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黄山谷,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人间,老子来过了!

2023-02-09 22:56 作者:浮一一一一一大白  | 我要投稿

黄庭坚

【诗】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qí)三折肱(gōng)。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书法】

《松风阁诗帖》


【人生】

宋仁宗庆历五年

即公元1045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后一年

出生(洪州府分宁县)(江西修水县)


按照大诗人定律,他具备顶级的文学基因

爷爷黄湜shí一辈有十三个兄弟,十人进士及第,时称“十龙”

(如今修水双井村又称“华夏第一进士村”)

他爹黄庶25岁中的进士,后做到康州知州,写诗自成一家,俨然有大家风范

母亲李氏识文断字,才华横溢


黄庭坚天赋可想而知:

《牧童诗》(7岁作)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送人赴举》(8岁作)

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归去明主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公元1058年,黄庭坚14岁

父亲死于任所(41岁)黄庶为官清廉正直,未留下多少钱给妻儿

母亲李氏无收入来源,家中还有6个未成年的儿子,经济陷入困境

舅舅李常 考中进士后 当上江苏涟水的监军得知姐姐李氏的困境,决定把黄庭坚带在身边抚养教导,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李常 之于黄庭坚可谓有再造之恩

他带着黄庭坚 到江苏赴任,此行让初出乡村的黄庭坚大开眼界

尤其在江淮名都扬州逗留时,黄庭坚随舅舅出席大小宴会,真正见识到什么是 淮左名州 富甲天下 ,看遍了扬州街市的繁华

而让黄庭坚记忆最深刻的是——

在江春楼歌馆 倾听名妓红芸 演唱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他由此领悟到了 词抒情,声依律的要诀


黄庭坚随舅父李常游学江淮,学业大进

而李常即使公务繁忙,也不忘关爱黄庭坚,对他悉心教导,视如己出

在因政务出差时,也时常把黄庭坚带在身边,让他多认识权宦名流


一次在高邮,黄庭坚关于 “是杜甫的《北征》好,还是韩愈的《南山》更好 ”的裁断,让诗评家孙觉感叹后生可畏

孙觉十分欣赏他的才气和胆识,执意留黄庭坚在府中小住几日。有天深夜,孙家小姐孙兰溪(能文能诗的才女)突发疾病,黄庭坚恰好跟祖母学过些医术,一副药下肚,就医好了孙兰溪。


17岁,黄庭坚迎来了人生一大喜——洞房花烛夜。


新婚期间,久旱的淮河大雨如注

他又在婚宴上 初逢未来一生的挚友黄几复


古人四喜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可以说一时占了三样


仕途上,老丈人孙觉有意识地为黄庭坚铺路搭桥,积攒人气,每每与硕学鸿儒通信,必定附上黄庭坚的诗作


婚后第二年

黄庭坚携妻子 返回江西老家

①拜见母亲和黄家长辈

②准备在家乡洪州府参加乡试


临行前,孙觉得知黄庭坚家境困难,又拿出600两银子,说是给女儿补的陪嫁之资

既解决了黄庭坚回老家的打点开销,又维护了黄庭坚的脸面。正是老丈人的开明,黄庭坚和孙兰溪婚后的关系极好



公元1063年,19岁的黄庭坚乡试第一


第二年,黄庭坚到京城参加礼部进士试,但这次考试 他名落孙山



黄庭坚的人生太顺了,命运已馈赠了太多

按照大诗人守恒定律接下来的剧情不会圆满发展了


宋英宗治平三年 公元1066年

朝廷再次开科取士,考题以“野无遗贤”赋诗

黄庭坚写下:

渭水空藏月(姜子牙隐居地)

傅岩深锁烟(傅说yuè隐居地)


紧扣诗题,意境深邃,又将历史与现实紧锁,直接让主考官李询击节称赏,赞道:

此人不惟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檀四海



黄庭坚再度乡试夺魁

一年后,得三甲进士榜首 第31名

进士的排名,决定仕途的起点

黄庭坚被分到河南叶县县尉

这个起点不算高,而且河南远离家乡江西但为了生计,黄庭坚也领下了这份差事


黄庭坚回到家乡接母亲和妻子

离乡赴任前夕,游历山水之时,写下了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24岁的黄庭坚,带着家人们赴任河南

