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粮食是天下的根本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免费深度洛阳游的第105篇。
时常想起贾谊的那篇《过秦论》,至今三十余年,久久难以忘却。《过秦论》详细分析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过秦论》指出秦国变法图强得到天下,“仁义不施”丢掉天下的过程。而贾谊的另一篇名作《论积贮疏》更是荡气回肠,至今难以平静。现在仍有借鉴价值。
《论积贮疏》这篇奏疏,提出了“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是说生产粮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还需要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生产衣服也需要时间工具等生产资料,但浪费他们却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没有限度,顺手一扔,随便一丢几天几年几十年的积累就没有了,浪费了。现在人们弃农经商吃粮的人多,认为种地没有多少收入,不够一家人的生活费用。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假若兵灾旱灾侵袭,国家粮食等生活资料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诚如是国家就乱了,老百姓就遭殃了。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积贮,是国家的命脉。
最后从正面归结“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我们凭借它去进攻就能胜利,凭借它去防守就是固若金汤,他可以使敌对的人胆寒而归降,也可以使百姓富裕而安居乐业。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 论积贮疏》等。贾谊三十三岁抑郁而亡。 贾谊墓具体地点位于洛阳市东北约15公里的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洛孟一号公路(洛常路)大坡口西侧。测量贾谊墓底直径三十七米,高一十二米。墓南八十米有门冢二座,东西间距四十米。
附《论积贮疏》原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度,则物力必。古之治天下,至孅(xiān)至悉(xī)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35),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