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严小圆-林修改意见-2021-12-4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学术博士/教育博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同等学力硕士)
论文题目:“V了个N”结构研究
学 号: 202020200406
姓 名: 严小圆
所在学院: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一级学科: 汉语国际传播
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
指导教师: 林源
开题日期: 2021 年 12 月 7 日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一、立论依据(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林按:这个写法完全不对。只举了几个例子,说明有这个东西。跟选题理由意义完全无关。
你之前有没见有读过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你写过作文吗?这是什么?
理由,是写作的理由。
比如这个题目重要。这个题目没有人研究过,问题一直存在。
这个题目有人研究,但研究不全面,还遗留有什么问题。所以我打算研究。
意义一般写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大多数论文意义放在后面,单独列为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只写 写作背景 写作缘起 重点写这个内容还有什么可写,关于这个还有什么需要研究,所以你打算研究
。
这里最重要的是,关于这个,前人到底还留下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你打算解决什么问题,你没有讲。也完全看不出文献综述。
“V了个N”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结构,大量支配式词组和离合词都可以在“v”和“N”两部分之间插入“了个”构成“V了个N”结构。例如:
(1)日日织博好分享,看我拿了个勋章 。(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下文简称BCC),微博)
(2)这天傍晚,他碰到一条浅溪,马饮水那样伏在溪里灌了一肚子,又好好洗了个脸 ,把属于大草漠的面孔还留给大草漠。(严歌苓《陆犯焉识》,BCC,2011)
(3)民兵有的害怕,不敢向前,他脱了个光脊梁向大家说:“咱区长还在里头,不怕死的跟我来!”(1948年人民日报,BCC)(动补,成了个富婆)林:这里红字什么意思,不懂。
(4)去年的整改计划让今年的人来写,离了个谱。(BCC微博,2021)
(5)如果非要说有一种品质可以守住一切人性的底线,我觉得是善良。离了个大谱,跟这部画风丑到飞起的动漫共了情。(BCC微博,2021)
(6)倒了个霉, 双十一刚买一箱, 还有两包(螺蛳粉)。(BCC微博,2021)
在一些非动宾关系的词组和离合词之中,也能插入“了个”。有学者如周清艳(2009)研究了“V个N”。“V个N”是更广为使用的结构,如“吃个饭”、“打个球”。是否所有的“V个N”都能完全转化为“V了个N”或者“V了个A+N”?哪些能够转化?哪些不能?为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林按:语言不流畅,“更广为使用”读起来奇怪,更顺畅的说法是“使用更广”“使用更为广泛”等。广为使用,有这种说法吗?经常只有 广为流传 之类。这个搭配,别扭。
(二)研究综述使用
一.1. 关于整个“V了个N”结构研究 表达奇怪。关于“V了个N”结构的整体研究?
表达
对现代汉语“V了个N”结构的研究目前比较少。但是对“V个N”结构的研究目前研究的比较全面。研究“V个N”的主要文献有:
李宇明(1988)将动宾结构中的“个”分为量词“个1 ”和非量词“个2 ”,将“个1 ” 与“个2 ”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个2 "的语义、语法功能以及“个2 "与动量词的区别,将“个2 ”看作既非名司亦非动量词的特殊语法单位,是一个口语化词,其主要功能 是使整个动宾结构带上“轻巧随便"以及由此引申出的非理性意义。
李炜(1992)也采用了区分量词“个1””和非量词“个2””的处理方法,运用多种语法手段将“v个N””结构分化为“"v个1N”和“v个2N”,两类并对“v个2N”"在语法、 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描写,但对“v个”的分析忽略了具体的语境以及“个” 与动量相关的用法。
李美妍(2007)分析了“v个N”结构的句法特点以及”“个”入“V+个+N”结构的条件。在语义方面结合语境分析了“V+个+N”结构的派生意义,并将"V+个+N ” 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概括为“减势”。这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会派生“事件微小” “随便”, “无所胃、不在乎” “表示事情经常做”等意义。
周清艳(2009)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隐性量的角度通过全面描写“v个 N/V” 结构内部形式和意义的差异,将该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个1”为事物单位词, “个2 ”为事件单位词,“个3”为事类评价标记词,即采取名量、动量、事类评价标记 “三分”的看法,将名量和动量分别划分为独立的类,而将“事类评价标记”从二者中抽取出来单列一类。
高菁菁(2017)从“个”的性质入手,通过对“V个N”内部不同小类进行全面分析和描写,运用语法化、“有界”“无界”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对该就内部所包含的小类以及各小类在形式、意义等方面的特点做出了比较准确全面的分析,将“个”的用法分为三种:名量词、动量词以及主观量。同时提出“V个N”的变形“V了个N/V他个N”,以及“V个N”的历时变化,但没有对“V了个N”进行深入的探讨。
