利王,也就是憍陈如。
这就是“慈悲”,因为佛懂得歌利王心中的嗔怒,并为歌利王而担心,所以还要帮助他度化。
圣经里面也有一句话: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同样的道理,不仅不要生气,还担心那人别陷入危险。
因为什么?
因为理解他,懂得他,理解这一切,理解这众生,这就是开悟后的人生,“无有恐惧,而心含慈悲”。
(喜欢的点个关注,我们下一篇见。)
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