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5.10 赫尔姆霍茨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0、赫尔姆霍茨(公元1821—1894年)
德国自然科学家、符号论者。从一八四九年开始,他一直做生理学教授,晚年兼任技术学校校长,在物理学、生理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是一个自发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不少研究成果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唯物主义观点。如他提出了“力的守恒规律”,并论证了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无机界,而且也适用于生物机体,从而巩固了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个观点,打击了唯心主义活力论[1]。他关于生理光学、生理声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感觉与外物刺激作用的因果关系,否定了“天赋观念”说。
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承认自然界万物的客观存在,感觉是外界事物对感官刺激而引起的。他还说,唯物主义“在极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内是受过考验的并且是得到证实的”,“因而把它作为行动的基础是最有用和最有效的”[2]。但是,由于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对唯物主义有一种不可克服的偏见,以及思想上的形而上学[3],因而使他倒向康德主义,得出符号论[4]的结论。
列宁在分析他的哲学观点的双重性时指出:当他承认“我们的概念和表象”是对象“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所发生的作用”时,“这是唯物主义”;当他把感觉叫作“外部现象的符号”,并且否认感觉和它所代表的物之间有任何相似之处时,“这是不可知论”;当他提出人们要“学会正确地解释这些符号”来指导行动,否认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时,这就“滚入主观主义”;而当他说:“观念和它所代表的客体,显然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两种东西”,把意识和自然界割裂开来时,这又倒向康德主义。因此,列宁说他是一个“不彻底的康德主义者”[5];恩格斯称他为“新康德主义者”。[6]
赫尔姆霍茨哲学上的动摇,受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方面的批判。唯物主义者批判他因符号论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前提;唯心主义者则责备他承认客观实在,是“独断主义的偏见”。围绕着他的思想,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列宁指出:“从康德主义者赫尔姆霍茨那里出发,正如从康德本人那里出发一样,唯物主义者向左走,马赫主义者则向右走。”[7]
主要著作有《论力的守恒》、《生理光学》、《音色感觉》等。
注:
[1] 认为有机体的活动是由机体内部非物质的因素“活力”决定的。
[2]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240页。
[3] 片面夸大感觉器官在认识中的作用。
[4] 感觉是一些记号、符号。
[5] 《列宁选集》第二卷238-239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420页。
[7] 《列宁选集》第二卷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