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专访 | 拿下米其林一星后,他选择让一切归零


在兰亭永获得米其林一星之后,厨师长张健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变化或许是,当他早上九点照常拖着小推车穿过老城区狭窄的林荫道,到附近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猪肉铺相熟的小哥会一边剔肉一边打趣他说:“哟,现在该叫你星级厨师了吧。”
从四川移居广州一年多,张健已成为了菜市场里的熟面孔。蔬菜档口的老板娘会热情地向他打招呼,熟悉的小贩会为他专门挑选好长得板儿正的玉米,好让餐厅方便切成玉米薄片,用来搭配熟成的乳鸽肉。在兰亭永担任厨师长的一年零四个月中,除了因家事休息过几天之外,张健几乎每天都处于菜市场、餐厅、住处三点一线的忙碌状态。


兰亭永主理人Ricky曾经劝过张健适当休息,把买菜、备菜的一些杂活交给其他厨师代劳,但张健执意不肯。“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来做,这是我从师父身上学到的道理。如果这些事情让别人来帮忙,可能我会更省事,但也可能会变得更懈怠。”
张健口中的师父,便是成都米其林二星餐厅玉芝兰的创始人和主理人,同时也是兰亭永的行政总厨,兰桂均。在两人紧密的合作下,兰亭永开业仅一年后便摘获米其林一星荣誉。而当所有人都在祝贺他们神速摘星时,兰桂均和张健却希望这家餐厅走得再慢一些,再稳一些。
三年前,曾是广州另一家川菜馆川隈的主理人Ricky买下一幢位于东山口的百年老别墅“锡安园”,意图将其改造成一座带有餐厅的美学空间。
同时,在朋友的推荐下,Ricky找到了当时在成都廊桥餐厅工作的张健,希望由他来负责筹建新餐厅的产品体系。对于决定和张健合作的原因,Ricky直言:“因为他对于想做到的事情,有着无比坚定的热情和决心。”




当时,这位生于1997年的湖北小伙已在廊桥工作了三年有余。在此之前,他从北京只身跑来成都,在廊桥上连续等了八天,只为见到主厨江振诚,获得一份在这里工作的机会。对于Ricky发出的邀请,张健十分心动,只是心里还存有些许顾虑,希望能再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参与到餐厅的把控中来。最终,他们找到了兰桂均。
这位从事厨师行业近40年的大厨,在成都和上海各拥有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兰桂均的烹饪哲学是“以汤定位,以食材定格,以调辅料定神” ,突出食材本身的自然之味。回想起第一次拜访玉芝兰的情景,张健仍然印象深刻。“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师傅,还在厨房亲历亲为,甚至连葱花都亲自处理,这是兰师傅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起初,兰桂均并没有接受Ricky的请求。在Ricky的多次拜访下,他才终于松口,并提出两个条件:餐厅必须是自有产业,能够支撑长期经营;徒弟必须忠诚、肯学,不能半途而废。“他说想做一个有中国特色,能在世界烹饪圈有一席之地的餐厅,这是他打动我最关键的一点。”兰桂均说。
2021年8月,张健拜兰桂均为师,开始了在长发街24号的学徒生涯。虽然早已习惯了在厨房忙个不停的生活,但在玉芝兰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张健却觉得比之前所有的厨房经历还要疲累。 “玉芝兰每天有十多二十位客人,按照兰师傅的方式来做菜,背后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张健说,“像是看起来简单的鱼汤,要一直小火翻炒出香味,非常费工夫。”





在玉芝兰,最知名的一道菜便是兰桂均引以为傲的“坐杠大刀金丝面”。面团压制用到了与广东竹升面相似的坐杠方法,然后以大刀切得极细,入口口感丝滑蓬松。清汤底以火腿和老鸡熬制,鲜美异常。

“一个人要练习好一个菜
需要花费很多功夫
兰桂均说,“我的菜像是国画,画一条线看起来很简单,但画出神韵来其实很难,看似最简单的东西反而是最难的。”对于这道招牌菜,兰桂均只在张健面前演示过两次,与其不厌其烦地传递动作要领,兰桂均更希望张健能从中摸索细节、领悟道理。
张健初次拜访玉芝兰时,这是令他印象最深的一道菜。进入玉芝兰后厨后,这也让他十分头疼的一道。仅仅是练习切面,他就用上了两个月的时间。随着手上功夫的加深,张健逐渐领悟,切面并不是靠蛮力,而是要用巧劲。即使到了现在,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切面功夫还有提升的空间。

兰桂均的另一道招牌菜“吊晒本色吉品鲍”,底汤以鸡和火腿吊出,加入茅台酒增香,口感外弹内糯,酱汁浓醇鲜美又极富层次感,水平和顶尖的粤菜师傅相比也未见逊色。要做好这样的鲍汁,也并非易事。
在尝试做鲍汁的时候,张健发现,有两次他使用了同样重量的火腿,但其中有一次尝起来却比另一次更咸。兰桂均一语点破其中奥秘:一是吊汤的时候水放多了,水中的部分矿物质会影响汤的味道;二是其中一次用的鸡更老,吊汤的咸味就会更足。“很多学厨的很在乎比例,我觉得比例没有用,甚至每一次做菜都可能不一样,要根据食材的变化调整比例。”这是兰桂均教给张健的做菜道理。