此外,董梦莹对“V个VP”进行了研究,从“V个VP”的主观量,以及结构整体特点和成分特征间的互动角度进行研究。作者发现“V个VP”结构不尽表示主观大量,也表示主观小量。依据不同的比较基点常态量和预期量,将主观大量进一步细分。通过对比“V个VP”和“V得VP”发现“V个VP”结构还具有指称性和未然体特征。
以上研究的不足:
学界目前主要研究了“V个N”结构,以及“V个VP”,“V个NP”,这些研究多是从“个”的主观量角度切入。而对这些变体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进行探讨,对于能够进入这些结构的条件也没有进行具体的区分。例如:而本文研究对象“V了个N”从表面看是“v个N”的完成体,但例子如“离了个谱”可以说,但是“离个谱”不可以,“倒了个霉”可以说,而“倒个霉”不可以。说明两个结构并不能一一对应的转换,进入这两个结构的词语存在着差异。由此对于哪类词可以转换,哪类不可以转换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对于这类词的研究,也方便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更好的介绍汉语的规律。
一.2.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研究
前人对“V个N”中的“个”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个”的语法化研究的比较透彻。而变式“V了个N”中的“了”不仅仅是“V个N”的完成时的表达式,“了”在本结构中体现的也是一种主观性。
学界对“了”的研究主要包括“了”的语法意义、“了”的使用条件、“了”的隐现及“了”的相关句型结构。
“了”语法意义的争论大致分为两种观点:王力等将“了”所标示的意义概括为“完成”。‚刘勋宁等人认为“了”表“实现”。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人都认为“了”表示事情的完成。吕叔湘、刘月华和房玉清等人还主张把“了”分为“了1”和“了2”‚。“了1”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跟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了2”用在句末,主要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表达语气的作用。房玉清(1992)[1]还强调“了1”用在结束性动词后表示完成,用在持续性动词后表示实现。刘勋宁(1988)[2]对以上学者关于“了”表示“完成”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把‘了’的语法意义概况为‘实现’,‚把‘了’叫做‘实现体’的标记。”
王还[3]的观点是“实现”和“完成”是一致的,要注意的是区分状态和动作,动作可以完成和实现,而状态不能。状态是动作完成后的结果。徐通锵认为“实现”比“完成”说前进了一步,他认为“了”在语义上表时间‚“了”的实际时间没有限制,过去、现在或未来都可以。(P502)李铁根主张“了”作为绝对时标记时可以特指过去的“已然”‚表示说话之前曾发生某种事情,还可以指不分过去现在的“已然”;作为相对时标记(以另一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了”表“异时”,‚不同时制功能的呈现受不同句法条件的制约。(P20—26)金立鑫提出句尾“了”的时体意义是表现某种状态的“起始”,‚句尾“了”的功能在于向听话人提示说话时间。李兴亚[4]等人考察了“了”使用的条件、隐现规律及其成因。叶南[5]研究了“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分布。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了”的不同句式的区别:如“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了”;“动+趋+了”和“动+了+趋”、吴福祥(1998)[6]“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吴的
一.3.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非时态用法研究
“了”除了表示完成体,比如“我吃饭了”表示我已经吃完饭,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即我不用吃其他的东西了,表示强调已经吃饭的事实。当然在口语中后者的表达会通过语气的加重来体现“了”的强调。“V了个N”在一般的变式中,表示
VN——吃饭——吃个饭——吃了个饭
VN:动宾、离合词、
V:分类
N:分类
“V了个N”分类:
表示语气增强:离了个谱、倒了个霉
(此处的V一般为负面语义情感)
表示完成体或者主观小量的表达(V个N的完成体):吃了个饭、睡了个觉
一.4.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特殊表达功能研究
二、研究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林按:直接分为三部分不好吗?那样更清晰。前面写作背景与写作意义也最好分开。不要随便合并内容。本来是两个问题。
(1)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只是一个问题的话,没必要分开。只写一个 “拟解决的问题”部分即可。不要弄得好像还有单独的 “研究目标”似的。有些论文,研究目标与拟解决问题并不重复。
“V了个N”与“V个N”的联系与区别,两个结构转换的词语类型或条件归纳。林按:词语类型不算条件归纳?研究“V了个N”与“V个N”的区别;归纳 “V了个N”的“V”和 “N”的类别;辨别哪些“VN”可以进入“V了个N”结构。有两个结构同异的细分内容,为什么没有两个结构转换的细分内容了呢?
