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天才”——完型心理学简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



为什么要拿有机化学的图作为题图呢
主要是因为我少年时期有一些非常不爽的“毒鸡汤”
由于我当时心智并不成熟
因此即使我能感觉到不适,但是我没法成熟完备的反驳
因此在长时间领悟的过程中
有那么几个东西帮了我
——其中就有有机化学的一份帮助


人的学习
就像有机化学的立体构型
和我们熟知的过程有根本性的差异
与化学键相互关系导致有机物立体多样性相似
学习远比大众流俗投射出的浮躁认知复杂
而且是根源性的,
并且伴随着代差和思维壁垒的(adj.)
人的学习,
一直需要重视知识的系统、结构关系甚至相互作用(近似于物理的受力分析)
这才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把学习看做粗暴粗放的投入-产出
是提出“天赋or努力”含糊概念的根源
当然
一开始我不会讲这么复杂
(否则看个专栏还像上课一样人早就跑光了)
##
我先讲一些我童年时的生活感悟吧
我的童年可以说和很多人都不同
应该说是非常幸福,但充满苦涩而当事人却毫无自觉(笑)
在我年少时
我并没有什么大的压力
我们家温饱之余有点闲钱可以买点杂志
再加上父母都是农村养育的
因此消费观念也比较娴雅
由于家庭氛围的缘故——嗯主要还是我爸是老师
我们家读书的习惯比较普遍、自然
(毕竟加上爷爷辈连同父母也都算知识分子了)
我小的时候属于比较好养的孩子
因为不怎么提要求,而且不用担心乱跑,
就算家长没什么时间管
扔到图书馆自己也能看一下午书
只要能看懂,哪怕中间有几个字不认识或者这句话看不懂
反正不影响一直读下去——也就囫囵吞枣的看了

看书的氛围和我小时候的生理状况加起来
导致我心智开放比较早
(虽然读者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我在吹比)
但实际上
心智开放较早对我来说
——却没起到什么实际的积极作用
至少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和快乐
而是带来了感伤和忧愁
人从温暖的子宫出生
会带有依赖以及本能的天真与想当然
而随着你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你看到不曾预见的“消极”这一情状
也就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大

心智的开放
随着我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导致我感受外界的时候也就越来越敏感多筹
因此
触景生情也就产生了
类似于“杞人忧天”这样的事情对当时年幼的我来说
并不是什么无聊的想法,反而透露着一种有趣和戏谑
人本身也是在发呆的时候
思维最为跳脱和游离

这时候我的生活接触到另外一件事
这件事影响了我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我读书比同龄人多
并且随着日常发呆次数飞速飞升(其实就是在摸鱼)
自然作为教师子女的我
在很多人眼里是“聪慧早熟”的代名词
(但实际上你们也知道,只不过是比别人早读几年书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个时候
虽然我当时并不明确的知道
但是——“天才”这个高帽子头衔
也就挂在我身上了
而这对我来说
反而是灾难的来临与报复

原因很简单
当你被扣上天才的帽子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以下这些事:
1落单(距离感)
当你被别人认为是天才或者大神的时候
有一个词叫做“敬而远之”
你逐渐变成了一种概念
这个概念叫做——不是我们这一搭的
即使我的童年并没有发生被冷暴力的现象
我仍然感觉到和同龄人之间的距离感
而这个距离感并不是我导致的
我其实很愿意和同龄人聊天
2寂寞(边缘化)
落单的后果就是寂寞
不同的人面对的思维和精神内容不一样
当我想要和别人谈论的时候
即使是熟人,可能也会感到淡漠和无力
而比我出色的人
我又没办法拥有和他们一样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努力的“无效化”
当我努力做了一件事
别人会回以“不愧是天才,轻易就做到了……”
你怎么知道我就很轻易呢?
当我真的感觉别人做法有问题在费力无用功的时候
“你以为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是天才吗”这句话倒是形影不离
怎么话都叫你们说完了?
4当真的天才……
这点倒是比较特殊
我问我爸问题的时候
一般他的表情都是——“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你不会”
(所以教师子女也真的只是普通人而已……)

因此在我的青春期之中
当我每次听到著名毒鸡汤中的“天赋+努力”相关理论的时候
我真的很难受
各种消极和浮躁的心态占据了现在的社会价值观
而这一块又是被大量歪曲
在我的青春期之中
我最常想的一件事就是
这个说法到底错在哪?——怎么才能完整的揭露这种观念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也是我在思考人类学习过程的性质的时候
在我经过长时间的领悟之后一段时间
在我差不多明白这件事之后
我接触到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叫完型心理学
完型心理学
简单理解就是人类的思维和心理
并不是输入输出的正比例关系
而是更像“拼图”
我们都听说过量变引起质变
也听说过努力也要讲究方法
——拼图也是一样
在你拼凑出大概的模样和形态之前
你之前的所有资料和人工成本并不显性
也就是说
当你达到近似的“最终目标”之前
你的所有努力都几乎记为“0”
就好比你努力一个月
工资是在月末结算(也就是一个工作周期结束)才会结算给你
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努力是无意义的
###
人的学习也是一样
并不是你投入多少就回报你多少
或者说
在还未达到关键性突破的时期
你的努力并不能明显的看出来有什么效应
甚至都无法显示你的方法是否方向正确
###
这是完型心理学的基本前提
人的学习和心理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投入产出并完成任务
而是在进行“补缺+对应”的完型过程
在这过程中
人的思维会对手头上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抽解
在大脑中
像有机化学的立体构型一样
会关注“性质”而不是仅仅只是机械性操作
形成“认知/意识”层面上的结构关系和系统集群
意味着人的思维模式
和力学分析一样
也需要注重结构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效应