在西厨厨房工作养成的一些习惯,张健也一同带到了玉芝兰的后厨。每天早晨,他提早来到后厨收拾整理,磨好刀具,晚上等客人离开后,他独自留在厨房,一遍又一遍地把厨具擦得磨光锃亮。兰桂均问他坚持这么做的原因,他答道:“我觉得厨师并不应该仅仅是把菜做好,做好厨房的其他细节工作也是厨师的本分。”
从那次对话之后,张健觉得和这位看起来有些严厉的老师傅的距离似乎更拉近了一些。
张健至今还记得,兰桂均曾对他说过:“你是我教得最细的一个徒弟。”
他问师父:“是不是因为我太笨了?”
“不是。”兰桂均说,“是因为你比其他人更好学一点。”
2022年3月,张健结束了在玉芝兰的学徒生涯,来到兰亭永筹备开业。两个月后,兰桂均也来到广州,和张健一同准备餐厅的第一套菜单。其中七成是兰桂均的菜品,另外三成是张健的创意。
对于一些在玉芝兰已经十分成熟的菜品,兰桂均和张健会考虑怎么将其做得更好。如一道“鱼子酱虾冻膏”,在成都使用的是基围虾,到了广州则改用小青龙、基围虾和黑虎虾三种一起熬制,让其味道层次更加饱满。

关于这道菜,师徒二人还有过一番讨论。张健在熬虾时舍弃了虾脑的部分,使得熬制出的虾冻膏颜色更漂亮一些。但兰桂均在尝试过后,却要求张健把虾脑放回来。“把虾脑丢了,这道菜特有的苦味就没有了,虾冻膏本身收口太甜,要带点苦味才有更丰富的口感。”兰桂均说,“我看张健做的菜,他自己有时候发现不了问题,旁边的人也看不出来,只有我能看出微妙的差别。”
如果你曾经拜访过玉芝兰,应该会对兰亭永的第一套菜单留下深刻的印象。坐杠大刀金丝面、吊晒本色吉品鲍等招牌菜式得到了完整保留,而到了菜单后半段,又能明显地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格气息。如一道“炭烧豆瓣喉黑” ,兰师傅负责把控豆瓣味型,张健则以活缔和熟成方式处理喉黑,在极佳的火候把控下,喉黑口感细嫩而不失鲜美,在口腔中与豆瓣酱奏响了一首欢快的奏鸣曲。另一道“豉香熟成乳鸽”中,将豆豉制成球状再刨碎调味的方式,以及将中山石岐乳鸽熟成的做法,明显地体现出了年轻一代的独特创意。

在试营业期间,张健对客人是否会剩菜感到非常紧张。“如果有剩菜,我会问前厅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客人吃饱了的话还好,但如果是客人不喜欢,我就会到房间去和客人聊一下,看看问题在哪里。”这个习惯,张健一直保留至今。
让张健感到欣慰的是,有许多客人对他研发的新菜表示了肯定,美食作家林卫辉便是其中一位。“他在江振诚师傅和兰桂均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而且,他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认真。”林卫辉说,“他的每一道菜端上来,你都能感觉到里面花足了功夫,既表达了兰师傅的中庸之道,同时又有江师傅那种猛然一击的惊喜感。”

林卫辉曾拜访过成都玉芝兰,兰亭永开业后,他也反复去了多次。当吃到兰亭永的“海参酸辣粉”时,林卫辉问张健:“酸辣粉的汤是有调整过吗?”
“如果按照成都的调味,广东客人可能会觉得太辣。”张健答道,“我们在里面用了相对比较少的辣椒,多加了一些姜来做汤,这样出来的辣味会更加柔和。”
“这就是那种猛然一击的惊喜感。”林卫辉说,“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会发现他有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是会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菜。”

回忆起今年7月13日发布会上,主持人宣布兰亭永成为新晋米其林一星餐厅的那一刹那,张健至今还觉得有些不太真实。“我站起来的时候都有点慌了,一时不知道该往左还是往右走。”接过奖牌时,张健更是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走下领奖台后,张健打电话给兰桂均表示感谢,话筒那边传来的却是兰桂均的一顿教训:“不要太骄傲,你的调味和汤还不够火候。”从拜师学艺直到摘星,张健很少从师父口中听到夸赞的话。“但他在别人面前会夸我说做得好,可能是怕要是当我的面说,我会骄傲。”张健说,“我虽然期待有一天能得到师父当面的肯定,又不希望很早地听到这句话,毕竟路还很长,我还没能够真正撑得起来这份重任。”
在当晚兰亭永的庆功宴上,张健和朋友、同事们说,“我只庆祝这一天,从明天开始,这颗星星在我的心里就放下了。我要让自己归零,一切从头开始。”在米其林指南发布会晚宴上,有不少餐饮品牌向张健发出合作邀请,他都一一拒绝了,“我还是想先好好做菜。”
提及张健和兰亭永,兰桂均担忧的仍然是“坚守”二字。“每天稳定达到师父的要求,比每天想着新花样变来变去要好。最难的还是坚守,餐厅的稳定性应该排在第一位。”兰桂均说,“米其林一星是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是提醒我们,还有上升的空间。”


如今,兰桂均在经营玉芝兰之余,依然保持每隔一个多月来一次兰亭永。“兰亭永过了三年后,如果张健达到水准了,我可能就很少去了。如果五年后,他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我可能就没有必要去了。”
电话采访兰桂均时,他还远在成都。聊到这里的时候,他突然放慢了语速,仿佛自己的徒弟就在身边:“要用老鸽子肉去煮酱汁,才有鸽子的肉香味。喉黑豆瓣酱的鱼汤没有熬好,对原材料认知度把握还不够。食物自然的味道在菜品中才是主角,把自然之味了解透,你想做什么菜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