写法不清晰。分为两段,一段写两个结构的联系与区别。一段写两个结构转换的条件归纳。先段首句。概括全段,后面再细分详细内容。例如。
研究“V了个N”与“V个N”的联系与区别。研究“V了个N”与“V个N”的相同相似之处;研究“V了个N”与“V个N”的区别;归纳 “V了个N”的“V”和 “N”的类别;辨别哪些“VN”可以进入“V了个N”结构。
(2) 研究内容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v了个N”结构为研究对象,从“V”的分类入手,通过对该结构内部不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描写,林按:这个句子不通。你的意思是通过对该结构各成分的分析归纳总结描写?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以及构式语法等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以及汉语史方面的有关知识,林按:非常讨厌这种合并写法。不要把不同的理论方法合并介绍,混乱。对该结构内部所包涵的小类及各小类在形式、意义等方面的特点做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形式和意义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
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讨论其中各成分的语法语义语用。
运用构式理论将该结构分为 种小类,分别讨论其形式意义用法等。
运用历史语言学,讨论该结构的历史来源,演变过程与演化动机。
通过对比,讨论两个结构的同异。……
……
本文首先从“V了个N”的结构与“V个N”的对比,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进而对“v了个N”的结构分析。另外,从“了”的词性以及语法化主观化的角度,看“V了个N”结构“v”和“N”的准入条件,将两者的使用范围进行归纳整理。
第一、构式语法理论
第二、语法化理论
林按:这个放的位置不对。后面有单独的一部分,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林按:网上有现成的学术研究方法,你先看一下再写不好吗?不要乱创造名词。
第一, 分类描写
林按:不是共时描写?
对具体语料的列举和分类是做出理论解释的基础。本文以例举具体语料为基础,对“V个N” 以及 “v了个N”结构内部的分类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进而分析各小类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征。
第二, 分析解释
林按:不是分析法?
对“v了个N ”结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举例描写的层面,而要在全面归纳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和理论对内部各小类的特征、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第三, 对比参照
林按:不是对比法?
对“V个N”和“V了个N ”结构的分析离不开对相关的语法结构和成分之间的比较。比较“V个 N”与“V了个N”结构与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异同,进而从多个从而对“V了个N”结构特有性质和功能做出阐释,借以提高分析的深入性和科学性。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从选取的比较新的词语变式表达“离了个谱/离了个大谱”出发,发现此种表达与以往大量出现的结构“V了个N”存在着一些差异,从而发现此种结构与前人研究过的结构“V个N”的变体“V了个N”的使用条件有着差别,这种差别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需要注意并且系统的讲述给学生的,林按:你确信什么都要讲?说实话,连“V了个N”,我都从来没教过。我们只教最要紧的,大部分东西不讲。也不可能事事都讲。但是,这不影响你写教案,写教学设计,因为某些学生可能需要。但这不意味着这个内容是必须进教材的。必须讲的。但万一有学生问呢?某些课堂可能需要。但是对于“V了个N”与“V个N”的差别并没有相关的较多的研究,“V了个N”一般而言是“V个N”的完成体,但是“离了个谱”和“离个谱”并不能转换,因此,这个结构的词语准入原则需要进一步明确。
(四)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2021.12 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并顺利通过开题
2021.12——2022.09 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并顺利通过中检
2022.09——2022.11 提交学位论文完整稿并顺利通过预答辩
2022.11——2023.03 提交学位论文定稿并顺利通过论文检测
2023.03——2023.04 顺利通过论文盲审
2023.05 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① 目前对本文需要的语料进行了一个比较笼统的收集。
② 对本文所需要运用到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如构式语法、语法化和主观化等语言学理论。
③ 目前已经对前人的研究有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对“V个N”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个”的语法化主观化有了详细的了解,以及“了”的主导用法进行了梳理。
(五)可能遇到的困难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1) 对于本文提出的核心问题的处理比较困难
对整个“V 了个N”结构和“V个N”结构的区别的回答,如“离了个谱”和“吃了个饭”都可以说,“吃个饭”可以,但“离个谱”不可以。对“为什么不可以”的回答需要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然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还没办法回答为什么,什么结构能进入,什么词能进入,希望老师能给以指点。
(2) “V了个N”大的语料处理比较难
对“V了个N”结构中“V”和 “N”的分类比较困难,耗时会比较多。需要比较敏锐的分类意识,以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参考总结前人的分类,同时借鉴一些学者的统计经验。
(3) “V了个N”结构表达的意义的种类可能比较复杂。
对“了”在“V了个N”结构中“了”的分析还不清晰,需要经过比较系统的文献梳理,比较全面的思考,询问周边的同学以及老师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思考。
三、论文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
1.3. 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v了个N”结构的研究综述
2.1. 关于整个“V了个N”结构研究
2.2.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词类研究
2.3.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非时态用法研究
2.4.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特殊表达功能研究
2.5. 关于“V了个N”结构中“了”的泛化现象研究
第三章 “V了个N”结构的内部成分分类
3.1. “V了个N”结构的具体分类
3.2. “VN”的分类
3.3. “V了个N”结构不同小类的意义分类
第四章 “V了个N”的语法、语义、语用分析
4.1. “V了个N”的结构
4.2. 4.2“V了个N”的语义
4.3. 4.3“V了个N”的语用
第五章 “V了个大N”、“V他个N”结构的类推
5.1. 非离合词的动宾式合成词所构成的“V了个N”
5.2. 非动宾关系的“V了个N”结构
5.3. 对“V了个N”结构的认识
第六章 结语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美妍. “V+个+N”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李炜. “v个N”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六)》[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 李宇明.动宾结构中的非量词“个” .载于张志公主编《语法论集(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需要线下资源)
[4] 李兴亚. 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 中国语文, 1989, (5): .
