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虽然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其弊端依然存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实行干部轮换制和任期制);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垦荒,种植玉米运动。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门管理机制变为地区管理机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④冷战:提出和美国“和平共处”的策略。
3、评价
(1)积极
①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②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促进思想解放。
(2)消极
①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苏共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思想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2、改革内容
①前期
a.政治:注重集体领导。
b.工业(重点):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c.农业: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制度;加大农业投资。
d.冷战: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②后期
a.改革:注重科技进步,但整体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
b.冷战:开展军备竞赛,入侵阿富汗。
3、评价
① 一定程度推动工农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③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
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改革放缓,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
2、改革内容
①经济: 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将联邦制改为邦联制。
③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公开性(揭露历史黑暗面),民主化(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多元化(多党制、私有化、自由化)。
3、改革重点:前期侧重经济,后期转向政治。
4、改革问题: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发生根本性方向错误。
5、评价: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

(四)、苏联解体
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日签署。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联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才能成功。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成就:
①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东欧国家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改革
(1)背景: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道路。
(2)成就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东欧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1989-1992年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实例: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