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词格律(2):平仄与押韵

2022-06-30 11:12 作者:花火夜空  | 我要投稿

  从本文起,开始介绍格律诗的具体规则。格律诗的规则虽繁复,但总结起来只有三条:押韵、平仄和对仗。本文先介绍押韵,因它是古体诗与格律诗皆需要遵守的规则。此外,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汉字声调、平仄等音韵学相关内容,这为后面引入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做出铺垫。


一、四声

  上文曾说过,约魏晋南北朝时期,学者注意到汉字之声调。具体而言,那时的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今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去”,发音急促的入声已在普通话中消失(“入派三声”),只在粤语、吴语、湘语等方言中有遗存。


二、平仄

  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仄”即逼仄短促之意。

  因平声发声时,尾音可以拖很长;而仄声皆相对较短,倘将仄声尾音也拖很长,则仄声就变成了平声。此外,平声字之数目与仄声字大致相当,因而平仄之分自有其道理。


三、韵部

  一字之拼音除声调外,有声母、介母、韵母,如“条”为t-i-ao。或无介母,如“涛”为t-ao。或仅存韵母,如“敖”为ao。故韵母为字音之基。此外,有寥寥数字仅存声母(如“噷”字音hm),然皆语气拟音字之类,不足为虑。

  以韵母及平仄将字归类,即成韵部。韵部常取其中一字为名,如东部、鱼部、真部等。今之汉语字典,多以拼音首字母排序,则近乎以声母分类。

  宋以后诗人所用《平水韵》三十韵部如下:

  上平声:东冬江支微 鱼虞齐佳灰 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先萧肴豪歌 麻阳庚青蒸 尤侵覃盐咸


四、押韵

  古体诗与格律诗皆必须押韵,诗何以要押韵?为朗朗上口也。

  押韵之字称“韵脚”。古体诗之韵脚无固定规则;而格律诗要求偶数句尾字必须押韵;奇数句除首句外,尾字必不能押韵,且应与韵脚字平仄相反;首句可押可不押,若押韵,可放宽至相近之邻韵。

  诗之韵,以平声为正。古人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诗之最高境界,而平声中正平和,适宜长言而歌咏,是以为正。或有仄韵之诗,及以仄韵为正体之长短句,则多抒发悲愤之情。因仄声之韵急促顿挫,故而有激烈铿锵之意,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之类。


五、韵书

  已知韵之用途,何以知某字归某韵部?其平仄又如何?是以需前人编纂之韵书。

  现存韵书之首,为隋朝陆法言之《切韵》。此后唐有《唐韵》,宋有《广韵》《集韵》及平水韵。诸书韵部归类不尽相同,或宽或严,当与时代地域及作者有关,然大抵仍皆以中古汉语官话为基础。

  唐宋之人,持官话者吟诗或未必使用韵书,因遵循口语即可押韵。而宋以后,中古汉语已演进为近古汉语,韵部与口语早有脱节,故诗人必用韵书,且时人多用平水韵。

  词韵稍宽,因词可歌唱而变音。故词韵常合并诗韵相近之韵部,如《词林正韵》合平水韵平声三十部为十四部。

  宋以后,明朝有《中原音韵》,常为作曲之用。当代有新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以普通话为基。今人写格律诗,或用平水韵,以继中古之遗风;或用新韵,以归韵律之本原。二者皆无不妥。

诗词格律(2):平仄与押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