[5] 李晓琪. 汉语“了”字教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4): 110-115.
[6] 王还. 再谈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 1990, (3): .
[7]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268-275, 320.
[8] 徐子亮. 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J]. 世界汉语教学, 2004, (4): 3, 63-73.
[9] 张黎.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J]. 汉语学习, 2010, (6): 12-21.
[10] 周清艳. “V个N”结构的语义分化与“量”的表达[J]. 汉语学习, 2011, (4): 59-67.
[11] 高霞,曹晓宏.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6(4): 22-29.
[12] 周清艳. 特殊“V个N”结构对VN的选择和制约条件分析[J]. 世界汉语教学, 2012, 26(1): 85-93.
[13] 周清艳. 特殊“V个N”结构的句法语义及其形成动因[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 (3): 66-73.
[14] 周利沙. 从量词“个”的语义发展和性质出发浅析“V个N”结构[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 (3): 208-209.
[15] 霞,曹晓宏.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6(4): 22-29.
[16] 封世文,杨亦鸣. 汉语动补结构后缀“了”的句法属性及其脑机制[J]. 语言科学, 2019, 18(6): 645-661.
[17] 顾一鸣. 空间体:从“了”的意外用法说起[J]. 外文研究, 2020, 8(4): 17-25, 103-104.
[18] 周清艳. 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19] 封世文,杨亦鸣. 汉语动补结构后缀“了”的句法属性及其脑机制[J]. 语言科学, 2019, 18(6): 645-661.
[20] 顾一鸣. 空间体:从“了”的意外用法说起[J]. 外文研究, 2020, 8(4): 17-25, 103-104.
[21] 徐子亮. 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J]. 世界汉语教学, 2004, (4): 3, 63-73.
[22] 董熙源. “N+个+集合义名词”的语义模糊探究[C]//2020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三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0: 60-67.
[23] 余又兰. 汉语“了”的习得及其中介语调查与分析[C]//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53-265.
[24] 高菁菁. “V个N”结构与名动双性量词“个”[D]. 南京大学, 2017.
[25] 于海玲. 现代汉语特殊动宾式“V个N”结构研究[D]. 吉林大学, 2015.
[26] 林远涛. “V个NP”结构的主观性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27] 董梦莹. 现代汉语“V个VP”结构研究[D]. 南昌大学, 2019.
[28] 王静. “了”的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29] 胡培安. 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0] 王海峰.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 北京语言大学, 2008.
[31] 贾改琴.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D]. 浙江大学, 2009.
[32] 彭伶楠. 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33] 郭琼. 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34] 陈前瑞. 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5] 王静. “了”的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专著:
[36] 李临定等编写,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 1980: .
[37] 戴耀晶著.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
[38] 李临定著.现代汉语动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39] 高名凯 著.汉语语法论 [M].商务印书馆. 1986: .
[40] 王力著. 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 1985: .
[41] (苏)龙果夫(А.А.Драгунов)著,郑祖庆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科学出版社. 1958: .
[42] 吕叔湘 著.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 1982: .
参考文献
[1] 房玉清.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 汉语学习, 1992(1): 14-20.
[2] 刘勋宁.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 1988(5).
[3] 王还. 再谈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 1990(3).
[4] 李兴亚. 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 中国语文, 1989(5).
[5] 叶南. “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7): 227-231.
[6] 吴福祥. 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 中国语文, 1998(6): 452-462.