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贾生年少虚垂泪

2020-08-18 23:50 作者:盆成括  | 我要投稿

8.18  周二  晴转暴雨

其服也乡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国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一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曾答应同中国互相进行贸易。我边境统帅见他们人多,不许上岸。红毛国人请求说:“赏给我们毡子大的一块地方就够了。”统帅心想,毡子大的一块地方也容不下几个人,就答应了他们。红毛国人把毡子铺在岸上,开头只能容下一个人;拉一下毡子,就能容下四五个人;一边拉毡子,一边登岸。不一会儿,毡子大得有一亩地左右,好几百人已经登岸了。他们突然一齐拿出短刀,进行侵略。因为出于我方意料之外,被他们掠夺去了好几里面积的土地。

高宗有八子,天后所生者四人,自为行而睿宗最幼。长曰弘,为太子,仁明孝友,后方图临朝,鸩杀之,而立次子贤。贤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欲以感悟上及后,其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而贤终为后所斥,死黔中。

唐朝皇帝高宗,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于是就把国家大事委托给皇后武则天,让她代他决断处理国事,于是国家行政大权,一时移到武后的手上。武后是一个富有政治天才,怀有极大野心、手段又很残忍的女子,她把原来的太子李忠废除,再立李弘做太子,后来又把太子弘毒死了,再立李贤做太子。李贤也是高宗的儿子,历史上称他为章怀太子。他眼看着武后把太子弘害死了,日夜忧虑,自己知道也总有一天要受害,但是他性格懦弱,不敢明白说出来,于是写了一首歌词交给宫里的乐工们歌唱,希望武后听了能够感悟。这一首歌词是这样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它的意思是:在黄台下边种的瓜啊!它的果实一个个的成熟了!经过一次采摘,瓜是茂盛的,再摘瓜便稀疏了!三次采摘,还可以,四次采摘,只得抱着瓜藤回去了!这分明是一首很可怜的乞命求饶的歌辞,他拿瓜来比拟自己的兄弟。本来兄弟是手足之亲,缺少了一个,也是伤心的,又有什么“一摘使瓜好”和“三摘尚云可”的呢?我们读这一首歌,应该了解到作者所处的境地:他天天在武后的魔掌控制之下,极端恐怖,哀求武后手下留情,期望着今后不再施毒手,过去的不敢计较了,所以还迫得说句“好”和“可以”,可惜章怀太子也难逃厄运,不久武后强迫他自杀了。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古代有一个人,因为他的儿子强暴蛮横不成材,所以父亲就拿鞭子打儿子。邻居的老大爷跑上来,也抡起大木棒帮着打,并且说:“我来打他,是顺着他父亲的心意做的。”这样,岂不是很荒谬吗?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反对那些借口助天诛罪而攻伐他国的行为。墨子是承认“天志”的,故以父比天,儿子错了,父亲可以鞭笞,用不着邻父举木而击;他国有乱,自有天诛,用不着邻国兴兵动武。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邯郸地方的老百姓在正月初一给简子进献斑鸠,简子非常高兴,重重地奖赏他们。有个客人问他是什么缘故。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恩惠之意。”客人说:“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所以争相把它抓来,死掉的就很多了。您如要让它们活,不如禁止老百姓捕捉。捉来又把它放掉,恩惠已经弥补不了过失呀。”简子说:“是这样的。”后人用“简子放生”比喻放生一个,害死一群,充分暴露了剥削阶级所标榜的仁慈的实质。

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以拜北斗而徼福于上帝。遂往造共工之台以临九丘,九丘十薮之狐毕集,登羽山而人舞焉。有老狈见而谓之曰:“若之所戴者死人之髑髅也。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是为髑髅。髑髅之无知,与瓦砾无异,而其腥秽瓦砾之所不有。不可戴也。……而况敢以渎上帝!帝怒不可犯也。弗悔,若必受烈祸。”行未至阏伯之墟,猎人邀而伐之,攒弩以射其戴髑髅者,九尾之狐死。

有一头九尾狐狸住在青丘山。它将要兴妖作怪,便找了一个髑髅戴在头上作装饰,向北斗星朝拜,想求得天帝赐福。接着筑了一座共工台,高踞在群山之上,把各山各湖的狐狸都召集来。然后登上羽山,像人一样舞蹈。有一只老狈警告它说:“你所戴的不过是死人的骷髅啊,人死以后,肉腐烂化为泥土,只留下枯骨,这便是骷髅。骷髅是完全无知的,与瓦片碎石一样;但又腥又脏,连瓦片碎石也不如,不可以戴在头上。更不能用来亵渎天帝!天帝是不可随便触犯的。如果不改悔,你一定要遭受大祸。”九尾狐没有听狈的话,仍旧戴着骷髅到处跑。它还没有走到阏伯山,便遭到了猎人的拦击。猎人们用弩发箭,集中射击,九尾狐便一命呜呼了。这则寓言是讽刺那种乔妆打扮而飞扬跋扈,胡作非为的人。

一吏犯赃致罪,遇赦获免。因自誓以后再接人钱财,手当生恶疮。未久,有一人论者,馈钞求胜。吏思立誓之故,难以手接。顷之,则思曰:“你即如此殷勤,且权放在我靴筒里。”