一路跋山涉水,途中妻子生病、又逢官道被洪水淹没,走走停停

以至于误了报道的规定期限,被拘留在幕府中,反复写检讨才被释放履任

可以说初涉仕途,就挨了当头一棒



县尉的俸禄不高,黄庭坚的收入就够家人吃饭,经常捉襟见肘,妻子也染病衰弱

公元1070年,妻子病逝(20岁)

这对黄庭坚的打击是致命的,甚至精神崩溃,悼念妻子的诗更是字字如针,直刺人心

《红蕉洞独宿》

南床高卧读逍遥,真感生来不易销。

枕落梦魂飞蛱蝶,灯残风雨送芭蕉。

永怀玉树埋尘土,何异蒙鸠挂苇苕。

衣笐妆台蛛结网,可怜无以永今朝。


第二年,黄庭坚游黄山时,又想起了亡妻

《宿黄山》

平时游此每雍容,掩袂今来对晚风。

白首同归人不见,黄山依旧月明中。



宋词是一部传奇,不仅仅是词与文学,更是管窥时代 与人生命运 种种传奇的集大成者。宋词的情境有两端,一端是风流,一端是落寞



黄庭坚在叶县三年期满后,决定离开这片伤心地

他参加了四京学官考试,以策论优等的成绩被录用,官授北京国子监教授

这本是个很适合发挥才能的岗位,

但北方燕云十六州长期失陷,北京大名府此时成了直接面对契丹威胁的边城,文化精英早已南撤

国子监教授也成了闲职

薪水低,职位也低

但对个人的 学问素养 专业水平 要求却极高

琴棋书画是基本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也要样样能拿出手



黄庭坚在仕途上寸步难进,蹉跎到30多岁,在大名府结识了诗人谢景初

谢景初很欣赏黄庭坚的诗作,撮和了独身多年的黄庭坚和自己的女儿

谢氏知书达理,勤俭持家,但没两年也病逝了,黄庭坚二次丧妻



另一边,

老岳父孙觉 遇上文坛巨擘bò苏轼

→ 习惯性拿出黄的诗文请苏点评

→ 请求提携关照一下黄庭坚

苏轼一看诗文

→ 便知黄庭坚是轻外物而自重之人,不一定情愿自己替他炒作扬名

→ 但记下了黄庭坚这号人物

后苏轼在拜访黄庭坚舅父李常

→又被拉着读了许多黄庭坚的诗文

→更是惊叹黄庭坚诗文风骚


黄庭坚在 老岳父孙觉 和舅父李常 的来信中 得知文坛领袖苏轼对自己的高度赞誉

公元1078年,给苏轼寄去了第一封信,并附上了两首诗,苏轼读后评价:

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两人虽未见面,但开始了频繁的书信交换和诗文切磋

到了1079年,苏轼乌台诗案事发

本可置身事外的黄庭坚还是公开为苏轼鸣不平,最终遭到牵连



好在王安石与黄父黄庶是旧识,有心回护最终将其罚款后,派到江西泰和县任县令

泰和县距老家分宁县不远

且县令是实权官员


从学管的门可罗雀,到县官的门庭若市,黄庭坚真正体会到了官场冷暖


当时北宋时局动荡,无数文人渴求的盛世在党争的倾轧下,一步步滑向了深渊

预感到了国家空前的政治危机,但又无化解良策,更看不到出路,官微言轻的他,对仕途不再抱有希望

《到官归志浩然二绝句》

雨洗风吹桃李净,松声聒尽鸟惊春。

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黄庭坚作为一方父母官,很清楚在王安石新法的推行下,各级官吏变着法子盘剥百姓,中饱私囊,老百姓叫苦不迭

他顶住上级推行新法的压力,力保泰和百姓的经济平稳,这是他在那个时代下能做出的最大的挣扎了

但是因为推行新法不利,黄庭坚被突然降为德平镇监


调任德平镇的黄庭坚,又跟上级赵挺之成为了冤家对头

(赵挺之儿子赵明诚,为李清照丈夫)

因为赵挺之的处处刁难,黄庭坚在任上也无力施为,变得愈发地佛系,开始喜欢上了王维的待词



一年中秋佳节,黄庭坚听闻 挚友黄几复 官授广东四会知县,忆起往事,又诵念起了苏轼在熙宁九年写下的《水调歌头》,引起了强烈共鸣,于是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寄黄几复》