1.完型过程
基本的完型过程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佐证——
最典型的就是举一反三
或者说类比
虽然我们经常用这个东西
但是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成功应用?
大概来讲
实际上就是因为
人通过对“资料/样本”的读取(抽解分析)
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形态(也就是拼图元件)”
这些形态最后根据某种结构/架构(也就是“公式”、“说明书”、“解密密码”等等)
最后构成你学过的知识
这是人存储已知知识的大概过程

那么当你遇到新知识的时候
最基本的方法无外乎两种解决方法:
1依样画葫芦,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
通过找相同的“形态(拼图元件)”
——然后应用已知的“结构/架构”(也就是公式、密码等等)
根据其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系统=结构】的复制、叠套,代入并得出新的结果
2通过相应的关系,进行推演得出结论
就和你通过化学键推演有机物的可能存在的其他立体构型
或者通过力学分析去解决力学系统
是一个道理
是不是和另外一个东西很像?
对,这个过程和DNA的转录以及文化模因的传播很像
吸收分析(解剖、消化)——重复模仿(遗传)——变异(产生新系统+新形态)
【可以联系我上次专栏写的关于“饼干马模具”以及人的抽象思维】
2整体意识和主次隶属关系
完型心理学解释了另外一个心理现象
——“整体”和“局部”
1+1>2这个说法听过吧
那么在心理和意识层面也有这样的现象
所有“局部”在单纯量上的和
并不等于
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概念
其实刚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个问题
给你一堆拼图
如果你不亲自把他拼起来
使他成型有效
那他不能称之为一个整体——虽然你有所有的拼图元件
人的心理往往都是趋近于“整合”的
人希望往整体的统一有秩序的方向发展(完整度)

以前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很多人记忆中福特的商标
与真正的福特商标并不一致
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进行了“加工”(夹带私货)
再比如
对于计算机来讲
一个有缺口的圆环是不能算作圆的
但是人却能在视觉读取之后
在大脑中形成圆的意识概念
再在讲一个比较偏的例子吧
“秃头极限”
掉一根头发不能叫秃头,掉两根也不算
——但是长此以往,一定有一天你会发现有个地方没有头发了
这些都是整体与局部的概念
在很多行业都能有相关的现象看到
(包括宏观微观、广义狭义等等)

那么这里就会涉及到另外一个现象
——主干与次要点缀
我们知道植物根茎有时候拔起主干会连带着泥
知识系统也是一样
有些“定律”“定理”“思维模式”“视角/立场”是一个知识体系的主干和承重柱
根据这些我们建立起各种知识体系
而这些东西是导致学习并不是简单量化的过程其中一个原因
(就比如钥匙这东西,你对上了就是对上了,对不上用两把钥匙你也开不开)
举个例子
@1
电子行业有几年翻一倍的说法
而这些高新行业
根源性的开发和研究
往往会有“代差”(比如芯片行业)
而这种差距并不是粗放的工业化生产,简单加大投入能够直接解决的
(别拿造原子弹这件事抬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底蕴积累很重要
@2
为什么我们数学研究和物理研究
要去优先解决一些命题
因为解决了这些命题,可以极大的推动其他相关的研究进度
这些命题是“主干”
通过这些原点
能够对后续和次级的研究
产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推动效应
@3
打游戏都知道刷初始号吧
都知道跑团和投骰子刷机制的时候找个好结果吧
打牌的时候都希望发牌的给你好牌吧
那为什么你会认为学习就应该是不包含运气和概率的投入产出正比例关系?
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学的比你快
不排除确实有些人在“性能”上比你好(天赋)
但是
除了学习方法之外
还涉及到你接收到的“拼图元件”的性质
(关注你手头上真正得到的东西)
如果你接收/发放到的“元件”
是处于知识体系的末端或者细枝末节(大丈夫不拘小节)
那么对你来说学习就比较困难
因为从零碎的“点缀性知识”反推向系统的“主干/中枢”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而顺着主干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容易
从“整体”降临到“局部”是符合每个人的思维习惯的
但是反过来就很难

“努力”的潜台词是什么?
——是执行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天才
不可能完全不需要去执行
不可能一生出来就获得所有的知识体系
哪怕他的“性能”比你强
他也需要去执行,去获得发放的“拼图元件”,也需要关注这些原材料的性质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建立起知识古树
拼高达都知道接口要对应
怎么你念书就是死读书不看清楚就用功?
##
就拿蛋白质的构成来说吧
蛋白质作为有机物有非常多的构型
但是作为基础的氨基酸则固定
你的学习其实就是用各种方法去获得所有种类的氨基酸
(不管你是吃外界食物还是自己内部生成)
当你的努力没有进展
没有获得“不同”(元件)的时候——那自然也就是在白费力气了
学习应该是一件关注自己获得了什么原料
然后想办法去用更加少的“成本”
获得更高并产物更多的“效益”的事情
而广大社会学子在抱怨什么呢?
为什么我花了“大价钱”,
却只买到这么点东西?
(为什么成本那么高)
你问我,我问谁?

