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操作手册Tigerfibel之——观瞄与射击(二)

上一篇简要介绍了一下怎样读密位和估测距离,但在最后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正确的距离不是正确的表尺数据?本篇的主题就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手册第72页又以一个故事开头:说装填手Hülsensack做了张2m高、上面画着自己新娘Elvira的马戏团海报,然后把它放在了500m外的地方给大家当靶子练,每个人要朝画像开上一炮,这让整个车组都难以相信(我觉得Elvira要是知道了估计Hülsensack得被当靶子练了~~)。
接着练习开始,驾驶员Gustav先来,他把表尺调到475m,把Elvira放在主密位刻度之上,再向左瞄了0.5m(向左偏移一点是为了修正误差,这个手册后文会讲),于是开炮——结果炮弹正好落在画像前方25m的位置。然后是无线电通讯员Piepmatz,他调到500m,开炮后正中Elvira的脚趾。随后Hülsensack爬了进来,往手里吐了吐唾沫,取了700m的表尺,深呼吸一口,按下了击发钮,炮弹立刻倏的一声出膛,不偏不倚穿过Elvira的肚脐。炮手Holzauge摇了摇头,因为再按700m打肯定会命中,于是他抬了抬炮管调到1000m,结果打中了头顶。最后是车长Schnellmerker,他选择了1100m,这一回却没能再命中,炮弹越过目标飞到后面去了。
练习结束,作者感慨了一句:“把表尺从实际距离调低25m没能命中,调高500m却命中了,门外汉震惊不已,但行家却对此只是笑笑。”其实,聪明人一想就明白,这是炮弹弹道下垂带来的必然结果,手册也是想借助这个故事来说明,为什么直接按测距结果射击是不合适的。紧接着的73页,作者就对这个案例里的每一发射击进行了逐个分析和解释。

在73页,第一个黑框指到500m以下,里面写的大意是,瞄在这个范围内,火炮是指哪打哪的,也就是说表尺数据是多少,炮弹就会落在对应的距离。接着第二个指向500m的黑框说,你要是精确地知道目标距离,然后直接用在表尺上,那自然会命中目标脚跟处,但要精确知晓距离是不可能的(这里指在实战中),万一少估了25m,你就会犯跟Gustav一样的错。然后是第三个黑框,也就是指向1000m的那个,里面说,88炮的弹道是很平直的,要打远距离目标只需稍稍抬一点炮管就行了。对于一个近处足够高的目标,你用很大的表尺数据也能命中。你取1000m表尺就可以命中所有0-1000m范围内2m高的目标,听起来岂不美哉?不过,用1000m数据也是不保险的,因为接下来的第四个框就提到了,要是Elvira再矮上几公分,炮弹就掠过去了。最后,第五个黑框标指向700m位置,里面告诉读者,对于一个目标你可以使用多个表尺数据,最小的那个就是目标距离,而其他的则比这更大。在Elvira的案例里,有6个表尺数据可用:500、600、700、800、900、1000m,然而实际中却不能直接按估距数据打,万一低估距离就打到目标跟前了。要学的是Hülsensack,取中间值700m,这样才能击中目标正中,也就是“肚脐”。因此,可以看出,Hülsensack的做法才是规范操作,是需要每个坦克手记住的。当然,正确的估距始终是命中的前提,最后一个框下方的文字说到,Hülsensack即使把距离再高估或低估200m也能命中,因为估距时他本来就不犯什么大错。

