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 · 落地梅花 | 东阳金钟寺
金钟寺坐落于歌山镇西宅村。地理坐标北纬N29°16′23.70″、东经E120°21′27.07″。
金钟寺原名“鳌哧庵”。据胡氏谱记,南宋绍兴21年(1150),永康胡公后裔迁居西宅,因先祖太婆信佛,在村西鳌鱼山、鳌头潭旁建一佛堂礼佛。胡氏后裔乡贡胡宗寅至孝,辞桐庐教谕之职,在佛堂之旁建一书屋读书侍母。宋亡后,朝廷请胡宗寅为官,但宗寅公坚辞不受,在其书屋鳌鱼山旁,建一关帝庙而祀之,并植以松柏,以嘉关帝不降曹之德,明其誓不降元之志。因庵取鳌山之景,显关帝之威,因称“鳌哧庵”。
明洪武六年(1373),宗寅裔孙胡太和中会元,任胙城知县(现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鳌哧庵又增地扩建,晨钟暮鼓,香火日盛,庵堂尼姑达数十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鳌哧庵重修,朝廷题榜为“鳌天阁”,“浙东四才子”之一、凤山人楼上层有撰文记存。1946年鳌哧庵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特殊历史期间,鳌哧庵部分被毁。
鳌哧庵北揖东阳江,东临盘龙山、凤凰山;西有十二莲花山;南靠桃尖峰,列冈峦“落地梅花”之势,居鳌头碧水清潭之中,钟灵毓秀。1996年相关部门将罗汉松、浑柏列入珍奇名木重点保护名录。
2003年始,鳌哧庵负责人杨章纯带领众人重修关公庙、鳌天阁、大雄宝殿、天王殿等。2009年改鳌哧庵为金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