另外,完型心理学也解释了“直觉”和“经验”学习
这个和flow(心流)以及“无意识”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包括为什么学艺术的时候
老师总是喜欢说靠“悟性”
这些都是在完型过程中出现的“顿悟”学习
(突破性学习、灵光一闪豁然开朗)
由于篇幅原因——以及我暂时还不想说这么细
所以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那么
有关完型心理学的大概介绍也就到这里了
完型心理学也是设计学的发源之一
作为文章的结尾
告诉你们我童年的结果吧
在长期可笑的“天才”效应结束之后
我几乎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
泯然众人矣

原因其实很简单
我本身性格和态度都是属于闲散漫不经心
但是学习不是游山玩水
学习需要你持之以恒并且长时间保持状态
学习是长跑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在高二那个时间觉得我自己并没有那个毅力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我觉得按照大环境下“笨鸟先飞”这种依靠“信仰”的做法
(其实某些老师的振奋方式和xie教、chuanXiao没什么区别233)
最终并不能忽悠我
别人学一倍我学三四倍这种事情我觉得很可笑
因为归根结底其实我并不想念书
我在其他专栏也说过我是个很现实的人(笑)
我觉得我归根结底性格上就不可能达到那种一心读书的状态
依靠各种战略资源进入战备状态的生活
我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因此这个时候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改变
除了完成最基本的学业要求
(别说我劝你们放弃学业啊,我最基本的要求还是达到的)
大部分时间我都拿来满足我的兴趣爱好了
我也提到过我的家庭环境导致我很喜欢翻资料看杂志
因此高中那段时间被我大量的拿来
——看古典小说、听各种稀奇古怪类型的歌、补各种项目的电竞赛事、中二时期写点小说

(第一次接触到核是这个视频,其实到现在也不是很能听得懂核)
包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
全都是我高中时期到现在为止
一直坚持去看去了解学到的东西
然后这个过程中
经常发生一类事——也算是小时候“天才”效应的一种延续
当我看资料越来越多的时候
自然我的交流方式和性格风格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很多人发现和我聊天
——非常累
虽然没什么交流障碍,我人也很随和
当我每次想要和别人谈一点我感兴趣、我觉得有趣的事情的时候
当我觉得你对我好、我对你好
我应该掏心窝子讲点真情的事情的时候
他们会觉得
——为什么你要活得那么累?
而这件事很糟心的地方在于
——不管你怎么应对,不管你的态度如何
多半都会被扣上“装13”的帽子
为什么明明我有资本装13
而我因为自我修养保持谦虚没有装13
反而要被人觉得干什么都是在装13
然后倒扣装13?
@@
如果一个人都没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被看做是秀优越
那么大概这个人真的就是天生优越吧
(所以我听前卫金属,顺便看点金子一马、天野喜孝之类的,并不是我装13,只是我喜欢)
——【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因为热情和向下扎根而喜欢的东西越来越深
已经逐渐变成了秀优越的潜台词
我想给别人讲一点有趣的东西,想讲给别人越来越多的知识
我不介意别人想要休息一下
毕竟一堆干货别人也消化不了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浅尝辄止玩世不恭甚至“娱乐至死”的态度生活?
你可以不接受我的生活模式
但为什么就一定是我有问题,而不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加忠于本心?
难道是因为我不主动“适应社会”?(笑)
我并不想和某些人一样摆出“这届观众不行”这样的态度
也不想和某些小丑一样
去一些金属乐低下留言说——我一个xxx居然听“金属乐”我也是xx了
显得自己独特而无人理解
充其量我也只是个爱好者也没专业到哪里去
我也只是看的书比别人稍微多那么一点点而已
我并不怨恨甚至也可以理解那些给我扣帽子的人为什么那么想
——我只是有点寂寞

我不希望别人对我的态度
,是敬而远之高不可攀并且有点奇怪
书看得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如此罢了——你是人,我也是人

因此我人生中形成了另外两个想法:
1人们对天才显示出的各种态度
并不是在说天赋
而是想要特权
人们想要的并不是真正的天赋,而是“暴发户”带来的快感
——是上层降临到下层带来的快感
至于天才(先不考虑是不是真的)他们在思考和面对的精神内容
我想多半不算入内
大概这就是新时代的买椟还珠吧
2说话是两个人的事情
话要说给愿意听的人听
要么就不说
保持模糊的距离感,让你有调节的空间
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你的精力就那么点——要留给真正让你开心的人
而不是巴结别人
说别人想听的话委曲求全
更不是去做什么情圣
然后附庸风雅一般嘲讽没情商的人“直男癌”
到底是谁才真的在人际交往中没有“情商”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