进入到接下来的74页,作者又进一步用图例阐述了目标高度和距离与可选择的表尺数据范围之间的关系。该页的左侧有A、B、C、D四段话,分别对应右侧的A、B、C、D四张图。图A说,如果Elvira是现在的两倍高,那可用的表尺数据就是现在的两倍多,中位数据就是1000,你的估测允许误差也扩大到了±500m。图B说如果目标很小,比如脚趾头尖,那就只有一个数据可用(500m),也就是实际距离。反坦克炮掩体,处于反斜面阵地的坦克,射击孔和坦克上的薄弱位置等就是这样的目标,对此必须精准估距,不能有误差。图C说,若Elvira远离你,那可用的数据就更少了。而到了图D,如果她已经很远(2000m),就直接按测距结果射击。以上这些内容,总结起来其实就是74页面右下角那两段话, 当目标很矮小或者因为太远而看上去矮小时,可用的表尺数据就少,允许的估距误差也小,反之,则可用数据多,允许误差大。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以上的理论分析讲完,现在就可以下结论了。在75页左侧直接写出了取表尺数据的正确步骤,右侧则是其对应的举例:1.估计距离,比如说上限值600m,下限值400m,那么取中位值500m;2.通过与密位刻度比较来估计出目标的半密位高度(或者估计出全密位高度然后取一半),比如目标全高是4密位,那么取一半为2密位;3.将得到的半密位高度乘以100,加上距离值,就是正确的表尺数据,比如2密位*100=200m,加上刚才的距离500m,最后得到700m,按这个距离瞄准,就基本可以命中目标的正中(德语叫Nabel,这个词本来意思是“肚脐”)。当然,作者还给出了对应的允许估测误差,同样是半密位高度乘以100,在这个例子里就是±200m,也就是说,距离估在700m和300m之间都是能命中目标的。以上计算流程,总结起来就是74页左上角的那个公式VNabel=E+(H/2)/(E/1000)*100,其中等式左边是所需表尺参数,等式右边E代表距离(Entfernung),H/2指目标的实际半高度,E/1000是该距离上一个密位对应的实际长度。
不过,刚才说的这些其实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弹种外弹道是不一样的,因此严格来讲并不能都用同一套表尺选择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现在回到手册71页,便能找到答案。这一页主要介绍的是虎式坦克配备的各种武器弹药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该页前几段先讲手枪、冲锋枪(这俩是乘员手持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每辆虎式给乘组标配一把MP40)、同轴机枪和航向机枪等轻武器该怎么用,这些基本都是用来打人畜、普通车辆、处于掩体和战壕中的敌人以及企图偷袭的敌方步兵的。顺便还说了下烟幕发射器的使用场合,如果坦克出了故障或事故(比如起火)或者要执行战术撤退就可以用。
随后的重点便是KwK36主炮的几种常用弹药了。虎式的炮弹一共有3类,一是高爆弹(Sprenggranate,缩写Spgr.,Spreng代表“爆炸”之意),二是穿甲弹(Panzergranate,缩写Pzgr.),三是破甲弹(Hohlladungsgranate,缩写HL Gr.,Hohlladung就是指“空心装药”)。
虎式的高爆弹重9kg,装药0.7kg,可安装通过撞击引爆的Z23/28触发引信或者延时设定范围2—30s的ZtZ S/30时间引信。因此在71页绿框里第一段就说,当不设延时时,高爆弹爆炸范围为前向10m,侧向20m,所以最好往目标的旁边而不是面前发射。它能有效应对反坦克炮、火炮、群体目标、掩体,击毁防盾,打坏轮子、履带和观察缝,点燃一切并且掀翻车辆。第二段则讲设定延迟时,可以把它当地雷用,当垂直射入目标后,炮弹引爆并能炸毁木制掩体、房屋、掩蔽物、森林和小型坦克。第三段就很有意思的提到了一种“跳弹”(Abpraller)打法,也就是将高爆弹射向坚固的的地面,炮弹弹起后能飞个50m并在敌方那些难以观察到或者难以轰击的阵地上方4—8m爆炸,从而实现毁伤(我觉着这个看上去有点像拿破仑战争时期西方炮兵跳弹+榴霰弹的结合,当时的跳弹就是往有一定弹性的地面上开炮,弹起后存速仍然很高的炮弹可以轻易撂倒成列的敌军步兵和骑兵,而榴霰弹里则有装药和预置破片,在飞临敌军队列时爆炸并使大量的破片形成一个前向的扇面杀伤区,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引爆时间不好控制,因此效果也大打折扣)
然后是穿甲弹,虎式装备过3种穿甲弹,最早的是88mm Pzgr.,重9.5kg,装药160g(这装药真挺暴力的,后效绝对有保证),但很快就在1942年被Pzgr.39取代,因此这本手册里没有提及。Pzgr.39 是虎式最主要、产量最多(超过70万枚)的穿甲弹,重10.2kg,装药59g。有被帽和风帽,因此严格来说属于APCBC-HE(被帽风帽穿甲榴弹),而之前一直介绍的表尺数据选择标准,应该也就是基于该型弹药的外弹道制定的。除了以上两者,还有一种Pzgr. 40 钨合金硬芯穿甲弹,该弹无装药,有一个次口径钨合金弹芯,穿深较高,属于APCR,但由于德三缺钨,产量很低(1942、1943两年加起来只有17000枚左右)。在71页红框里,作者指明, Pzgr.39可用来打击2000m内的坦克和射击孔目标,而Pzgr. 40则被要求用来对付1500m内(再远一点散步就比较大了)最重型的敌军坦克,并且得在先使用Pzgr. 39无效后再使用。该弹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是瞄准:在600—1000m内,瞄准时采用的表尺数据要在距离上减去100m,1100—1500m内则要减去200m。这显然就是因为Pzgr. 40的飞行速度更快,弹道比39更平直,所以要适当将炮管下压。

最后是破甲弹。虎式使用的型号是Gr 39 HL,破甲深度90mm。手册要求(见71页黑框)其用于对付1000m内(距离再往上散步就很大了)最重型的坦克,它能炸开深深的洞但却飞得很慢(意味着其弹道十分弯曲),因此要将表尺数据在实际距离基础上提升1/4,(比如距离600m那么表尺要调到750m)。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目标前有伪装网、树枝、防护网时严禁使用,否则炮弹会被提前引爆(这其实就是坦克和装甲车辆上常见的栅格装甲的原理)。
介绍完这些弹药的使用要求后,作者在71页右下角蓝框中传达的精神(Moral)里还不忘用一句诙谐押韵的话提醒坦克手:少打些弹药,多命中目标,这样才能让帝国部长施佩尔开心!(整本手册到处可以看到穿插有这样的Moral,大多都是用一些顺口溜之类的话帮助士兵记住内容要点或者领会作战精神)
本篇的主要内容说到这儿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最后再贴几个panzerworld网站上的表格,与手册内容做个比对。

首先是几种相关弹药的炮口初速和穿深,可以看到Pzgr. 40的初速(930)比Pzgr. 39(773)高了260多,显然其弹道会明显比39平直,因此跟手册里要求射击时减小表尺数据是符合的,此外其穿深即使在2000m还有110mm,远高于39,所以手册要求用它对付最厚重的装甲目标(比如说KV1的首上垂直段和炮盾)也是合理的。相比之下,破甲弹的初速只有600m/s,可想而知弹道会比较弯曲,所以手册指明要适当抬高炮管射击。

KwK36火炮各弹药的精度
再来看看各炮弹的精度。如果以实战(Action)命中率50%为达标门槛的话,那么Pzgr. 39 在2000m以内都算达标,而Pzgr.40 是在1500m内,Gr 39 HL则是在1000m内,这刚好与手册要求的作战距离范围吻合。因此可以说手册给的数据基本都是合理、负责的。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