黄庭坚的诗歌踏入了大成之境,这也引发了后来宋代文坛 江西诗派的崛起



公元1085年

宋神宗去世,9岁的宋哲宗继位

神宗之母 太皇太后高氏 垂帘听政

一朝天子一朝臣,高太后倾向旧党,司马光被重新启用

新旧轮替的常见戏码是 党同伐异 反攻倒算


一夜之间,新法全废,王安石在金陵郁郁而终


黄庭坚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对王的人品和学问极为推崇,包括苏轼也是如此

在旧党汹涌的否定王安石的舆论中,黄庭坚和苏轼 始终秉持着客观的态度评价王



宋元祐元年

黄庭坚被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不久苏轼也回京任职,秦观与陈师道也相继入京


苏轼与黄庭坚书信相交十余年,(两人以兄弟相称,黄比苏小8岁)终于在京城相见,但在见面后,黄庭坚坚持执弟子礼,以达者为师,自称是苏门弟子,所以苏黄亦师亦友


这个时期的汴京群英璀璨

绘画:李公麟

壁书:米芾

行书:黄庭坚、苏轼

诗文:秦观、张耒lěi、晁补之


与苏轼在汴京相处的三年,黄庭坚在书法和诗词上日趋圆满,自成一派

苏黄携手走向了北宋文艺山巅,还时常互相调侃 树梢挂蛇 黄字,石压蛤蟆 苏字



元佑八年

高太后去世,16岁的宋哲宗亲政,全面推翻高太后的国政方针,启用新党

所有旧党、与旧党有牵连的,无一幸免 全被清算


苏轼和苏辙被一贬再贬

黄庭坚也不例外,被罢官免职,接受审查,在等待审查的这段时间,他时常在池州 江州一带游山观景,一日偶遇苏轼,两人痛饮三天酒分别,未留诗篇

在接受审查后,被贬为涪fú州别驾,被安置在黔州(如今的重庆)


长兄黄大临停官留职,陪同他长途跋涉,执意护送黄庭坚去蜀中,黄庭坚途中作

《竹枝词》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安顿好黄庭坚后,黄大临不忍弟弟一人孤寂愁苦,将行期一拖再拖,直到陪黄庭坚度过51岁生日,兄弟两人才洒泪而别

黄庭坚后来在给长兄的信里写了首诗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黄庭坚在黔州过着半似发配,半似农耕的生活



公元1110年

宋哲宗去世(24岁),因仅有的一个皇子早夭,结果让他弟弟端王赵佶jí捡了个皇位来坐,即宋徽宗

徽宗继位之初,由神宗的皇后向氏 垂帘听政,风水轮流转

向太后不喜新党,又重新启用旧党


黄庭坚又被重新启用,被调到江南当宁国军判官

苏轼也被特赦,从海南北归回京,但行至常州 去世


黄庭坚刚刚收到苏轼写的《寒食帖》并题了跋bá文,正准备寄回,骤闻恶耗


黄庭坚失去了良师益友,他请来画师 画了一副苏轼的半身像 悬挂在卧室中,从此奉之终身,每日清晨上三炷香,时常空对画像自语

仅仅在苏轼去世的第二年,黄庭坚就写下了十多篇怀念苏轼的诗文


《松风阁诗帖》

不仅写尽了繁华落尽后的离愁别绪,还堪称行书巅峰,不减遒逸《兰亭序》,直逼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如今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米芾、蔡襄都擅行书,但唯有黄庭坚 行草皆入化境


黄庭坚的草书《砥柱铭》



公元1102年

老冤家赵挺之官升吏都尚书,仍不忘打压他,59岁的黄庭坚,先是在鄂州接到了贬谪他去宜州的公文

后蔡京又刻《元祐党籍碑》

将司马光、苏辙、苏轼、黄庭坚、秦观等120人划为 奸党,禁止元祐党人的子孙参加科举、留在京师,且碑上列名之人永不录用


两年后,年逾花甲的黄庭坚抵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广西宜州



从绍圣元年的初次贬谪算起,已经整整十年了,如今如剩古树作伴,朝霞相邻,他撑着病体,在破屋之中,隔着窗子,望着外面寒暑易节,鸟翔于空

(黄庭坚给自己的破屋取名 “喧寂斋”)



公元1105年

黄庭坚病逝于宜州

朝廷的赦免文书已经在路上了,但他终究没有收到,以罪臣之身离开了这个世界



【香圣】

黄庭坚尤爱熏香,写下无数关于香的诗留下许多香方

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

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黄庭坚在 戎州永安楼 写的那首词

极好地总结了他的一生

《念奴娇·断虹霁雨》

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我,黄山谷,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人间,老子来过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