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了你的时间?你悄悄溜走的时间去了哪儿?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无价之宝,但是生活中能浪费时间的地方还是太多了,更别提“有心”之人刻意“偷”走你的时间!!!
想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吗?这次我将用我的经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说下我不是标题党,只是想不到更好的标题,另外我也不像别的大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是个普通的小人物,想以普通人的视角、语言来谈谈这个。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个APP——追书神器。我早期是这个软件的VIP,天天在这里面看小说,因为开VIP没有广告,后来因为朋友推荐了一款免费的阅读软件,我就卸载了这个。然而某一天我闹书荒的时候忽然想起,我好像还有一部小说没找到,要不,重新看看追书神器?
下载之后我如愿以偿的找到了之前忘记转过来的那部小说,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款软件竟然需要获取通讯录权限,嗯???一款读书软件为什么要我通讯录呢???大脑快速运转,果断拒绝。然而,这还不算,过了一会儿突然弹出来一条消息,***正在用追书神器阅读某部小说,而这个人,刚好是我的一位客户。那一瞬间,我好像抓住了什么,想了半天,只想到了提高用户粘性这个词,至此,开始留意后来使用过的软件。
用户粘性这个词是我两年前想出来的,截止发稿前,我也只是百度查了下它的意思,期间并未查阅、浏览任何关于这个的词的释义,所以并不存在抄网络词的情况。

先看下这个词网上给的解释:
知乎:用户粘性(viscosity of users)也成为用户黏度,是一个网站或网站群对浏览用户的吸引度并由此建立起用户对网站或网站群的忠诚度。
网站用户粘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有:
1、经常性浏览该网站。
2、深度阅读网站内容。
3、与网站或网站浏览者进行互动。
4、注册该网站的信息详实准确。
5、与该网站建立起品牌认可,潜移默化地推广和宣传网站,并以该网站为品牌追随者。
用户粘性的问题,在国内杨伟庆先生最先提出。并指出网站流量不是衡量网站的惟一指标,从而从本质上给与网站用户粘性以特殊的地位。
网站的发展,往往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如果说网站流量从一个角度上量变的话,而网站粘性则很好的为网站质变做了良好的注脚。当然,质变和量变只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百度:用户黏度是指用户对于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依赖程度和再消费期望程度。用户黏度也指增加用户双方彼此的使用数量,就像我们大家在平时搞好两个人双方之间的关系一样。
是不是觉得太长,看着太麻烦,别急,我用我的经历给你讲讲,说不定你会有新发现:
当我脑子里有了用户粘性这词,最先留意到的软件就是抖音。这不是蹭热度哈,17年还是18年我一开始用抖音的时候,确实是很入迷(我7:30起床洗漱8点上班,有次晚上不小心刷到了凌晨5点,幸好第二天没大事,摸鱼了一天)。但是,也仅仅持续了10天,因为第10天时我把它卸载了,起因是给我推荐了蔡徐坤的一个视频,有它模仿各个明星的,其它人我没注意,但是看到他模仿李小龙,不好意思,那一刻,我开始讨厌这个明星。继而,开始怀疑为什么给我推荐这个?想了半天,不解,卸载,从此生活再无抖音、快手,仅有的一个微视也仅仅在QQ空间刷下,坚决不下载,其它时间一概不看。
虽说我直到现在都没注意它要没要我的通讯录权限,但是它其它方面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精准推荐我喜欢的视频。这算不算是“窥探”我的习惯,更深层次点,是否它早已建立了一个我的习惯模型,早已熟知我所缺一切呢?像不像一个隐形的摄像头一直“看”着你?
顺带一提,追书神器事件是发生在2019年的,要早于抖音卸载事件,我是从之后的习惯反思之前的问题。
有了这个事件,我开始着手手机上的软件。然后发现,手机上常用的APP,貌似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用户粘性,精准推荐你喜欢的明星、视频、衣服甚至是零食等。还有的直接告诉你,你的某某朋友也在用,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好奇看一下呢?