有一个小官儿,因为贪污受贿犯了罪,碰上大赦没受到处罚。他于是赌咒说:“以后再受贿,用手接人家的钱,就长恶疮罢!”过不多久,有一个打官司的人,送他一笔钱希望赢得官司。这个小官儿,因为赌了咒不敢用手接钱。犹豫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你既然这样殷勤,就暂且将钱放在我的靴筒里吧。”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柳宗元,字子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少年的时候,文章就写得很好,名气很大,后来中了进士,当御史大夫时,因参与新政被贬到雍州去做司马,后又调到柳州去当刺史。他死后,柳州人因为纪念他生前对柳州的功绩,建庙奉祭他。韩愈是当时的大文豪,他眼见好友柳宗元被小人所谗,郁郁不得志地死去,替柳宗元写了一篇墓志铭。铭中有一段这样说:“唉!读书人要到穷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气节。现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黑巷里的时候,大家互相爱慕,用酒食来做游戏追逐,很和蔼地笑语着,好像是能够拿出肺腑给人看的知己;还指着天地,流着眼泪,说着生死与共的话,装得很诚恳可信。但是如果有一天为了点儿小小的利害便冲突起来,即使像毛发一样的小事,也会闹得翻脸不认人了。你如果被人挤得掉到陷阱里面去,他不但不会求援救你,反而会拿了石头来打击你,这种人是很多的。不开化的人和禽兽尚且还不忍去做的事,他们怎么会自以为做得很对呢?”

一老鼠避一瓶中,猫捕之不得,以须略鼠,鼠因喷嚏。猫在外呼曰:“千岁!”鼠曰:“汝岂真为我寿?诱我出,欲嚼我耳!”
有一只老鼠躲在瓶子中,猫捕不到它,就用胡须去拂掠老鼠的鼻子,老鼠因而打起喷嚏来。猫在瓶子外头友好地呼唤说:“千岁!”老鼠说:“你哪里真在为我祝寿?不过是想把我诱出来,吃我的肉罢了!”这则寓言说明对于敌人要认清其本质,不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被一些花言巧语所欺骗。

春秋时期,郑国和息国位于现在河南省的中部,两国紧密相连,都是比较小的诸侯国。它们与周室同宗,都姓姬。息国虽然是个很小的国家,可是他的国君却不能与邻国友好相处,经常与毗邻的郑国争吵不休。公元前712年,息国又与郑国发生了冲突。息国国君很不冷静,不自量力,竟下令派兵攻打郑国。在这场息国与郑国的战争当中,息国没有考虑这次出兵是否正义;没有考虑自己是个小国,不自量力;没有考虑要与自己同姓的、相邻的兄弟国家友好相处;没有分清是非曲直;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息国存在这五项致命弱点,自己全然不知,毫不醒悟。息国国君不顾一切后果,盲目指挥息军与郑军作战,结果遭到惨重失败,息君狼狈逃回。后来,息国终于被另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国灭掉。后人在评论息国和郑国这场战争时说:息国国君犯五不韪(5个大错误)而仍然一意孤行,结果遭到惨败,是罪有应得。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即由此演化而来。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意思是指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现在多指公然不顾全世界人民或全国人民的反对而干坏事。此成语亦可见于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书中说,“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大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上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女已俯井哭子矣。

傅显喜欢读书,很通文章礼义,也懂一点儿医药知识,只是性情迂腐迟钝,看上去就像一个萎靡不振的老学究。一天,他踱着方步来到集市上。逢人就问:“看到魏三兄了吗?”有人指给了地点,他又踱着方步走去。等和魏三相见以后,又定神息气,半天没有开口,魏三问他找自己有什么事,傅显这才说:“刚才我在枯水井旁,看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她疲倦了在那儿打盹。您家的小孩却跑到井旁去玩,离井口不过三五尺远,好像值得忧虑,只因为男女有别,不便叫醒三嫂,所以到处找您。魏三一听,非常惊慌,急忙转身奔去。等他赶到时,他的妻子已经趴在井口痛哭儿子了。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史,又名史鱼。他曾多次劝说卫灵公,但所提意见没有被采纳。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他告诉他的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进棺材,要实行“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孔子也说他是个“正直”的人。战国时,齐国有个贵族出身的人叫田仲,又叫陈仲子。他的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但田仲离开了哥哥,靠织草鞋为生,自命清高不凡。战国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认为,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上是欺世盗名。荀子说:“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的了,它甚至比盗货更恶劣。”

从前,齐国有一个人和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每天早晨,齐人总是睡足了才起来,然后就出门去了,回来时吃得酒足饭饱。妻子问他去哪里,他说:“还去哪里呢?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请我吃饭呀!”时间久了,妻子觉得可疑,便对妾说:“我家丈夫每天出去,总是吃饱喝足才回来。问他跟谁一起,他总说是有钱有势的人招待他。这就怪了,怎么只是别人请他,从来没见他请回一个来我们家做客?我想明天暗中跟在他后面,看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妾说:“行,我也觉得奇怪。”第二天早晨,妻子暗中随丈夫外出。走遍城中,都不见任何人与丈夫交谈。终于,丈夫在拐了几个弯之后,走到东郊乱坟丛中,向前来祭供死者的人乞讨祭供后残剩的酒食;如果不够,又抬头东张西望,到别处乞讨。原来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家把所见到的情况告诉了妾,并叹息道:“我们嫁了他,希望寄托终身,日后能得到幸福,想不到他竟在背地里干出这种下流的勾当!”妻妾二人十分悲伤,一边抱着痛哭,一边咒骂丈夫。不一会儿,丈夫从外面回来了。他不知道自己的丑行已经败露,还扬扬得意地在妻妾面前自我夸耀,然后骂她们说:“你们这些女人啊,真没有用!平白无故哭什么?你看我,每天都有人请我吃酒吃肉!不管你们,我要睡觉去了。”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唉,今天那家人真有钱啊!”妻、妾见丈夫这样无耻,哭得更伤心了。“齐人骄妻”指齐人在妻妾面前骄傲、炫耀。后世借这个典故讥讽那些权贵,他们表面上扬扬得意,背地里却干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勾当。

贾生年少虚垂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