这里我举一些我碰到的例子,观众老爷们仔细想下:
1.手机淘宝是不是总能推荐给你想要的宝贝?它们大多价格只比你心理预期的高上那么一点点。
2.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总会告诉你通讯录有新朋友未添加,其实有些人我们知道是谁,但是,就是不想加好友。还有,微信、QQ里的小程序占了你多少时间?你有多少好友在玩?它们战绩如何,是不是排名都还不错?你想不想成为那个榜一?它们有时候给你推荐的广告,是不是不少还有点用?
3.支付宝里的活动很多,蚂蚁庄园、蚂蚁森林、各种拉新活动,集五福等活动花里胡哨,无一不是在告诉你,快来使用我吧,我给你红包、优惠券。
4.新浪微博和哔哩哔哩,前者我是很少使用,基本就是那种换手机时登录一下,后者则是属于基本每天打开看看的情况。但是这类的APP有共通的,那就是明星与粉丝。无论哪个软件里的大咖,他在使用那个软件,那么你想看怎么办?大概率成为某个APP的用户,然后被广告各种“带货”。
上述的例子里多是跟明星、流量等有点关。如果你有看B站的财经视频,应该知道字节跳动这家公司,正是通过数据算法精准推荐你喜欢的,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粉丝,无独有偶,B站、斗鱼等平台也必定用到了这个,不然你以为B站人均观看视频时长怎么增加的呀?抖音凭什么能让你一刷视频五六个小时都舍不得换姿势?换个角度,正是由于“明星”的存在,“粘”住了粉丝,所以才会有不少粉丝为爱豆代言的产品一掷千金。
其实我也不是说呼吁大家全部不用这些,这也根本不可能。现在的只能手机里,离了腾讯、阿里等旗下的软件,还能剩下什么呢?别说你们,我自己都做到不到。
我只是希望大家理智、理性的看待问问题。必需品,买没毛病,非必需品,掂量着买。现在的网红都有产业链了,更何况是明星呢?在某些人眼里,他们就是“商品”,至于他的价值几何,只取决于他的粉丝数量、购买力等。一个看得见摸不着平时完全接触不到的人,你确信你真正了解他吗?
说到用户粘性,我个人感觉只要涉及交友层次的任何APP,全部可以划进来,有朋友,必然有关注,有关注,必定有UP和粉丝,甚至像追书这类的软件,还想拓展交友功能的,更是典型。
可能是我太理想化,因为我用QQ,仅仅是使用聊天、空间、邮箱功能和快捷登录游戏功能,像花里胡哨的厘米秀、铺天盖地的广告、游戏推荐等,真的也令我很头疼;而使用酷狗,也仅仅是用于听歌、发现新歌以及分享。但是它还是有好友推荐、直播和游戏推荐等。
有市场就一定有需求我是很清楚的,任何软件的开发、维护等也都需要资金,用爱发电终究有限,只是,我想单纯的找一款简单纯粹的软件好像确实有点难。
之前跟朋友聊天时,朋友说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我相信,事实上有着太多的事实能够证明你完全没有隐私了。而你的习惯,对某些软件的粘性,都是致命的。
我不知道太多的,举个例子,你的手机号注册了N多APP,只要通过一个手机号,就能轻松从运营商那里知道你在使用哪些软件,再通过大数据爬这些软件,每个人的信息综合起来,可以轻松搭建用户“模型”,能赤裸裸的展现你不想展现的一面。那你觉得,这种情况存在吗?运营商会贩卖你的信息?想想为什么你手机浏览了一些商品,但是后续却能在电脑上碰到精准推荐的呢?这个时候,你还觉得,你很“安全”?
这就是我说的用户粘性可能带来的隐患了,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你“未来”的时间,有可能被别人悄悄偷走,无论是以视频、书籍、娱乐、游戏还是其它形式。
我现在正在尝试固定时间上线(回归网络),平时只挂微信、QQ,不为了别的,只是想减少对各类APP的粘性,以此来腾出时间充电。我可以看电影、看书、发呆、思考问题都行,但绝不是用来刷视频、无意义聊天等来浪费时间。
最后,以上观点仅仅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其它任何人,完全是自己有感而发,不喜勿喷,杠精勿扰。
PS:自言自语终于写完了,我可能是个话痨。
最后祝各位能看到这里的大佬们身体健康、万事顺心,最近天有点冷,注意加衣服哈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